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9年03月15日】

*正见网2009年3月12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惊蛰雷鸣侃两会

修改与评注:此诗是长短句的古体诗。因为语言平白易懂,因此有点象新诗,但没有一般新诗那种缺乏韵感和节奏感的毛病;由于此诗韵感和节奏感都比较明显,因此又有些宋词的味道。总之,我们认为此诗在语言文字和格式的处理上是比较好的:同时发挥了新诗和词曲的优点,克服了它们可能(或经常)出现的缺点。这样写,一般人都能读得懂,念起来顺口,容易记,最适合写讲真相、揭露邪恶的内容。由于不象词、曲那样受谱的限制,因此写作中自由度很大,不会因平仄和韵脚位置而感到掣肘。

对此诗主要的修改是合并了一些诗行:对那些三个、两个乃至一个字的诗行進行了合并。但这种合并不是单看字数,而是要同时考虑节奏、韵感和语气。有些三字句有其独特的作用,就决不能合并。诗歌中如果短句太多而且用之不当,其负面效果是很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这也是此诗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其它的少量修改:添字、换韵脚等都主要是加强韵感和节奏感。末行的“对!”字,作者用得很好,但微显单薄,节奏跳跃也太大,因此添了两个“对!”,读起来不单薄了,且有一呼百应、踊跃追从的感觉。

原稿:快回头
人心执名利 道德滑绝地 末世兽为首 红魔祸神州 法正宇更新
人间大事收 恶党行绝路 随者快回头 不听法徒劝 大难命难留

修改与评注:此诗前两句押韵与其它行都不同,而且平仄也不一样。虽然四句以上的诗容许转韵,但转韵应该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用,而不是被迫的。此诗按内容来看,是没有必要这样转韵的,因此把第二句“道德滑绝地”改为“道德步步丢”。象这种全诗押韵都很好,就一个韵脚不能统一的情况,作者不妨把韵书中后面几个韵脚所在韵部的字逐个浏览一片,有时就能找到一个韵字可以用来改写原句、使之押相同韵的。

原稿:邪党两会
恶首聚一起,黑窝开两会。装腔故作势,狐假又虎威。
恶业添一笔,老帐加新罪。罪恶封其身,全是乱法鬼。
天火处处烧,法网亦恢恢。死期劫数到,索魂看追谁?

修改与评注:第四句“狐假又虎威”文理欠通:“狐假”和“虎威”不是平行结构。“假”是“假借、借”,“狐假虎威”是“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因此不能在中间加上“又”字。相反,前一句“装腔故作势”中的“装腔”和“作势”是平行结构,可以用“又”字分开。因此前句改为“装腔又作势”,后句改为“狐假虎之威”。

原稿:神韵
世上神韵行,引来你我他。一遍二遍看,千人万人夸。

修改与评注:此诗首句中“行”字不太符合常人的理解和使用方法,但此诗主要针对常人读者,因此把首句改为“人间演神韵”,用“人间”反衬“神韵”之高:本非人间之所有,句子含义也很清楚。这首小诗写得不错,特别是后两句,平实明白,生动的表现出神韵风行世界的真实情形。“引来你我他”的说法也很别致,而且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至于作者所说的考虑平仄和粘对的问题,还不是很重要和急迫,而且决不能因词害意,为了平仄和粘对而把好的句子都改得不好了。特别是,不要把格律诗那套平仄规律当作唯一的声韵和谐的标准。比如此诗的后面两句,完全不合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但它们在声韵上是和谐的,在对仗上也对得很好。

作者在来稿附言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可能其他作者也希望了解,下面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回答。

问:是否要求,联与联相粘,每联相对。
答:这是指格律诗。古风不要求,特别是“粘”。古风也用“对”,但主要在文字结构上,平仄上不象格律诗那样严格。句子内部的平仄安排和句子之间的粘对,都是为了声韵和谐,但声韵和谐的诗并不是都能满足格律诗要求的。因此培养自己对声韵和谐的感觉比起懂得平仄安排来更重要。特别是初学者,费很多时间去调平仄是不值得的。只要有平仄和调整声韵的概念,在不影响句子和全诗原意的情况下调一调是可以的。非要一下子把平仄调到格律诗的要求,结果往往会扭曲句子甚至全诗的原意,得不偿失。

