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8年12月08日】

*正见网2008年11月16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除恶:
今日四千五百万,三退勇士全上岸。它日逃离五千万,中共命断赴黄泉。
邪恶中共自己完:
今日四千五百万,三退勇士全上岸。它日逃离五千万,邪恶中共自己完。
江鬼:
江鬼来阴间,又把地狱还。生日是鬼节,死期亦同天。
黄泉找不到,直接入无间。全灭形和神,此种根全断。
江鬼的归宿:
苦海幽州三千年,依稀往事化云烟。秋风寒雨旧梦去,春花竟开已在先。
南海滩头落荒走,孤魂野鬼入无间。乱神乱法机关尽,作茧自缚恶毒蟾。

修改与评注:原作共四首诗,但前二首实际上是一首,只是末句不同而已。取第一首,将其标题改为第二首的标题,因此就包含了两首全部的内涵。第三首首句“江鬼来阴间”,“来”字不妥:这样写就等于作者说自己在阴间,因为“来”和“去”的分别就在于是靠近说话的人、还是远离说话的人,因此改“来”为“去”。第四首句子通顺流畅,但前五句所言之事却让人模不着头脑,因此未予登载。因为只登载了两首,故标题写作“诗二首”。

*正见网2008年11月15日审阅后未予登载的诗歌:

原稿:写给大海
(兼和缘林《和大海一样的你》)
儿时的故事里/ 写着你的汹涌澎湃/ 让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一睹你那浩渺烟波的气概//
少年的书中/ 画着你的碧波万顷/ 让我有一种期待/ 期待一见你那深情浪漫的色彩//
终于我站在你的面前/ 却不敢舒展我的情怀//
在我最浪漫的年龄/ 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渺小如尘埃/ 伫立在你的脚下/ 我没有惊呼更不敢轻率//
满心的敬畏/ 读着我生命中真正的大海/ 如今我读懂了你--我的大海/ 也读懂了我更久远的梦想与期待//
那是寻一种宁静/ 如大海一样湛蓝/ 湛蓝的无须雕饰/ 令所有华彩黯然//
那是怀一种志向/ 如大海一般浩瀚/ 浩瀚的无惧艰险/ 尽显生命的伟岸//
那是寄一种思念/ 如大海一样辽远/ 穿越生生与世世/ 也斩不断的挂牵//
那是回归的脚步/ 如大海一样坚贞/ 踏遍红尘万里路/ 终乘法船回家园//
仰视你的威仪/ 我将生命的誓言吟唱/ 如果这个世界需要/ 我愿和你一样/ 在苍宇间书写生命的乐章//

评注:诗词文章中使用比喻,无论明喻还是隐喻,都希望读者能明确其喻义;读者能否明白作者的喻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比喻对象特性和环境的描写是否真实或者为读者所熟悉。作者在此诗中所用的“大海”的比喻,却让人不好确定其喻义。从“伫立在你的脚下”和“仰视你的威仪”,似乎作者是用“大海”比喻一个人。比喻的是谁,我们不知道,但我们认为这个人不是指法轮大法的师尊。否则,“如今我读懂了你--我的大海”“我愿和你一样/ 在苍宇间书写生命的乐章”这些句子就不太恰当。其实,如果是师尊的弟子,我们无论用甚么来比喻师尊都是不恰当的。另外,作者对大海的描写也带有某些随意的地方:说大海“湛蓝”“浩瀚”是对的,但说大海“辽远”就不太明白了:是海离作者很远,还是海岸间相距很远?后者实际上是“宽广”,其内涵已在“浩瀚”中;而前者和“海”的特点本身没有关系。至于说大海“坚贞”,似乎就更是带有随意的味道了。

*正见网2008年11月17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花开花落
正月十五闹元宵,又蒸大馍又蒸糕。挑起花灯放鞭炮,五宗六祖都请到。
一花五叶开到今,残花争艳妒人俏。人心舍尽才无漏,凡心俗念全修掉。

【注】达摩今生喜得大法,此作以共勉。

修改与评注:此诗只修改了标题,把“花开花落”改为“花落花开”,料想作者和读者都能理解。另按作者的“注”,释迦传人之一成为大法弟子,令人欣慰。

原稿:壮歌--献给正法时期大法弟子
随师正法无上荣,救众除妖大道行。壮志古今谁主演,辉煌天地吾辈成。
乾坤旧岁千秋逝,日月新辉万世明。吃尽人间多少苦,众神无语泪无声。

