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11月03日】
*正见网2008年10月25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梦醒 修改与评注:第四首末句“长向青天谢师恩”,改“青天”为“遥天”。前者只表示对着天上,后者表示对着师尊所在的方向。作者这几首小诗都写得不错,既有修炼内涵,又有诗味。写四句的小诗是学习写诗的最好方法,特别是刚开始写诗的作者。一来就写长篇,成功的机会就很小。四句的小诗写好了,再扩大篇幅,就比较有把握。历史上被人广泛传诵的诗歌精品,大多都是四句的小诗。 原稿:诗十二首 修改与评注:第三首第二句“走到哪里是个头”,改“个头”为“尽头”,比较明确些。末句“快不刹车毁里头”改为“不快刹车毁里头”。第四首两个韵脚“离”“去”一平一仄,因此把末句“去”改为“祛”,使原诗押平声韵。第五首末句“分分秒秒扫隐患”中改“扫”为“除”,“隐患”非具体名词,上下文中也没有用比喻,因此用“扫”字欠理由。通常的词语搭配是用“除”。第六首第三句“去掉执著下横心”:表示“下定决心”可说“横心”或““横下一条心”,此处须三个字,因此改为“横下心”。第七首第三句“心在法上师你管”应为“师管你”。两个韵脚“怕”“喳”一仄一平,因此改“白喳喳”为“不惊诧”,使押仄声韵,而且含义比较明确。后面的五首没有登载,下面简单的说一下理由:第八首只两句,也不押韵,不成一首诗,也不是对联;第九首后两句“只要众生有口气 定要带上回家乡”,可能大法弟子能理解你的意思,如果真让“众生”看到了,恐怕就不一定能理解了。第十首后两句“世人得救亿神仙 朵朵浪花真迷人”,因明“真相”而“得救”的人,不一定能成“神仙”。第十一首末句“不咬牙关难向前”,在理上欠通顺:咬着牙关向前是没错,但不能规定凡是向前的人都必须得?咬着牙关,不咬就不准人家向前呀?第十二首写得非常形象生动,也有些逗趣,但真要拿去讲真相、救众生,众生可能就不依你了:凭什么你要在前面当火车头,让我们在“后边翻跟头”? 看笔名,作者好象是首次投稿。如果真是这样,能写到这个程度确实是很不错的。特别是,从作者的诗中看得出,作者在写诗时是使用了形象思维的。能不能在写诗中使用形象思维,是在学习写诗中能否最终真正“入门”的关键。有些人由于从小被父母灌输数、理、化等学科的逻辑思考方法,压制了形象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结果形象思维能力很弱,甚至缺乏。这种人学习诗歌很难入门,哪怕写了许多,还是在门外--只能浮在文字内涵这个浅层次上。 原稿:诗二首 修改与评注:第一首第三句“难到来时方知悔”,“到来时”意义有重复,改为“大难到来方知悔”,稍增内涵。第二首第二句“其实尽在灭绝中”,改“灭绝”为“灭亡”:前者是及物动词,后者是非及物,强调其自身所做所为使之灭亡,并非我们刻意要灭它,我们只是讲迫害真相,揭露它;前者稍带贬意,多指负面势力的、恶意的做法,后者多数时候是用于负面势力。 原稿:诗三首 修改与评注:第一首韵脚“国”“佛”不同韵部,但首句尾字“脱”押“佛”。因此把前两句换序,并将第一句后三字“怎摆脱”改为“能摆脱”,使语气适合新的语言环境。第三首韵脚“离”“理”一平一仄,但首句尾字“地”是仄声入韵,因此把前面两句换序己行了。 *正见网2008年10月24日审阅后未予登载的诗歌: 原稿:月圆心圆 评注:当“碧蓝的天/刹那间披上了灰黑色的风衣”以后,天空已成“灰黑色”,不再是蓝色了,下一句“湛蓝的衣服”(按上下文也是指天),就显得突兀而不协调。如果作者头脑中有自己每一句话的图象,可能就不会这样写。第二节首句“扶摇九天的高旷”中“扶摇”一词是“急速上旋的暴风”,转为副词可用来形容向上飞升的速度很快。但在这里似乎都对不上号。“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说它“深邃、迷人”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觉,别人没有这感觉也没关系。但说它“朦胧”就得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而“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很难使人产生出“朦胧”的感觉来。第四节说“中秋的月”“在湛蓝的夜空尽情的漫舞翩跹”,未免太脱离实际了:月亮在空中没有类似的运动,我们不能扭曲自然界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又说“孤人幽深的感叹/会穿越时光的栅栏/击碎你这完美无暇的玉盘”,也很让人感到不解:前面都是赞美圆月,现在突然要“击碎”。这样写让人觉得作者心中似乎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无法调和。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在描述景观、表达情绪时,比较专注于自己的感觉,对于自己的诗句读者会怎样看、怎样感觉却考虑得很少。这正是现代写新诗、自由诗的人们中的一部分人的突出特点:完全专注于自我感觉、强调自我意识,不考虑读者会有什么反映。正见网上的诗歌因为要对读者讲真相、要谈修炼体会,就必须考虑读者是否能理解、能接受。 原稿:怪事歌 评注:这首作品完全不押韵。可以押韵的字又不在正确的位置上,比如“慌”和“桩”、“多”和“歌”。如果作者愿意,可参阅正见网上相关文章。(【诗词常识】(四) 押韵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3/1/11/20001.html ) 原稿:不在尘 评注:此诗是对所有人讲话,真正有“法缘”的人没有那样多。