问:一首诗的句读能否1、2句是2-2-1,3、4句是2-1-2,是否都应该是一样的2-2-1或者2-1-2?
答:这个问题作者考虑得比较细致。作为“要求”来讲,没有这样严。五言诗只要求2-3读,七言诗只要求4-3读就可以了。至于后面的三个字是1-2读还是2-1读,并不作要求。在古人的诗歌、甚至是有名的佳作中,你都能找到同一联中的两句后面三字读法不相同的。七言诗的前四字一般说来应该是2-2读,但有些特殊情况很难满足这个要求,因此就只好把要求降到4-3读了。比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前面四字要按2-2读就不合格了。当然,能够避免这种情况时,还是避免为好。

问:八句以上的诗现在投稿最基本要求是什么?如果会了,是否也要求按律诗的要求写作?
答:是否按格律诗的要求写作和审阅,与句子数目无关。不管作者来稿上是否写明是格律诗,我们登载时都不特别标明格律诗。但作者如果要求按格律诗来审阅和修改,我们会尽力而为的满足作者的要求,这是为了给学习格律诗的作者一个反馈。我们不鼓励大家都来学格律诗,特别是初学写诗的人;同样的原因,我们也不鼓励大家都来填词。只要你在写格律诗或填词时为了平仄要求而使用了自己平时并不使用、甚至自己都觉得难懂的词语或句子,那你就还不到写格律诗或填词的时候,就不要勉强而为。要知道,不严格要求平仄安排的古风一样可以写成声韵和谐的诗;上面评议中提到的长短句古诗一样能写出词的味道。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的诗歌是否充分表达了自己要说的话,是否能被广大读者看得懂,因为他们中有许多是和作者有缘,希望被救度的众生。

问:(关于)《词林正韵》,现有几点不明白。比如第二部三江七阳二十二养,这个数字是安(按)什么规律或方式排的?第三部平声中十灰(半),这个半是啥意思?第一部出现“跫”,而第二部“三江”中还有“跫”为何?后面(冬韵同)是啥意思?
答:因为《词林正韵》是从《平水韵》合并韵部而来的,《词林正韵》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就是说,这一部是由《平水韵》中的“上平声第三部江韵”和“下平声第七部阳韵”合成的一部;类似的,仄声部分则是把《平水韵》中各个上声部和去声部合并了放到相应的平声韵下面,这样是便于填词时可能要用到平、仄声韵互押的情形。至于入声韵就比较特殊,它仍然是单独列出的,但也合并了《平水韵》中原来的入声韵,使韵部的数目减少了。作者可到网上看看《平水韵》的分部就很容易明白了。

第三部平声中的“十灰(半)”(有的版本已经没有“半”字),是说《平水韵》中的第十部“灰”韵,有一部份(不一定刚好一半)和“四支”“五微”“八齐”三个韵部合并成了《词林正韵》的第三部。(它的另一部分则和“九佳”部合并成《词林正韵》第五部。)

第一部出现“跫”,而第二部“三江”中还有“跫”,那是因为“跫”字有不同的(好几个)读音,它读“穷”或者“汹”时属于第一部(冬韵),读“腔”时属第二部。后面的(冬韵同)是说这两部中读音不同,但词义相同;如果把“同”改为“异”,就是不同韵部的读音同时要区别不同的词义了。但现在网上的《词林正韵》或《词韵简编》中,有的是直接在不同韵部的同一字下标明词义之不同,而不用“某韵异”的说法。这样作者在找韵字时,如果看到后面括号中的词义与自己用的不同,就知道这个读音不是自己要找的那一个。用错韵脚(或句子被误解)的可能性就小多了。(注意:第一部中有“跫”和“蛩”两个字,第二部中重复的是“跫”而不是“蛩”,网上的韵书有错。)

问:感觉评议很好,就想把有些初学者经常出现的问题的评议慢慢整理出来,放在正见的一个栏目中,这样避免后来的想学诗的同修能及时学到,也避免网站的同修今后仍回答重复出现的问题,都节约双方的时间。
答:这个想法当然很好。其他作者也可以补充自己觉得好的部分。这样确实能节约双方的时间。但这种事情比较费时间,千万不可因此耽误了作者参加自己份内的大法活动。