修改与评注:原作第一句“随师正法无上荣”是首句入韵的写法,但因现代普通话读音的“荣”已经不属“庚青”部(南方人的读音中仍然属此部),不押第二句的韵脚“行”,同时“上”字处当平而仄(此诗实际上是律诗),因此改为“随师正法殊荣甚”,成为首句不入韵的格式,但平仄规整了。第二联“壮志古今谁主演,辉煌天地吾辈成”是流水对,按词义讲,后两字没有对上,但拆开按单字讲,则可算工对。这两句有内涵,语气平和但有气势。唯“辈”字处当平而仄,破律了。本来可以用“吾侪”换“吾辈”,意义相同而平仄入律,但因“吾辈”人人能懂,而“吾侪”则可能有许多读者不解,加上作者并未强调此诗要以律诗审阅,因此没有修改此词。若作者想这样改,仍然可以来函声明。第三联“乾坤旧岁千秋逝,日月新辉万世明”,按词类讲对得工整,但按词义讲,“千秋”对“万世”是要算“合掌”了。这两句的内涵属描写性质,但不针对现在,而是企盼未来。尾联“吃尽人间多少苦,众神无语泪无声”,分开来看,两句都是平淡无奇。但两句合起来,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第一句似问似叹,正撞到大法弟子的心灵深处,因为每一个真修弟子都吃过无数的苦,而且至今仍然在吃着大苦,甚至将来还可能吃更多、更大的苦!第二句并没有、也不可能具体描写大法弟子吃了哪些苦,一言难尽啊!作者不去写不可能写的东西,而是巧妙的把读者的眼光聚焦到“众神”的表现上去:“无语泪无声”!何以“无语”?说不完啊!何以有泪而无声?大悲而欲忍、不欲失神态啊!此句可谓不言之言,以少胜多。这一联是此诗的精华。而且,按一般的结构,第三联“乾坤旧岁千秋逝,日月新辉万世明”才比较合适作收束全诗的结尾,因此作者是突破了常规来写的。而敢于突破常规,是因为作者在心里知道这两句诗的份量。

原稿:偶感随笔(六首)
家远归途遥,望天空寂寥。得法添双翼,一念冲云霄。
情中理难清,去情慈悲生。回看凡人苦,土中把泥争。
万事有根由,遇事莫忘修。念正云雾散,熠熠威德留。
心浮杂草生,不理铺满庭。勤修别懈怠,念静晚风清。
别贪一时闲,端坐把书念。法中沐身心,清泉明滟滟。
法光浣新宇,冉冉春意浓。诗苑群芳竞,我在翠叶中。

修改与评注:第一首第三句“添双翼”比“生双翼”好,后者太实;末句“一念冲云霄”强调是心念的活动,“扶摇上云霄”虽然更形象,但有不谦之嫌。第二首末句“土中把泥争”形象而喻义明确,比“泥中小利争(执何争)”好得多。第三首第三句“念正云雾散”用形象思维,比“念正环境变”好得多。第四首第二句用“铺满庭”比用“铺满坪”好:前者必有所碍,后者或无所碍;末句用“晨风清”比“和风清”或“晚风清”好,其时在晨,大有可为也。第五首第二句“端坐把书念”改为“端坐经书念”较明确;“端坐”比“静坐”好:有对大法的尊敬,而且“念”字有声,非“静坐”也。第三句“法中沐身心”,“沐”字本为比喻用法,而“法”本无形,达不到比喻所具的形象效果,故改为“法光沐身心”。末句“清泉明滟滟”用以比喻法理入心之感觉,比“高天流云淡”好得多:“流云淡”毕竟有云翳遮蔽;也比“潭水清滟滟”更好:此处学法,有思想活动,不是一潭死水,当似清泉之活泼。“潭水”之喻可用于打坐炼静功。第六首首句用“浣”比“沐”好:“新宇”为法所造,沐于法光自不待言;“新宇”亦当时时被法浣洗保持圣洁。第三句用“群芳竞”比“花争艳”好:“竞”而不“争”可也。末句“我在翠叶中”有谦谦君子风,比“我笑翠叶中”好得多。

原稿:修炼感悟
(前面三首“速归、笔、键盘”均照原样登载,此处从略)
刻录机:高速飞旋/ 舞动高清录影/ 张张光盘/ 救得芸芸众生//
塑封袋:真相资料叠工整/ 放入袋中口一封/ 刮风下雨都不怕/ 小小塑袋大作用//

