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9年02月15日】

*正见网2009年02月10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踏莎行・同修

花炮飞鸣,
欢声未断,
阖家团聚亲人伴。
更深夜半望星空,
神思悠远亲人唤。

旭日将升,
霞光灿灿,
佛花朵朵人神叹。
声声思念盼梅归,
同心携手前约践。

修改与评注:作者担心“思念”的标题是否恰当,故改为“同修”,因为全词内容是写对同修的“思念”。第二句“欢声未断”改为“欢声续断”,一方面更切实际,因为看焰火时的呼声多半是一阵一阵的,即使不断,也有强弱的分别;另一方面,这样修改后与第一句“花炮飞鸣”形成对仗句。这两句虽不强求对仗,但它们是此词中唯一可构成对仗的两句,历来的佳作也以对仗为多。第五句“神思悠远亲人唤”后三字用了倒装,可以造成主、宾颠倒的歧义,因此改为“神思悠远轻轻唤”,比较明确,也更形象逼真,因为是在“更深夜半”的时候,思念的又是失去自由的同修,自言自语的“唤”都必须是“轻轻”的。这里有以抑为扬的方法。下片第一句“旭日将升”改为“旭日蒸蒸”,一方面化用“蒸蒸日上”增加形象性,另一方面也是和第二句“霞光灿灿”构成对仗。第三句“奇花朵朵人神叹”,就是修炼人也不一定就立即明白这“奇花”的内涵,因此改为“佛花”,更容易想得到,也恢复其神圣的特性。末两句“声声思念盼梅归,同心携手前约践”,作者“感觉写的不是很理想”。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声声思念盼梅归”的内涵基本上在前面已经有了,只是“梅”的比喻是新的,但却没有進一步发挥其比喻的形象性。末句的内涵对修炼人来讲是自然而必要的,但也可以说是不言自明(或可明的)。如果考虑到要给普通读者看,则深化梅的比喻、凸显对同修的思念更为恰当,也更能触动读者。因此沿用作者“梅”的比喻,斗胆将末两句改为“梅枝犹在雪中埋,寒冰未净常思念”。这样也委婉的道出了同修目前的艰难处境,为作者深深的思念做了最有力的解释。由于这样改动涉及到内涵的较大变动,又没法先和作者讨论,作者如不满意或有更好的修改方案,请速寄来。大家的共同愿望都是使每一件作品尽可能达到她现有条件下的完美状态。此词在格律上守得很好,基本上没有错误。只有末句中的“约”字值得说一下:这个字作者是用为平声字,因为它在现代普通话中读平声。但“词林正韵”中它是入声字(第十六部十药),到元代的“中原音韵”中被派入“歌戈”部的去声字中。此后没有权威的韵书考证其读音变化,但在多数南方人的读音中,它现在还是读入声或去声。因此,我们仍然应该以仄声来对待。尤其是写词的时候,我们的主要依据还是“词林正韵”(网上一般叫“词韵简编”)。北方人因读音中没有入声,在学写词时会碰到这一类麻烦。我们将尽快校定出“词林正韵”和“中原音韵”可靠的板本,许多入派三声的字在“中原音韵”中就能找到答案了。

原稿:满江红

回望中原,曙光起、赤潮渐落。
整十载、腥风血雨,震人心魄。
善语涓涓融铁石,慈怀荡荡清污浊。
众法徒、长夜救苍生,金光烁。

污泥淖,清莲濯;
严寒砺,梅姿绰。
纵千辛无悔,苦中常乐。
一曲壮歌长夜过,千秋青史丹心着。
践誓约、助法返穹苍,金身卓!