另外,第四句失韵:“排”不押“尘”或“因”。 *正见网2008年10月24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苏幕遮・悲燕客 修改与评注:第二行“赤中国”,第三字当平而“国”为仄,改“国”为“华”。第三行“黎庶哭无泪”,第三字当平而“哭”为仄,改“哭”为“悲”。下片第二行“律法如儿戏”,“律法”是古汉语词汇,在这里就是“法律”的意思,因此改为“法律”,浅显明白些,人人都能懂。第三行“霜刃如风声鹤唳”是3-4读,句读错了。这句应该是4-3读,即通常的七言诗读法,因此改为“霜刃寒光当者死”,比“风声鹤唳”更直接、更凌厉,也更有气势。因为这是正义的嘛,这样写似乎更恰 作者在平仄方面只有两个错字,而且从句子的通顺程度来看,看不出平仄的要求对于作者构句有什么大的牵制和影响。能做到这一步也不容易。但句读的错误却表明作者对诗词的“节奏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填写任何一个词牌,最好先把前人填写这一词牌的名作、佳作仔细读一读,体会这一词牌在声韵、节奏方面的特点,找到自己对这一词牌的正确感觉,然后自己再动手填词,就不太可能出错了,特别是不太可能出句读方面的错误。 原稿:《洗征尘》 修改与评注:第一首诗内涵很含混,因此没有登载。作者写诗的时候一定有把读者装在心里,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词都应该想到读者是否能明白。作为大法弟子,写诗歌正法、救人、宏扬正统的中国文化,都应该让尽可能多的读者理解、懂得自己的作品。否则就达不到这样的目地。第二首第三句“多少烟雨圆缺日”,“圆缺”一词突兀无来处,改为“阴晴”,比较容易懂也有喻义。末句“风尘不染别样伶”,“风尘”一词有几种完全不同的特殊内涵,但用在这里都不太合适。由于作者是在写“莲”,改“风尘”为“世尘”还比较合适。最后三字“别样怜”构词欠妥,因此内涵也就不明确:“别样”后面加形容词,用来描写一个事物在同类事物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说一朵花儿“别样红”是说它与同类的花儿相比,其红色与众不同。如果“别样”后面加动词“怜”,就成了“怜(爱)得很特别”了,于义难解了。因此改“别样怜”为“色长鲜”,那是不染世尘的直接结果。 原稿:诗四首 修改与评注:第一首两个韵脚“纯”“忍”一平一仄,因此把末句“沐浴佛光真善忍”改为“沐浴师恩佛道神”,押平声韵。第二首第二句“恶事做尽恶灌满”,作者可能想说“恶贯满盈”的意思,但“恶灌满”就不是那个意思了。因此把此句改为“恶贯满盈人人见”。第三首第三、四两句“你猪我狗皆天意,太平自然在中间”删去了,大法弟子不应把自己放到猪狗一类中去。第七、八两句“人去人来皆由己,自己才真说了算”,是有特殊条件的:作恶太多的人是身不由己的,要救的是那些还没有作太多的恶、还可以救的人。因此这两句也删去了,以免误解。第四首内涵对修炼人是不言而喻的,但对常人却很难接受,加上两个韵脚“应”“形”平仄不一,因此未予登载。 原稿:儿童诗二首:山谷 雾 修改与评注:第二首首句“云彩云彩真贪玩”中“云彩”改为“白云”,因为这句是用小孩子的口气,把“雾”当成了“云”,而“雾”是白色的,没有“彩”色。末句“骑把扫帚去飞翔”是典型的西方巫婆的形象,虽然小孩子真的可能说出这种话来,但读者不仅仅是小孩子,而且这个形象在西方被广泛的印在人们头脑中,还是以回避为好,所以改为“随她上升去飞翔”,形象很好而且是正面的。 *正见网2008年10月23日审阅后未予登载的诗歌: 原稿:抢和骗 评注:作者似乎对“押韵”还没有什么概念:在韵脚位置上的四个字“己、空、亲、休”中,没有任何两个是互相押韵的。押韵是一种对字音与字音间产生了和谐、共鸣时的特殊感觉。单是从道理上讲清了什么是“押韵”还不解决问题,还必须对“押韵”和“不押韵”的字仔细朗读和区别,才能建立起对“韵”的正确感觉,也就是“韵感”。如果作者愿意,可到正见网上参阅“诗词常识”中“押韵”部份)。(【诗词常识】(四) 押韵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3/1/11/20001.html ) 原稿:幸福之源 评注:首句中的“乞盼”当为“企盼”,第一个词“渴望”就基本上是重复内涵的了,也就可以删去。“多少次真诚的呼唤”,大法弟子和常人读者都能理解。但“多少个夜里呢喃”不但常人读者不容易理解,大法弟子也不一定理解,讲真相怎么会用“夜里呢喃”的形式呢?另外,在押韵上,有的地方韵脚太稀疏。建议作者今后使用标点符号,因为在新诗中韵脚的安排不象旧体诗那样规矩,基本上都是两行一韵。新诗的韵脚要根据全诗意群的划分来决定,而意群的划分就要看作者使用的标点来定。有许多时候,不同的人对同一组句子的意群划分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不同的韵脚安排。作者自己把意群用标点划分出来,审稿的人就能按作者的意图来衡量和改進押韵中出现的疏忽。这对作者、编者都是有益的。同时,也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古人不用标点,但他们用的是古代汉语,而且古人从几岁起就在句读、词义辨析中艰苦锻炼,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从小就阅读有标点的文字,要突然叫读者都能理解没有标点的文字,而且是诗歌,就必然会有一定的困难。为广大读者着想,恐怕还是使用标点符号更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