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12月08日】
*正见网2008年11月16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除恶: 修改与评注:原作共四首诗,但前二首实际上是一首,只是末句不同而已。取第一首,将其标题改为第二首的标题,因此就包含了两首全部的内涵。第三首首句“江鬼来阴间”,“来”字不妥:这样写就等于作者说自己在阴间,因为“来”和“去”的分别就在于是靠近说话的人、还是远离说话的人,因此改“来”为“去”。第四首句子通顺流畅,但前五句所言之事却让人模不着头脑,因此未予登载。因为只登载了两首,故标题写作“诗二首”。 *正见网2008年11月15日审阅后未予登载的诗歌: 原稿:写给大海 *正见网2008年11月17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花开花落 【注】达摩今生喜得大法,此作以共勉。 修改与评注:此诗只修改了标题,把“花开花落”改为“花落花开”,料想作者和读者都能理解。另按作者的“注”,释迦传人之一成为大法弟子,令人欣慰。 原稿:壮歌--献给正法时期大法弟子 修改与评注:原作第一句“随师正法无上荣”是首句入韵的写法,但因现代普通话读音的“荣”已经不属“庚青”部(南方人的读音中仍然属此部),不押第二句的韵脚“行”,同时“上”字处当平而仄(此诗实际上是律诗),因此改为“随师正法殊荣甚”,成为首句不入韵的格式,但平仄规整了。第二联“壮志古今谁主演,辉煌天地吾辈成”是流水对,按词义讲,后两字没有对上,但拆开按单字讲,则可算工对。这两句有内涵,语气平和但有气势。唯“辈”字处当平而仄,破律了。本来可以用“吾侪”换“吾辈”,意义相同而平仄入律,但因“吾辈”人人能懂,而“吾侪”则可能有许多读者不解,加上作者并未强调此诗要以律诗审阅,因此没有修改此词。若作者想这样改,仍然可以来函声明。第三联“乾坤旧岁千秋逝,日月新辉万世明”,按词类讲对得工整,但按词义讲,“千秋”对“万世”是要算“合掌”了。这两句的内涵属描写性质,但不针对现在,而是企盼未来。尾联“吃尽人间多少苦,众神无语泪无声”,分开来看,两句都是平淡无奇。但两句合起来,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第一句似问似叹,正撞到大法弟子的心灵深处,因为每一个真修弟子都吃过无数的苦,而且至今仍然在吃着大苦,甚至将来还可能吃更多、更大的苦!第二句并没有、也不可能具体描写大法弟子吃了哪些苦,一言难尽啊!作者不去写不可能写的东西,而是巧妙的把读者的眼光聚焦到“众神”的表现上去:“无语泪无声”!何以“无语”?说不完啊!何以有泪而无声?大悲而欲忍、不欲失神态啊!此句可谓不言之言,以少胜多。这一联是此诗的精华。而且,按一般的结构,第三联“乾坤旧岁千秋逝,日月新辉万世明”才比较合适作收束全诗的结尾,因此作者是突破了常规来写的。而敢于突破常规,是因为作者在心里知道这两句诗的份量。 原稿:偶感随笔(六首) 修改与评注:第一首第三句“添双翼”比“生双翼”好,后者太实;末句“一念冲云霄”强调是心念的活动,“扶摇上云霄”虽然更形象,但有不谦之嫌。第二首末句“土中把泥争”形象而喻义明确,比“泥中小利争(执何争)”好得多。第三首第三句“念正云雾散”用形象思维,比“念正环境变”好得多。第四首第二句用“铺满庭”比用“铺满坪”好:前者必有所碍,后者或无所碍;末句用“晨风清”比“和风清”或“晚风清”好,其时在晨,大有可为也。第五首第二句“端坐把书念”改为“端坐经书念”较明确;“端坐”比“静坐”好:有对大法的尊敬,而且“念”字有声,非“静坐”也。第三句“法中沐身心”,“沐”字本为比喻用法,而“法”本无形,达不到比喻所具的形象效果,故改为“法光沐身心”。末句“清泉明滟滟”用以比喻法理入心之感觉,比“高天流云淡”好得多:“流云淡”毕竟有云翳遮蔽;也比“潭水清滟滟”更好:此处学法,有思想活动,不是一潭死水,当似清泉之活泼。