修改与评注:第一行中“赤潮”改用作者草稿中的“红潮”,从声韵、词格和两字的习惯用法上考虑,这里的环境用“红”为好。第三行中“善语涓涓融铁石”较好,如果改“铁石”为“冰雪”就容易多了,因为“涓涓”一词本身就用了把“善语”比做“水”的比喻,而水融冰雪是很容易的。至于“正念铮铮熔铁石”,就带有强迫的意味了,而这一行的“善语”和“慈怀”是要显示慈悲的力量。而且“善语”和“慈怀”是一“实”一“虚”的对待写法,换为“正念”就全属“虚”写了(这里的“虚、实”是诗歌手法中的术语,指作用于感官还是作用于心或意念)。“慈怀荡荡清污浊”中的“荡荡”改用作者草稿中的“浩浩”。“荡荡”一词,我们过去在评议中特别谈到过,此词在形象和感情色彩上都比较复杂,用得不当就可能产生误解,请作者们使用时多加小心。至于“正行”代“慈怀”就更不必了。第四行中“众法徒、长夜救苍生”最好,作者草稿中提供的多种选择,都远远不如它。比如“醒苍生”的内涵已在“救苍生”中,“真相广传扬”或“联手正三才”与“长夜救苍生”相比,形象性、具体性和内涵的深刻与重要性,都远远不如。此行中末句“金光烁”改为作者草稿中的“金星烁”,并且加了一个小“注”在诗后,修改的理由即在其中。下片第二行中“梅姿绰”,作者显然是把“绰”字当作“绰约”的缩略语了,其实不能这样缩略。一个双音词能否缩略为单音词而且基本保留其原意,要看这个双音词的构词方法。最好的做法是查词典来决定,不要凭自己的想象和猜测。因此改此句为“梅心琢”。下片第四行中“千秋青史丹心着”,“著”字在这里要读“著作”的“著”(动词)而不是“活着、说着”的“著”,因此不属于入声第十六部(十药),而属于第四部的去声(六御),不入韵了,必须改。故改为“灼”,在内涵和形象上稍胜,在对仗上稍次。第四行的两句“一曲壮歌长夜过,千秋青史丹心着”很有概括力,而且形象生动,比草稿中其它句子都好。至于说“句内对”,不应该在写的过程中去过多的考虑,首先满足了对仗要求后,句内对有就有,没有也不强求。“青史-丹心”固然是很好的句内对,但这两个词与出句中相应的词就对得不工:颜色没对上颜色。末行中“助法返穹苍”改为“法正返穹苍”:最终“法正”了才是“返穹苍”的充分条件。“法正”是师尊的目标,“返穹苍”是正法弟子的归宿,因此这句比草稿中其它句子概括力更强,也就更好些。末句“金身卓”是“返穹苍”的一个具体而形象的补充,形象满好,气势稍差。

原稿:早春
二月神州已丑寒,东君遣使报新鸾。春风料峭丝丝暖,冬夜阑珊片片残。
曙色初开天地美,星光正度霄汉欢。晨钟阵阵声声急,何事人间万古难?

修改与评注:首句中“已丑”可有可无,可改为其它具体、形象的描述“寒”的词汇。如果改为上年的年号“戊子”就比较有深意了。“报新鸾”绝大多数读者不会理解,应当小注一下。第三句“春风料峭丝丝暖”,细致而微妙,有诗味。“丝丝”用得很好,使无形的风变得几乎有呼之欲出的形象感。第四句中“片片”就不太好,让人想起现代新诗中普遍采用的对无形象的对象强赋形象的做法。改为“刻刻”如何?至少是传统的计量方法,而且一般人多半能理解。第五句“美”字显得“泛”而少味,使“曙色初开”未能有效的展开。得费点精力改一下才行。第六句“欢”字不管因何而来,都让人觉得恰到好处:能同时修饰“星光”和“霄汉”,增加了正面的内涵,色彩亮丽而喜气洋溢。第七句中“阵阵声声”在内涵上是“阵阵”包含“声声”,实际应用时用其中一个就够了。末句内涵不错,但用肯定的陈述句比用设问句可能会更有力。

由于时间关系,已经有很多诗歌没有写评议了,时间过去太久的可能也不会再评了,其中一些问题随著作者们的提高,也用不着评了。但你过去的来稿中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带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复。下面我把去年11月23日、12月8日和12月9日审稿时所遇到的你来稿中涉及的问题简单的谈一谈。你提的问题比较具体,但我的看法是一般性的,因此其他有志于诗歌理论和技巧的作者可能也会感兴趣并有所得。

十一月二十三日所审的“辉煌”好象是没有登载,后来你也没有再提这首诗。来稿附言中谈到的有关格律的看法,是互相的讨论,不能成为诗歌登不登载的理由。此诗没有登,唯一的原因是其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历史上的名人都是大法弟子”的说法也不对,其中有专门弄来对着师尊干的。在法正人间时,我想师尊会从细节上讲清这人间的一切重要问题的,包括对每一位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但现在还没到这一步,就当是同修之间的交流和猜测吧,以后自然就不言自明了。

来稿中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原始格式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由于第二个字改变了平仄,所以第六个字也随之改变了平仄,同时又救了第三个字,这样实际的格式变成了(平仄平仄平仄仄)。(某某文章)特别提到了七言律绝中第二、第六字变动平仄的情况,我感觉很有道理”。

