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9年03月10日】

*正见网2009年3月9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小重山・征

旧势愚狂逞兽行。
警司兴迫害,国人惊。
除魔正念聚燕京,
灭败物,民意赞扬声。

只为救苍生。
寰中生死劫,法心诚。
走出魔难正神征,
再精進,喜看宇明清。
 
修改与评注:首行“兽行”改为“恶行”,注意谈的是“旧势”,而非这一层次中的坏人。而且词在用字上与曲相反:词不可太俗,曲不可太雅。第二行“警司”改为“无端”。因为我们首先要告诉读者的是这场迫害是没有道理的、非法的,至于谁主谋、谁执行这场迫害还是其次的问题。其实“警司”只是执行者,说它“兴迫害”也微欠公允。下片第二行“寰中”改“历经”,一方面“生死劫”不只在人这一层;另一方面,下片中每一句的主语都是(省略了的)“大法弟子”,对大法弟子来讲,“生死劫”发生在哪一层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对待它、怎样从中走出来。诗歌中广泛运用无主语句,因此动词的正确运用就不单有形象生动的效果,而且起到不断提醒读者“是谁在做”的作用。第三行“走出”改为“踏平”。一方面“出”字是入声,元代派入上声,现在南方话还读仄声,因此处理为仄声为宜;另一方面,“踏平”显得更有气势、更彻底,使后面的“征”字显得丰满有力,而且形象远较“走出”为佳。末句“喜看宇明清”,突出的是“清”字,在明朗(亮度)和气势方面均嫌不足。如果改“明清”为“清明”就好一些,不但在上述两方面都稍有改進,而且“清明”是一个固定的双音词,有字面意思以外的正面内涵。但从此词全篇内容、特别是标题来看,末句当以明朗和气势为主要考虑,对“清”的强调可以从略:根据本词的内容和人们对大法的一贯看法,没人能把大法和“污、浊”联系得起来,包括旧势力和人间的坏人。同时注意,此处的“宇”字一般读者还是只能理解为“宇内”,也就是人类这个世界。因此,将“宇明清”改为了“大穹明”:更明朗、更有气势。上述词语的解释超出了词义辨析的范围,涉及到了字词读音与字词内涵、风格以至对人感官的作用问题,如果作者或读者没有这些感觉,就当是个人谈自己的感受吧。文字这个东西,其微妙之处实非文字本身所能描述。

原稿:诗三首

复苏:
二月春风暖 严寒去不见 大地已复苏 勃勃生机现
神韵忙循演 五千文明宣 世人渐醒悟 善良本性返

主角:(此首未加修改,从略)

人民币上写真相:
人民币上有毛头 经常接触事很孬
因为毛头是恶鬼 邪党本意跟它走

人民币上写真相 事情完全变了样
善念一出神知晓 善待大法福禄长

修改与评注:第一首中“五千文明宣”尾字是全诗唯一的平声韵脚,如能改为仄声韵就更好。而前一句尾字“演”刚好合用,因此将两句改换次序(这里不影响内涵和相互关系),使全诗押仄声韵。同时,“五千文明”的说法虽然读者可能猜得到是“五千年文明”,但毕竟是不规范的用法,因此改为“文化五千年”,并将下句改为“神韵正巡演”,在语气上更吻合。建议:作者务必读一下“诗词常识”中的“平仄”部分,即使不学格律诗和词、曲的写法,韵脚的平仄是一定要弄懂的。第三首第二句“经常接触事很孬”,这个“孬”字虽然是俗字,也容易懂(就是“不好”),但许多读者不一定知道其读音,而这里是作韵脚,读者可能误以为和“走”是押韵的,其实不押韵。诗歌中使用不太常用的字,多数与押韵和平仄的选择有关系,或者是内涵更丰富。这里不存在这些问题。将第四句“跟它走”改为“跟它跑”,“跑”和“孬”同韵母但一仄一平,因此就将“孬”改为“不好”。(其实“孬”字原来也不读nao,而是读“坏”,“不好就坏”)。除了上述三首外,作者还有一首“劝善”,是对早先登载的一首诗的第二次修改稿,这次没有登,但并非因为改得不好。诗歌登载后一般是不能再改了。但考虑大法弟子时间紧,有时匆忙中写就的东西可以改進得比较好,就允许作者修改好后再投一次,但也不能对同一首作品一再修改。作者可以把自己不满意而又能修改得比较好的作品,抽时间改好,放在手边偶尔读一下,直到自己觉得满意或认为没什么再改的必要了,再投稿。其实很多古代诗人写诗都是要放一段时间,反复读和改,不会轻易拿出来的。现在环境改变了,也不能要求作者都这样做。