修改与评注:“刻录机”的两个韵脚“影”和“生”平仄不同;“塑封袋”两个韵脚“封”和“用”平仄不同,内涵也比较一般。因此这两首没有登载。

另外,作者在来稿附言中提到正见网 2008年11月15日《诗歌园地》中《修炼感悟》的“出迷”一诗时说:“人生如梦弹指间/ 戏里戏外两重天//拨开蒙蒙凡尘雾/ 或哭或笑或惘然 ”中第四句,其实我最原始创作是“亦哭亦笑亦惘然”,但是我知道当时写这个诗的心境就是根本没有拨开凡尘之雾,所以就用了“亦”字,白话意思就是也哭也笑也惘然,与第三句意思相悖,而在我决定投稿的时候,已经拨开了凡尘雾,那还哭什么,笑什么,还有什么可惘然的呢?所以就用了“何哭何笑何惘然”。但今天看到正见同修给予发表更改,“弥弥”改为“蒙蒙”都差不多,一个意思,无所谓,但是第四句改后意思就与第三句似乎相违背了,同修觉的呢?而且,即使不相违背的话,从音调发生顺口角度讲还是“亦哭亦笑亦惘然”更好于“或”字,同修细品一下,看看对否?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改)为“亦”或“何”。

在回答作者的来函之前,想对所有作者谈谈《诗歌园地》审稿的标准、原则和程序。迄今为止,我们对诗歌的基本要求定的还是比较低:1-内容与修炼、法轮大法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且持正面的态度,句子内涵没有负面的歧义;2-文句通顺,能被大多数读者所理解,句读正确,押韵;3-四句的小诗要求韵脚的平仄相同;4-格律诗和古风在标题上不加分别;5-词和曲至少要符合某一种通行的词谱或曲谱。这样的要求已经是很低的了,但对于初学者,仍然允许在一段时间内稍低于上述要求,比如内容可取,不押韵但顺口的(即邻韵相押者),也可能登载。对于投稿,我们的原则是“尽可能不加修改”,满足上述基本要求的就登载;内涵不满足(或有错的)不登;不满足句读或押韵的,如果可以基本保持原意而修改到句读、押韵正确,就修改;一旦修改到满足上述基本要求、可登载了,我们就予以登载,不再修改了(哪怕我们可以修改得更好些)。只有少数作者希望编者尽可能修改并指出其得失的,我们会把修改的结果提高到超出上述的基本要求。但提高到什么层次,是由作者原作的内涵和作者的文字水平来决定的。无论是登载了还是没有登载的诗稿,我们觉得应该给作者解释、鼓励、建议、警醒或其它信息的,我们都会在“诗歌评议”中尽可能明白的向作者和读者交代清楚。

我们现在回头回答作者的问题。如上所说,我们如果对来稿做了修改,那就是必须修改、不改就没法登载了。作者说“‘弥弥’改为‘蒙蒙’都差不多,一个意思,无所谓”,情况不是这样的:“弥弥”一词在大陆出的“词海”上查不到,在大陆出的“辞源”和台湾出的“大辞典”上能查到,解释为“渐渐”;“逐渐、稍稍”,与“蒙蒙”的内涵完全不同。正因为此词在原作中不太吻合上下文,所以才根据原作猜测作者的意思,换为“蒙蒙”。由作者来函看来,这个猜测是对的。第四句“何哭何笑何惘然”改为“或哭或笑或惘然”,理由已经在上次“评议”中说了:这样改扩大了原作的适应面。原作是写个人感受,还是叙述普遍的、许多人都有过的体验?从四句诗来看,都可以。而且“何”字在作者原句中应该解释为“为甚么”,因此是一个问句,与作者自己想的“那还哭什么,笑什么,还有什么可惘然的呢?”有区别,作者的意思应写作“无哭无笑无惘然”才最准确。另外,作者对“拨开凡尘之雾”的反应,和其他人(比如笔者)的反应可能不一样,因此这样写,读者中必有感觉不然者。因此,才改为“或”字,使其包括了更多可能的个人反应在里面,将个人的感受扩大到了更多人的共同感受。任何一个作者恐怕都不会反对这样的修改,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普适的内涵、能被更多的读者接受呢?