“潭水”之喻可用于打坐炼静功。第六首首句用“浣”比“沐”好:“新宇”为法所造,沐于法光自不待言;“新宇”亦当时时被法浣洗保持圣洁。第三句用“群芳竞”比“花争艳”好:“竞”而不“争”可也。末句“我在翠叶中”有谦谦君子风,比“我笑翠叶中”好得多。 原稿:修炼感悟 修改与评注:“刻录机”的两个韵脚“影”和“生”平仄不同;“塑封袋”两个韵脚“封”和“用”平仄不同,内涵也比较一般。因此这两首没有登载。 另外,作者在来稿附言中提到正见网 2008年11月15日《诗歌园地》中《修炼感悟》的“出迷”一诗时说:“人生如梦弹指间/ 戏里戏外两重天//拨开蒙蒙凡尘雾/ 或哭或笑或惘然 ”中第四句,其实我最原始创作是“亦哭亦笑亦惘然”,但是我知道当时写这个诗的心境就是根本没有拨开凡尘之雾,所以就用了“亦”字,白话意思就是也哭也笑也惘然,与第三句意思相悖,而在我决定投稿的时候,已经拨开了凡尘雾,那还哭什么,笑什么,还有什么可惘然的呢?所以就用了“何哭何笑何惘然”。但今天看到正见同修给予发表更改,“弥弥”改为“蒙蒙”都差不多,一个意思,无所谓,但是第四句改后意思就与第三句似乎相违背了,同修觉的呢?而且,即使不相违背的话,从音调发生顺口角度讲还是“亦哭亦笑亦惘然”更好于“或”字,同修细品一下,看看对否?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改)为“亦”或“何”。 在回答作者的来函之前,想对所有作者谈谈《诗歌园地》审稿的标准、原则和程序。迄今为止,我们对诗歌的基本要求定的还是比较低:1-内容与修炼、法轮大法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且持正面的态度,句子内涵没有负面的歧义;2-文句通顺,能被大多数读者所理解,句读正确,押韵;3-四句的小诗要求韵脚的平仄相同;4-格律诗和古风在标题上不加分别;5-词和曲至少要符合某一种通行的词谱或曲谱。这样的要求已经是很低的了,但对于初学者,仍然允许在一段时间内稍低于上述要求,比如内容可取,不押韵但顺口的(即邻韵相押者),也可能登载。对于投稿,我们的原则是“尽可能不加修改”,满足上述基本要求的就登载;内涵不满足(或有错的)不登;不满足句读或押韵的,如果可以基本保持原意而修改到句读、押韵正确,就修改;一旦修改到满足上述基本要求、可登载了,我们就予以登载,不再修改了(哪怕我们可以修改得更好些)。只有少数作者希望编者尽可能修改并指出其得失的,我们会把修改的结果提高到超出上述的基本要求。但提高到什么层次,是由作者原作的内涵和作者的文字水平来决定的。无论是登载了还是没有登载的诗稿,我们觉得应该给作者解释、鼓励、建议、警醒或其它信息的,我们都会在“诗歌评议”中尽可能明白的向作者和读者交代清楚。 我们现在回头回答作者的问题。如上所说,我们如果对来稿做了修改,那就是必须修改、不改就没法登载了。作者说“‘弥弥’改为‘蒙蒙’都差不多,一个意思,无所谓”,情况不是这样的:“弥弥”一词在大陆出的“词海”上查不到,在大陆出的“辞源”和台湾出的“大辞典”上能查到,解释为“渐渐”;“逐渐、稍稍”,与“蒙蒙”的内涵完全不同。正因为此词在原作中不太吻合上下文,所以才根据原作猜测作者的意思,换为“蒙蒙”。由作者来函看来,这个猜测是对的。第四句“何哭何笑何惘然”改为“或哭或笑或惘然”,理由已经在上次“评议”中说了:这样改扩大了原作的适应面。原作是写个人感受,还是叙述普遍的、许多人都有过的体验?从四句诗来看,都可以。而且“何”字在作者原句中应该解释为“为甚么”,因此是一个问句,与作者自己想的“那还哭什么,笑什么,还有什么可惘然的呢?”有区别,作者的意思应写作“无哭无笑无惘然”才最准确。另外,作者对“拨开凡尘之雾”的反应,和其他人(比如笔者)的反应可能不一样,因此这样写,读者中必有感觉不然者。因此,才改为“或”字,使其包括了更多可能的个人反应在里面,将个人的感受扩大到了更多人的共同感受。