原稿:可叹可喜

君王行德政,万民皆有福。中共既无德,专门行曝政。
可怜老百姓,跟着倒大霉。可喜天有眼,中共恶报到,
九评明真相,三退国民好。

修改后的登载稿:
君王行德政,万民皆有福。中共既无德,专走暴政路。
可怜老百姓,倒霉来吃苦。如今天有眼,中共恶报速。
九评明真相,三退得天助。

修改与评注:原作的主要问题是押韵的问题:只有“到”和“好”两个字可算押韵。对韵脚的修改比其它部分的修改更难,而且往往要改变原句的内涵,因为韵脚的选择只能在某一韵部内,选字范围受到很大限制。象此诗这样五个韵脚改了四个,而内涵的改动这样小,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得到的。学诗的第一关就是押韵。过去的孩子从小背诵“声律启蒙”,对押韵和句读的感觉培养得比较早、比较扎实。成年人,特别是大法弟子,不可能再回头走那条路,可以一边做一边学,而且大法弟子可以学得比常人快得多。但学习还是须要的。作者可以把“词林正韵”(或叫“词韵简编”)打印一份放在手边。当做大法事情的间隙或休息一会儿时,就把其中的常用韵部(比如“东冬”“江阳”“寒山”“真文”“庚青”“尤侯”等所在韵部)选一个出来,朗读一遍。每次只选一个,几分钟时间就够了,多读反而不一定好。这样不会耽误做大法事情的时间,但能很快建立起对韵的感觉。希望作者尽快走过押韵这一关。

*正见网2009年3月8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浪淘沙・心念(如磐)

春意满人间,
(秀美)田园。
朝霞辉映水清潺。
细雨和风春作伴,
心(赏)梅莲。

独自望西山,
欲辨忘言,
尘中辗转(不知)年。
万种风情飘落尽,
正念如磐。

修改与评注:标题中的“如磐”二字删掉了,这样既扩大标题的内涵,使之更能概括全词的内容,又避免标题与作品中句子的重复。原词的全部内容显然不能都概括到“心念如磐”中,但却能容易的概括到“心念”中。标题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如能善用标题,就能让标题和作品正文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相得益彰。而善用标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不要随便用作品中的一句话来做标题。那是非常特殊或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那样做的。第二句“秀美田园”改“秀美”为“嫩绿”,因为后者具体、形象、有美的色调。诗歌是唯一最强调形象思维,并把它当作评判诗歌等级的标准的文体,这也是它高于其它文体表现力的根本原因:于文字之外,它多了一个图画语言,而图画所能携带的信息比文字要多不知多少倍。因此诗人在选词汇时,总是具体的优先于抽象的、有形象的优先于没有形象的、形象美好的优先于形象丑陋的。上片末句“心赏梅莲”改为“心有梅莲”,下面的分析中会说理由。下片中“尘中辗转不知年”改为“尘中辗转误华年”。“不知年”多见于修练人的诗中,特别是遁迹山林、远离尘俗的修道人,表示自己尘心不起、俗念无存,已经到了时空观念都改变了的程度。这与全词的内涵和作者现在的环境不太吻合。而“误华年”不仅与原作内涵相合,而且与作者投稿附言中所讲的境况密切关联。类似的表达方式还考虑过“失韶年”“惜流年”“换华年”,但都没有“误华年”那样易懂而贴切。

此词最大的特点是以景代议、以景抒怀。这是典型的传统诗词的写法。这种写法的根据就是我们上面说过的:图画所能携带的信息远远超过文字。现代诗评家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写景是表达作者情绪、观点、心身体验的一种方法,最好的方法。