“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理”,修炼和常人中的事情都服从这一法理。我们现在是在“格律诗”范围之内来讲这个问题。我们不说上面具体的例,广泛的讲“拗句”。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我们承认它们可以使诗歌的声韵比较和谐。该不该改、能不能改,那就要看改变后是否仍然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说高一点,那要看这种句式、声韵的改变是否是内涵的要求。可是拗句是怎么来的?最早的拗句,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拗做“仄仄平平仄平仄”,那是因为很多人都这样写,最后就以多为胜了,固定下来了。不是因为有些人发现自己那句话的内涵只有这样的平仄格式才能很好的表达!现在讲诗歌格律的人只能含混的解释说:该平的用了仄了,就要在另一个地方改回来,把本来是仄的改用平。请问:为甚么该平的要用仄?哪不是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而逼出来的吗?在另一个地方改一下平仄就能“救回来”,因为那样又达到了新的和谐。难道完全不同的平仄格式就只有“和谐”与“不合谐”的区别吗?我们学过词、曲的人都知道,每一个不同的拗句都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错综复杂的组合这些句子就可以弄出八百多个词牌来表达很不相同的情怀。说得简单点,多数拗句都要改变平仄转换的次数。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只有两次平-仄的转换,但其拗句“仄仄平平仄平仄”就有四次平-仄的转换,而且转换的缓急前后不同。如果对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变,那么本来是两次转换对两次转换的,就变成了四次转换对两次了。这就肯定要改变句式本身给人的情绪感觉!再说,拗句往往会不同程度的破坏那一联的“黏、对”性质,难道“黏、对”不是格律诗和谐的一个表徵吗?一个人真的对平仄的音乐感很敏感了,他只要看一下词谱、曲谱的句式和平仄安排,就能大致知道那首词、曲适宜表达何种情怀。这才是掌握平仄理论真正的用场。如果该平的可以用仄,只在另一个地方改换(或不改)平仄就行,那么有甚么句子的格式不可以打破呢?把四种句式都给它来个一拗一救,还用格律诗干甚么?人世间的理论固然不复杂,但对这不复杂的理论,许多人还是人云亦云,不能自己去把它想透彻的。是不是格律诗就很完美了,就应该保持不变了?恰恰相反,格律诗的问题大得很。按照格律诗的格律写诗固然多数都会在音韵上和谐些,但和谐的诗不一定都是格律诗。李白不是有很多好诗都不入律吗?可是唐代以后就使劲推行格律诗,让颇有风味的古风逐渐冷落,甚至后来的人一说写诗就必须是格律诗!这样就不好了,就走偏了,也就不对了。格律诗只有四种基本句式,它能涵概所有不同的情绪表达吗?为甚么词、曲里边可以大量用各种拗句呢?那是表达情绪内涵的需要。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什么句式或平仄安排就一定好或者不好,而是要看作者要表达甚么情绪,能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句式和平仄安排就好,否则就不好。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真正懂得平仄的理论和实际效果。那时候随便怎么写都能达到作者希望的最佳效果,就象武术中说的从有招到无招。但又比须经过有招的过程。我们要学点、写点格律诗,就是要先有招。不是格律诗本身有多大价值,而是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训练,最后才能对文字的音乐性有所掌握,运用自如。你在十二月八日寄来的稿件中说“一般情况下,我写大法题材的诗,都在写律诗。……我认为写大法的题材必须用最完美最优美的体裁形式”。这就等于说格律诗是“最完美最优美的体裁形式”了。这样看是会产生认识上的障碍的。格律诗不过是能保证写出的东西声韵比较和谐而已。但实际生活中还有不和谐的东西存在,也要有方法去恰当的表现它们。比如歌剧或舞剧中坏人一出场,那个音乐就是不协和音程来构成主旋律,让你一听就感到憎恶。如果我们只教人怎样用协和音程,只准用协和音程,那怎么表达反面的东西呢?没有反面的东西作衬托,怎能显出正面的东西好呢?你在十二月九日寄来的“神州行”的附言中说:索性就一、二联用《平水韵》“下平声”的“一先”,三、四联用“十四盐”,这样就形成了“辘轳韵”。李商隐曾在律诗中(无题二首)用过“通韵”,这次我们就尝试着用一次“辘轳韵”。对于韵的问题,我们也应以上述思想方法来对待:是迫不得以造出各种韵格来呢,还是有目地的把韵格作为表达内涵的工具呢?平行的说法就不用重复了。

