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2月17日】
以下古文选自《贞观政要・论谦让第十九》: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注1],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注 2],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注3],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徵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注4]。’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注5]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皇帝问给事中孔颖达[注6]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注7]。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注8]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注9],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注10],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注11]养正;以明夷莅众 [注12]’。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注13]。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河间王孝恭[注14],武德初封为赵郡王,累授东南道行台[注15]尚书左仆射。孝恭既讨平萧铣、辅公吊;遂领江、淮及岭南、北,皆统摄之。专制一方,威名甚著,累迁礼部尚书。孝恭性惟退让,无骄矜自伐之色。时有特進江夏王道宗,尤以将略驰名,兼好学,敬慕贤士,动修礼让,太宗并加亲待。诸宗室中,惟孝恭、道宗莫与为比,一代宗英[注16]云。
注释:
[注1]不矜(音今):不骄傲。这句话出自《尚书・大禹谟》。
[注2]不伐:不自夸耀。
[注3]天高听卑:谓天帝高高在上,却能听到下面人世间的言语,而察知其善恶。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火星)宜有动。’于是候之,果徙三度。”
[注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谓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出自《诗经・大雅・荡》:“天生YA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注5]唐、虞:指唐尧、虞舜。
[注 6]孔颖达:中国古代伟大的经学大师,被后世誉为盛世鸿儒。孔颖达(西元574年―西元684年),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生于世代书香仕宦之家。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悟性奇佳。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秦王李世民特设文学馆,招揽天下文士,为治国平天下储备人才。孔颖达等18人同日被授为文学馆学士,号称“十八学士”。武德九年,孔颖达擢授国子博士,为全国最高学府的高级教师。贞观十四年(西元640年),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会上,孔颖达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如悬河,义理分明。太宗令群儒发难辩驳,孔颖达“金汤易固,楼雉难攻”;排难解纷,令众儒师大为折服。太宗手诏褒之曰:“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称赞他为“关西孔子”。他编订的《五经正义》被大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贞观二十二年卒,太宗赐其陪葬昭陵(唐太宗的墓地),赠太常卿,谥曰宪。
[注7]谦光:“谦尊而光”的缩写。谓尊者谦虚而显示其光明美德。语本《易经・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颖达注曰:“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
[注8]病:担心、忧虑。
[注9]匹庶:平民。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论荣》:“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
[注10]玄默:谓沉静不语。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天道玄默,无容无则。”
[注11]蒙:淳朴而无机诈之心。
[注12]明夷莅众:明夷,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出自《易经・明夷》:“明夷,利艰贞。”集解引郑玄注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用“明夷”来形容遭受过艰难的贤人志士。莅(音立),治理;统治。
[注13]乖:背离、违背、不和谐。
[注 14]河间王孝恭:李孝恭(西元591年―西元640年)唐初大将。高祖族侄。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m是李虎第三子)。武德初,以赵郡王任山南道招慰大使,招降巴蜀三十余州。又任荆湘道行军总管,用长史李靖计,击降萧铣,并遗李靖等招降岭南各地。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贞观初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贞观十四年卒,时年五十。唐太宗亲临举哀,哭之甚恸。
[注15]行台:魏晋始设,指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台”指在朝中的尚书省。唐初复置大行台。其陕东道大行台置于洛阳,以秦王李世民为尚书令,地位在其余行台之上。其余行台如益州道?襄州道?东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均以宗王或亲信大将任尚书左仆射,为行台主。武德九年(西元626年),诸道行台并废。
[注16]宗英: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出自《汉书・叙传下》:“四国绝祀,河闲贤明,礼乐是修,为汉宗英。”
全文大意:贞观二年,太宗皇帝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说做了皇帝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顾忌了,我却认为更应该自己保持谦虚和恭谨,经常感到畏惧。从前舜帝告诫大禹说:‘你只有不自以为贤能,天下才没有人敢和你争贤能;你只有不自我夸耀,天下才没有人敢和你争功劳。’另外,《周易》也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骄傲自满而崇尚谦逊恭谨。’大凡做皇帝的,如果一味以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自身要是有过失,谁又肯冒犯威严上奏劝谏?我每说一句话,每办一件事,必定对上畏惧苍天,对下畏惧群臣。天帝在上倾听观察人世间的善恶,我怎能不畏惧?各位公卿大臣有目共睹,我怎能不畏惧?由此考虑,经常谦逊恭谨、小心畏惧,尚且担心不符合上天的旨意和百姓的心愿啊!”魏徵说:“古人说:‘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希望陛下守住谦虚谨慎的心态,一天比一天更严格,那么大唐宗宙社稷就会永远稳固,不会倾覆。尧舜时代之所以太平,确实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贞观三年,太宗皇帝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说:‘有才能的向没有才能的请教,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请教?有才能的就好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丰富的就好像缺乏知识一样。’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回答说:“圣人進行教化,希望人们谦逊而更加光明正大。自己虽然有才能,但不骄傲自大,仍然去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习他能做的事情。自己虽然多才多艺,还是不满足,仍然去向才艺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追求進益。自己虽然有才能,态度却如同没有才能一样?自己虽然知识丰富,却虚怀若谷。不仅普通百姓要这样,帝王的德行也应当这样。帝王内心怀抱神明,外表必须持重少言,使自己显得深不可测。所以《周易》说,'以淳朴修养正念'、'用遭受过艰难及磨难的贤人志士来治理百姓'。如果帝王处在最尊贵的地位,还炫耀自己的聪明,倚仗才能欺凌臣子,文过饰非,拒绝纳谏,那么上下的情意就不能沟通,君臣之间就会背道而驰。自古以来,国家灭亡都是由这种情况引起的。”太宗说:“《周易》说:‘君子勤劳谦虚,有始有终,吉利。’确实像你所说的这样。”下诏赐给孔颖达锦帛二百段。
河间王李孝恭,武德初年被封为赵郡王,随后被任命为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李孝恭平定萧铣、辅公吊以后,江淮和岭南一带,也都由他总管。他独自掌握一方大权,声威非常显赫,又经屡次升迁,担任礼部尚书。李孝恭为人谦逊礼让,没有一点骄矜傲慢的样子。当时,特進江夏王李道宗,尤其以军事才能著名,同时又好学,崇敬仰慕贤明的人士,时刻讲究礼让。太宗皇帝对他们二人都很亲近器重。皇室亲族中,没有人能与李孝恭、李道宗相比,他们真是皇族中的一代精英。
评讲:为人谦虚恭谨,这也是儒家所讲究的修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常常获得他人的指正和帮助,進而提升自身品德及丰富学识。君王位高权重,四海称尊,骄矜自傲之情往往油然而生;中国古代有很多皇帝正是因为缺乏谦恭的美德而不能成为圣明之主。
唐太宗克己谦恭,因此才能鼓励臣子進谏,处理国政也少有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