上片前四句纯粹写景,“春意满人间”是提起和总括。继之便有田园、朝霞、清流、细雨、和风,一一涌進读者的眼帘,配之以嫩绿的颜色、清脆的水声,一幅有声有色有丰富形象的春景图就成功了。第五句“心有梅莲”使读者注意力从美景转向作者的隐约身形,透过身形看到春天里看不到的梅花和莲花的高洁形象,使读者的视觉享受得以扩大和升华。此处用“有”代“赏”,即因“梅莲”与现实中的春景不存在于同一层次中:一在感官、一在心。这样就委婉的告诉读者:作者追求的“美”不在现实的春景中而在超现实的时空中;不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而是通过心来感受。修炼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是在讲修炼中的感受,而常人也决不会因为作者把“梅莲”置于春景之上而感突兀甚至反感。下片的图景则是作者的生活自拍照。前两句是近景,作者独坐沉思,欲言而无可言。这两句是化用陶渊明的诗句,用得恰到好处。下面两句是遥远而隐约的背景式的画面:作者在尘世中辗转不定,似水漂萍,美好的青春年华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昔日的英姿、丰彩、风度、情怀,包括美好的意愿和希望,全似风吹枯叶一样零落、散尽了!这是甚么样的心境?一般人怎么去承受?全词只有四个字了,作者怎样去收束这看来就要一落到底的心潮?作者选择了“正念如磐”!真如急流直转、力挽狂澜。每个字词、每句话,它能具有的力量和效果都是和它所在的语言环境密切相关的。“正念如磐”四字在其它诗中也出现过,但这里用起来特别使人感受到它的力度和丰富的内涵。坎坷的命运和遭遇,在常人中的失落感,而作者却能心坚如磐,豪不动摇,则作者所追求的东西必然有其超常的力量,可以支撑住常人中的任何打击,可以治愈心灵上的任何创伤。这是从另一种角度、用另一种方式对大法的赞扬。

此词有几个转折:从纯粹外在的春景转向内心的梅莲;从写景转到忆旧抒怀;从常人中的失落转到心坚意定。最后一转很突然、急促而最有力量,出人意料的把全词引向高潮。转折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手法。运用得好,会使读者产生跌宕起伏的感觉,使作品更具可读性;还能加强各个部分或者描写对象间的对比,加强、加深读者的印象。当然,运用不好,转得太猛,成了野马脱缰,回不来了,那就反而不好了。

作者在来稿附言中提到一些问题,其中多数在作品登载后就等于是回答了或者解决了。下面的一个没有回答,而且对其他人也有帮助,所以就简单的解释一下。

问:我看到《钦定词谱》中有◎⊙符号显示,我问过周围的人,告诉我的意思是代表“可平可仄”没什么区别,是这样吗?所以我在填这首词的时候是这样理解来填的。

答:初学填词的人就把它当成“可平可仄”的“活字”就行了,反正有一个活字就多一分自由,至于活字间还有什么区别,真的和自己的填词过程没什么影响。但既然是两个不同的符号,当然就是有区别的:圆圈中带点的⊙表示“本平可仄 ”;圆圈中带小圆的◎表示“本仄可平”。这里的“本”是指最初创、用这个词谱的作者所采用的平仄安排,后来有些作者根据自己作品的需要改动了某些位置上的平仄,并得到后人的认可,这些字位就成了“可平可仄”的字位,即“活字”。在几大词谱中,其它谱都只标明“可平可仄”就行了,只有《钦定词谱》才根据最初的平仄分别标为“本平可仄”和“本仄可平”。对于只学填词的人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不然其它谱怎么一样可以作为填词标准呢?但对于研究词谱和词牌历史的人,就很不一样了:这样分别标注活字,就为研究者保存了词谱历史方面的宝贵信息。另外,对于要求很高、有能力的作者,他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有意向初创者或者改造者的方向靠近,使自己的词更具某些方面的特色。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真有多少人能这样细致的填词,还很难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