任何一个作者恐怕都不会反对这样的修改,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普适的内涵、能被更多的读者接受呢? 至于作者希望把“或”改为“亦”或“何”,基于以上对原作内涵的分析,是不可行的。但因作者是“从音调发生顺口角度讲”这个问题,一般投稿的作者都没有提到,因此讲几句也是好的,至少让大家都知道诗词写作中还有这一层考虑。诗词作品中讲词汇的发音和声音美主要包含两个内容:第一,这一词汇的发音是否对前、后词汇的发音起到过渡的作用,使整个句子的发音更“顺口”(读起来更容易),还是使之“拗口”(读起来更不容易);第二,这一词汇的读音本身是否比其它可选用的词汇更好听,是否与前、后词汇的读音配合起来更和谐。但如果考虑整个诗的声音和谐(而不是某个词汇在一句中的声音效果),则该句的平仄规律又是首先要考虑的。因为此诗是古风形式的,因此对全句的平仄安排不是我们审阅时要考虑的因素。为节约时间和篇幅,我们不去细致的分析,只是简单的结论说:“亦”字音位靠前、开口和舌位自然,读起来最容易,对后面词汇的发音没有什么影响;“或”字音位居中、圆唇、舌位自然,读音圆润,与后面的“哭、惘”连接得很顺口,但和“笑”的发音肌群都不同,连读起来稍觉费力;“何”字是上颚摩擦音,舌和上颚紧张,与后面的“哭、笑、惘然”连读的时候比起前面两字来都更吃力一些。 原稿:清平乐・看海 (修改稿) 慈悲威震雷霆, 修改与评注:作者此词的韵脚,按“词林正韵”(或“词韵简编”)都是押韵的。但首句“天高海阔”,按现代普通话读音,“阔”字已经不押“惬”。为让更多的、不懂诗词的读者都能感觉到“韵味”,因此改为“海天相接”:内涵基本未变,但“接”按韵书和现代普通话读音都押“惬”。第三句尾字“达”与上述情形一样,因此改为“决”。下片第一句中“威震雷霆”略嫌不顺,改“震”为“胜”。又,按照思维习惯的顺序,交换此句和下一句之顺序:有“邪灵”之“残暴狰狞”,才以“威胜雷霆”的“慈悲”以对,因而得以“除恶”,达到“法正人间”的目地,最后使得“中原再享安宁”。 作者在平仄和押韵方面都极力按韵书和词谱一丝不苟的填写,这种认真态度对于学习诗词写作当然是很有帮助的。所可注意者:第一,除了押韵满足韵书外,尽可能同时满足现代普通话中韵母相同的要求;第二,尽可能使用形象思维,多用具体、形象的句子,少用抽象的、说理的句子。这是增加诗词内涵和形象生动特点的必经之路,也是跳出诗词写作低层次的唯一之路。 另外,作者在来稿附言中说:“正见刊登的诗词,有证实法的,有修心所悟。自己现在主要是想定位在讲真相上,给大众常人看,这样想可对? ”当然对啊!而且很好,非常好!我们现在有的诗词中,能直接针对常人讲真相的确实不多,作者有这个想法真是太好了。在写这类诗词时,除了作者自己亲身的体验、所见所闻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其他弟子的文章来增加素材,以保证作者丰富的素材来源。 *正见网2008年11月16日审阅后未予登载的诗歌: 原稿:全灭邪恶 评注:此诗写得通顺、流畅,生动、形象,读来虎虎有生气。此诗实际上是师尊带着弟子灭尽妖魔邪恶这一过程的缩影。因此诗中出现的人物就非同小可。但作者为若干古人安排的职务,以及战斗的具体情形,是真有其事呢?还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呢?大法弟子的话是有能量的,大法弟子的网站更是有能量的,如果把没有成为大法弟子的古人安排到这样重要的活动中来,哪就很不恰当了。而且随便安排师尊的言行也是绝对不行的啊。如果作者是随兴而作,今后应注意避免这类作品,因为我们不能登载这种随兴创作。如果作者有真凭实据,请寄一个尽可能详细的说明来,我们可以考虑是否登载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