古文选读:《贞观政要》(十一)

陆志仝


【正见网2007年10月23日】

以下古文选自《贞观政要·论尊敬师傅第十》: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注1]寻讨[注2]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注3]无师傅[注4]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师[注5]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注6]。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注7],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注8],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注9],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注10],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注11],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注12]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注13],少能自济[注14]。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注15],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注16]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注17],后名惶恐再拜。

注释:

[注1] 比:“比”在此句中当副词,近来的意思。此用法又见于《吕氏春秋·先织》:“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
[注2] 寻讨:指寻究探讨。此用法又见于东汉·袁绍《与公孙瓒书》:“足下曾不寻讨祸源,克心罪己。”
[注3] 曷(音何)尝:何尝。见于《庄子·胠箧》:“曷尝不法圣人哉!”在古文中“曷”也可以单独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岂”、“难道”;如《后汉书》:“礼云礼云,曷其然哉?”
[注4] 师傅:宋代及宋代以前典籍中的用法意思有两个,1. 老师的通称。如《穀梁传·昭公十九年》:“羈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2. 总称辅导太子的官名,包括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三孤,从一品)。宋代以后特别是在元、明时期的一些戏曲及小说中,“师傅”二字还常被用来表示“对僧道的尊称”、“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注5] 三师:北魏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北魏以前称三公。
[注6] 虢叔:又称虢(音国)公,季历(周王)第三子,周文王之弟,周武王之叔,西周初年由周武王封于西虢(今陕西省宝鸡市)。本文所述的这些上古帝王的师傅之名,在一些典籍中记载亦有些不同,如《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记载:“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而《韩诗外传·卷五》记载:“臣闻黄帝学乎大坟,颛顼学乎禄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务成子附,舜学乎尹寿,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贷乎相,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
[注7] 古道:泛指上古时期的文化礼仪、道德风尚等。见于汉·桓宽 《盐铁论·殊路》:“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 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説》以贻之。” 宋·文天祥《正气歌》:“风簷(音言)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等。
[注8] 上智之人:“上智”指大智慧。见于《孙子兵法·用间》:“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及《韩非子·有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上智之人亦可指圣人。
[注9] 师保:指太子的师傅。亦可称为保傅。
[注10] 长仁益德:“长”指增长;“益”指有益于。“长仁益德”意思是使仁义道德增长。
[注11] 式瞻礼度:“式瞻”本文指效法。“礼度”指礼仪风度。
[注12] 魏王:李泰(西元618―西元652),字惠褒,太宗第四子,长孙皇后所生。少善属文,工书法。武德三年(西元620年)封宜都王,贞观二年(西元628年)改封越王,十年徙封魏王。太宗以泰爱好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泰撰《括地志》功毕,诏令付秘阁。贞观二十一年進封濮王。永徽三年,薨于郧乡(今湖北省郧县),年三十有五。
[注13] 倾覆相踵:相继灭亡的意思。相踵,比喻一个接一个。
[注14] 自济:自己帮助自己。本文指自强自立。
[注15] 体卑:指身份低下。
[注16] 每门让:指每逢進门时礼让。
[注17] 惶恐:“惶恐”二字用于表示谦恭的用语始于唐代。唐代以前的文选中常见表示恐惧、惊慌。如《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及《北史·长孙俭传》:“客人惶恐不敢仰视。”元代以后,“惶恐”二字亦用来表示惭愧、难为情。比如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说也惶恐,因为贫难,无以度日,要寻我妹子讨些盘缠使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术惶恐无言,命斩進谗之人,以谢孙坚。”

全文大意:

贞观六年,太宗皇帝下诏书说:“我近来研究经史发觉,圣明的帝王哪一个没有师傅呢?先前所上奏的法令中没有见到设立三师职位的提议,我认为是不对的。为什么呢?黄帝曾向大颠学习,颛顼曾向录图学习,尧曾向尹寿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大禹曾向西王国学习,商汤曾向威子伯学习,周文王曾向子期学习,周武王曾向虢叔学习。前代的圣王如果不曾受这些老师的教导,他们的功业就不会在天下显赫,他们的声名也不会在典籍中记载流传。何况我承接于历代帝王之后,智慧比不上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教导,怎么能够统率亿万百姓呢?《诗经》上不也说:‘不犯错,不忘本,一切按照老规矩办事。’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代的文化礼仪、道德风尚等治国之道;不明白这些而能使天下达到太平,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应当立即颁布法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太宗皇帝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圣人不会沾染什么恶习;但智慧中等的人其品德很难保持不变,会随着所受的教育而改变。何况太子的师傅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的时候,周公旦和召公担任他的师傅。周成王的周围都是贤臣,他每天耳濡目染,接受良好的教育,仁义道德日益长進,最后成了圣明的君主。秦朝的胡亥,任用赵高做他的老师,赵高教给他的都是苛刑峻法,等到秦二世胡亥继位,诛戮功臣,屠杀宗族,残暴不止,很快就灭亡了。因此人的品德的善恶,都是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我如今为太子及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效法师傅的礼仪风范,并从中受益。你们可替我寻访正直忠信的人,每人举荐三两个人来。”

贞观十一年,太宗皇帝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师傅。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儿子生长在深宫当中,到他长大成人之后,没有不骄奢淫逸的,并因此而相继败亡,很少能够自强自立。我如今要对子弟严加管教,想使他们都能得以保全。王珪长期以来为我任用,我深知他性情刚毅正直,为人忠孝。所以选他做王子的师傅。你应当告诉李泰,每当遇到王珪就要像见到我一样,应该多加尊敬,不得怠慢。”王珪也按照做师傅的准则要求自己,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他做的很好。

贞观十七年,太宗皇帝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用德行教导太子的人,如果三师的地位太低,太子就无法效仿。”于是,诏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太子必须出殿门迎接三师,太子应先拜三师,三师答拜后,每道门都要让三师先進。三师坐下后,太子才可以就座。给三师的信,开头要写上‘惶恐’二字,最后还要写‘惶恐再拜’之辞。”

评讲: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及普通百姓都非常尊敬师傅。根据《礼记》中的规定: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在大学(古代的学堂)的礼仪中,当老师的人即使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子的礼节面朝北,这是(国君)为了表示尊敬师傅。

从今天选读的古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太宗皇帝不仅恢复设立三师的职位、教导太子要尊敬师傅,还诏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学之道,严(尊敬)师为难。师严(受到尊敬)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段话的大意是:“凡是求学的方法,尊敬师傅是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由此可见,师道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学生的应该尊敬老师,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师父”这个词。目前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师父”这个词最早的出处是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书中用来表示对有技艺者的尊称;及北宋·王巩《清虚杂著·补阙》书中用来表示对老师的通称;其实这两个意思在“师傅”这个词中都包含了。而据笔者考证发现,元初修道人的诗文中常见“师父”这个词。如马钰(王重阳的弟子)曾在词《满庭芳·重阳真人升霞之前》中写道:“重阳师父,遇吕真人,养成神内之神。心起慈悲不住,开阐良因。时时出神入梦,化人人、要出迷津。”在词《桃源忆故人》中写道:“灵光昼夜常修补,异日功成归去,得住蓬莱洞府,侍奉吾师父。”元初的谭处端(亦为王重阳亲传弟子)在词《如梦令》中写道:“因遇重阳师父,引入全真门户。慧火炼灵空。不敢胡行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近如一步。”元代的一位修道人(无名氏)在词《喜迁莺》中写道:“甚为明月清风,甚是玲珑脱洒了。真法告,师父慈悲,提携点化。”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对真正传法传道、对弟子有再造之恩的老师才能称为“师父”。那么,怎么才算是尊敬师父呢?笔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应该像古人那样注重对师父的礼节,更应该完全按照师父说的去做才算是尊敬师父。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