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4月14日】
【原文】
丁亥,汝州奏防御使刘审交(1)卒。吏民诣阙(2)上书,以审交有仁政,乞(3)留葬汝州,得奉事其丘垄(4),诏许之。州人相与聚哭而葬之,以为立祠,岁时享(5)之。太师冯道曰:“吾尝为刘君僚佐,观其为政,无以逾(6)人,非能减其租赋,除其繇役也,但推公廉慈爱之心以行之(7)耳。此亦众人所能为,但他人不为而刘君独为之,故汝人爱之如此。使天下二千石皆效其所为,何患得民不如刘君哉!”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
【注释】
(1)刘审交:(?~950)后汉大臣。文安人。字求益,少读书,尤精于吏道。后唐时为磁州刺史。后晋时为襄州防御使、检校太尉。后汉时历官汝州防御使,均有政绩。
(2)诣阙:到朝廷。阙,帝王的住所。
(3)乞:请求。
(4)丘垄:坟墓。
(5)享:祭祀。
(6)逾(音于):超越。
(7)但推公廉慈爱之心以行之:汝州近辅,号为难治,审交尽去烦弊,无扰于民,百姓歌之。
【语译参考】
十九日,汝州奏防御使刘审交去世。官吏和百姓到朝廷上书,因为刘审交生前有仁政,请求把他留在汝州安葬,以便能够事奉他的坟墓,后汉隐帝下诏准许。汝州人相互聚集在一起痛哭并安葬了他,为他建立祠堂,每年按时祭祀。
太师冯道说:“我曾经做过刘君的僚属,看他治理政事,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不是能够减少百姓的赋税,免除百姓的繇役,只是能推行公正、廉洁、慈善、仁爱的心,并且付诸实行罢了。这也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只是别人不做而刘君一人去做了,所以汝州百姓如此爱戴他。假使天下食禄二千石的州官们都能仿效刘君的所作所为,还怕不能像刘君那样得民心吗?”
【研析】
太师冯道对刘审交的评价,可谓平实且一针见血。只要是华夏儿女,受传统文化之薰陶,或多或少懂得为人为政之道。但我们所见能知行合一的却不多,尤其是乱世之时,更是凤毛鳞爪,此时如果能恪守传统伦理而行,则需要相当的智慧方能为之。其实刘审交他也只是奉公守法,尽心尽力的执行事务,以公正、廉洁、慈善、仁爱的心去治理百姓而已。可是别人做不到,他做到了,就突显出其高贵情操,难怪能深获民心。去世之后,汝州百姓还舍不得他离开,上书要求留葬汝州,以便立祠祭祀。此也说明一个道理:为政之道无他,唯德而已。
【延伸思考】
1.我们往往不想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随波逐流。读了刘审交的故事,是否带给你另一种不同的思维?
2.知与行是我们常面临的问题,许多事情我们都只停留在认知的层次,真正要实行时,却是顾忌甚多,如果你碰到此问题,如何去突破困境?
3.“使天下二千石皆效其所为,何患得民不如刘君哉!”冯道最后这句话说明道德重整的重要。我们此时恰也处在需要让道德回归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尽一份心力?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69)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十五)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二十册)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