*正见网2009年3月09日审阅后未予登载的诗歌:

原稿:离亭燕・获救
市井人头攒动,
姿色风情千种。
黄绿红蓝装各异,
万物何须一统。
大法造苍生,
同处世生息共。(处世间生生共)

岁月苍桑如梦,
万古大穹危恐。
寰宇十方今正法,
拯救洪微迷众。
真善忍洪传,
各界欢歌称颂。

评注:这一次的改正稿上片前五句都明白易懂,唯有结句“同处世生息共”不知何意。后来发现作者可能用的是3-3读,只有那样这六个字才讲得通。但这一句在词谱中是2-2-2的读法,因此必须修改。同时注意,第四句中的“一”和第六句中的“息”都是入声字,分别派入上(去)声和上声,现在南方音仍然是仄声,因此应避免用作平声。建议作者,以及其他读北方音的作者,在填词时,把自己用的平声字(特别是自己不太有把握的)都利用“词林正韵”对一下(用电脑搜索很快),如果属于里面的入声字而不属于平声字,就尽量避免,另选平声字来代替。

*正见网2009年3月6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观神韵诗词三首
沁园春・感神韵:
素手挥拍,醒世钟鸣,幕启眩颜。
看乾风刚健,坤姿柔曼,珠歌翠舞,化景斑斓。
天上人间,星移斗转,文化绵延神意传。
仙音净,感祥和纯善,丝泪清潸。

千年梦幻如烟,赏神韵清心悟佛缘
叹原皆天客,红尘等法,轮回万载,本性封缠。
大戏将收,婆罗花绽,圣主慈悲唤众还。
光明现,得法轮救度,洪福齐天。

观《开创五千年文明》:(未加修改,从略)

汉宫春・观舞蹈《婆罗花开》:
灵瑞花开,展仙枝百态,袅袅婷婷。
娥妆丽雅,霓裳素粉婷娉。
婀娜妙曼,若惊鸿、凤举轻盈。
姿绰约,游龙环步,臂摇兰指扬馨。

惊叹秀华琼蕊,化莲台玉座,淑气参灵。
思寻圣花绽放,佛主归行。
千年等待,问苍生、可解灵征?
逢盛事、慈恩普度,随行前路光明。

修改与评注:第一首词首句“素手挥拍”,“拍”字是入声字派入上声,现在南方音还读仄声,因此宜处理为仄声,改为“空”。此句是描写指挥形象的。写歌舞观感的词,当然是要涉及到内容的。特别是神韵的观感,本身就是要引起读者的共鸣,看过演出的能更好的理解神韵的真正那涵,没有看过的会提起兴趣,寻找机会去亲自看一看。因此内容的描写很重要,而且越是生动活泼、兴味盎然越好。作者也是这样做的,只是对内容的描写比较理性和概括,比如“乾风刚健,坤姿柔曼,珠歌翠舞,化景斑斓”。同时,作者对神韵的内涵也是讲得比较高的,因此很适合文化水平比较高的读者。

第二首词(汉宫春)第二行中“婷娉”通常作“娉婷”。这是一个固定的双音词,不宜当作“婷”和“娉”两个单音词的意义组合(因为“娉”字单用没有这一层内涵),因此也就不宜掉换次序写作“婷娉”。把“婷娉”改为“娉婷”后,不但内涵和上一行的“婷婷”有些重复,更重要的是韵脚出现了重复。因此把第一行的“婷婷”改为“亭亭”,后者仍然具有前者的内涵,而且当作“亭亭玉立”的缩略语时,与“袅袅”形成一动一静的姿态对比,增加了形象感(“婷婷”本身没有具体形象)。此词在形象、动作的描述上比前一首更丰富而具体,比如“袅袅”“霓裳素粉”“婀娜”有一定形象,而“惊鸿”“凤举”“游龙环步”“臂摇、兰指”都是具体生动的形象描写。当然,对这些词语的形象性理解,还是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和阅读经验。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