至于作者希望把“或”改为“亦”或“何”,基于以上对原作内涵的分析,是不可行的。但因作者是“从音调发生顺口角度讲”这个问题,一般投稿的作者都没有提到,因此讲几句也是好的,至少让大家都知道诗词写作中还有这一层考虑。诗词作品中讲词汇的发音和声音美主要包含两个内容:第一,这一词汇的发音是否对前、后词汇的发音起到过渡的作用,使整个句子的发音更“顺口”(读起来更容易),还是使之“拗口”(读起来更不容易);第二,这一词汇的读音本身是否比其它可选用的词汇更好听,是否与前、后词汇的读音配合起来更和谐。但如果考虑整个诗的声音和谐(而不是某个词汇在一句中的声音效果),则该句的平仄规律又是首先要考虑的。因为此诗是古风形式的,因此对全句的平仄安排不是我们审阅时要考虑的因素。为节约时间和篇幅,我们不去细致的分析,只是简单的结论说:“亦”字音位靠前、开口和舌位自然,读起来最容易,对后面词汇的发音没有什么影响;“或”字音位居中、圆唇、舌位自然,读音圆润,与后面的“哭、惘”连接得很顺口,但和“笑”的发音肌群都不同,连读起来稍觉费力;“何”字是上颚摩擦音,舌和上颚紧张,与后面的“哭、笑、惘然”连读的时候比起前面两字来都更吃力一些。

原稿:清平乐・看海 (修改稿)
天高海阔,
逐浪声涛惬。
退党大潮神意达,
选择未来喜悦。

慈悲威震雷霆,
邪灵残暴狰狞。
法正人间除恶,
中原再享安宁。

修改与评注:作者此词的韵脚,按“词林正韵”(或“词韵简编”)都是押韵的。但首句“天高海阔”,按现代普通话读音,“阔”字已经不押“惬”。为让更多的、不懂诗词的读者都能感觉到“韵味”,因此改为“海天相接”:内涵基本未变,但“接”按韵书和现代普通话读音都押“惬”。第三句尾字“达”与上述情形一样,因此改为“决”。下片第一句中“威震雷霆”略嫌不顺,改“震”为“胜”。又,按照思维习惯的顺序,交换此句和下一句之顺序:有“邪灵”之“残暴狰狞”,才以“威胜雷霆”的“慈悲”以对,因而得以“除恶”,达到“法正人间”的目地,最后使得“中原再享安宁”。

作者在平仄和押韵方面都极力按韵书和词谱一丝不苟的填写,这种认真态度对于学习诗词写作当然是很有帮助的。所可注意者:第一,除了押韵满足韵书外,尽可能同时满足现代普通话中韵母相同的要求;第二,尽可能使用形象思维,多用具体、形象的句子,少用抽象的、说理的句子。这是增加诗词内涵和形象生动特点的必经之路,也是跳出诗词写作低层次的唯一之路。

另外,作者在来稿附言中说:“正见刊登的诗词,有证实法的,有修心所悟。自己现在主要是想定位在讲真相上,给大众常人看,这样想可对? ”当然对啊!而且很好,非常好!我们现在有的诗词中,能直接针对常人讲真相的确实不多,作者有这个想法真是太好了。在写这类诗词时,除了作者自己亲身的体验、所见所闻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其他弟子的文章来增加素材,以保证作者丰富的素材来源。

*正见网2008年11月16日审阅后未予登载的诗歌:

原稿:全灭邪恶
仲尼阵前站,子房来断后。粮草先行有步骤。
子路冲在先,颜回护左右。妖孽一个也不留。
地狱敞开大门口,张关二将北海来镇守。
主佛威坐大法船,号令三军;有。
先斩邪妖兵,再擒众恶首,最后天火劈魔头。
大法弟子齐上阵,念动真言降魔咒。
邪恶胆寒无处逃,大喊一声哪里走。
全灭邪恶法网收,佛光普照新宇宙。

评注:此诗写得通顺、流畅,生动、形象,读来虎虎有生气。此诗实际上是师尊带着弟子灭尽妖魔邪恶这一过程的缩影。因此诗中出现的人物就非同小可。但作者为若干古人安排的职务,以及战斗的具体情形,是真有其事呢?还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呢?大法弟子的话是有能量的,大法弟子的网站更是有能量的,如果把没有成为大法弟子的古人安排到这样重要的活动中来,哪就很不恰当了。而且随便安排师尊的言行也是绝对不行的啊。如果作者是随兴而作,今后应注意避免这类作品,因为我们不能登载这种随兴创作。如果作者有真凭实据,请寄一个尽可能详细的说明来,我们可以考虑是否登载的问题。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