我把花了多年时间阅读和思考才明白的道理,简单明了的告诉大家,就是希望别人不再去白费时间走弯路。拗句和各种韵格都是在不完美的律诗中小敲小打,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徒乱人意。我们要把眼光放得远大些。我们可以做更大的事。比喻说,格律诗只是一座小巧的建筑,我们要建很大的雄伟的大厦。我们不必非要推倒格律诗,让它成为新大厦中的一个部分就可以了。但它本身要服从新大厦的格局。

*正见网2009年02月09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送大福 (编者:原文较长,从略)

修改与评注:此诗按原来句子的顺序,各个韵脚分别为:翁、城、功、通、生、青、盈、风、通、英、丰、名、公、宫、情、兴、穷、生、平、容、明、评、生。看得出来,这些韵脚分别属于第一部(东冬)和第十一部(庚青蒸)。凡是两个以上同韵部的韵脚连在一起的,都可以当作转韵来对待,单个的韵脚就不行,比如“城”“英”“丰”“名”“穷”“容”等处。经过对内容的分析后,发现交换句子次序不会引起甚么大问题,因此就将全部句子按韵脚同部的原则分为四组,只有两句处作了修改:“当今但见是长城”改为了“当今但见长城空”,换了韵脚;“善待大法得福报,迫害大法天不容”,这两句无法归入四个部份中的任何一个去。但其内涵却是其它句子中已经具有的,因此删去了这两句。“东冬”与“庚青”混押的问题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希望对这两个韵部不太分得清的作者多加注意。最好是把这两个韵部的字打印下来放在手边,或者剪裁下来做成一个小文档。一旦写诗时碰到这两个韵部的字,就仔细的查一下,看有没有混押的情形。

原稿:万古缘:
他乡漂泊苦中寻 浊世无奈染身尘 万载轮回心期盼 终见婆箩灵花显

圣王真身降人间 得法终圆万古缘 风寒莲香姿更翠 不负众望在史前

修改与评注:第二句“浊世无奈染身尘”文意欠顺,改为“浊世无奈满身尘”。第四句“终见婆箩灵花显”是押第三句而不是押第二句了,因此改为“婆罗花开梦成真”,使前四句押韵合符规则。

原稿:无题:
元宵月明,甚念恩师。
宵宵思念,勿忘师恩。

快救众生,拯救穹浩。
乐此不疲,阴霾尽荡。

修改与评注:此诗完全不押韵。但内容尚可,且能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添上韵脚。第二句“甚念恩师”改为“甚念师恩”;第三句“宵宵思念”改为“良宵思念”,以符全诗所在的环境。第四句“勿忘师恩”改为“盼师降临”;第六句“拯救穹浩”文字欠通顺,改为“拯救穹宇”,并与第五句交换位置;第八句“阴霾尽荡”,改为“阴霾荡清”。

*正见网2009年02月08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千秋岁・同化法光
法光之最。
亿丈明霞瑞。
补地碎,扶天坠。
扫除苍宇晦,开启芸生慧。
乾坤正,大穹不灭千秋岁。

几度龙华会。
洪誓今朝兑。
勇猛念,慈悲泪。
岂将名利累,迫害何足畏。
须知道,佛缘一刻千金贵。

修改与评注:第四行中“开启芸生慧”,“芸生”显然是“芸芸众生”的略词。但通常不这样缩略,因为“芸芸”两字分开后就没有“众多”的意义了。因此改为“芸芸”,这样缩略是诗文中见过的。下片第二行“洪誓今朝兑”,作者当然是把“兑”字当成“兑现”来用了。这个问题我们提过不止一次了,可能作者没看到过去有关的评议。简而言之,“兑”和“兑现”词义完全不同,作者可查词典加深印象。因此改为“洪誓当无愧”。下片第四行中“迫害何足畏”,“足”字在“词林正韵”中是入声字,到元代的“中原音韵”中也派入上声而不是平声,现代的普通话才读为平声,但南方话多数读上声或去声。因此改为“迫害何须畏”。另外,“几度龙华会”一句。笔者印象中“龙华会”只有一次,但没有细查资料,因此没有修改。如果作者有确凿资料,证实不只一次,请寄一个简单结论来,并注明资料出处。我们将在评议中与其他作者和读者分享这一结论。如果确实只有一次,请作者将“几度龙华会”稍加修改寄来,我们为作者更正就行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生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