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中医方剂各论(第十四章)泻火之剂

李应达


【正见网2009年04月19日】

火者,气之不得其平者也。五脏六腑,各得其平,则荣卫冲和,经脉调畅,何火之有;一失其常度,则冲射搏击而为火矣。故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也。有本经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劳倦生脾火之类是也;有五行相克者,如心火太盛,必克肺金,肝火太盛,必克脾土之类是也;有脏腑相移者,如肝移热于胆,则口苦,心移热于小肠,则淋秘之类是也。诸病之中,火病为多,不可以不加察也。有以泻为泻者,大黄、芒硝、连、栀、柏之类是也;有以散为泻者,羌、防、柴、葛,升阳散火之类是也;有以滋为泻者,地黄、天冬、玄参、知母之类,壮水之主,以制阳气是也;有以补为泻者,参、耆、甘草,泻火之圣药是也。

1、黄连解毒汤

主治: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

组成: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等分。

方义:此手足阳明、手少阳药也。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出。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然非实热,不可轻投。

2、半夏泻心汤 (仲景)

主治:治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身寒而呕,饮食不下,非柴胡证。

组成: 半夏(半升)、黄连(一两)、黄芩、甘草(炙)、人参、乾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方义: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成氏曰:否而不泰为痞。苦先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辛走气,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则痞热消而大汗以解矣。

3、白虎汤 (仲景)

主治:治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者。

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先煮石膏数十沸(味淡难出),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方义:此足阳明、手太阴药也。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心脾之火,或泻其子(肺),或泻其母(心),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4、龙胆泻肝汤 (《局方》)

主治: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组成: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方义:此足厥阴、少阳药也。龙胆泻厥阴之热(肝),柴胡平少阳之热(胆),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使伤胃,为臣使也。

5、清胃散 (东垣)

主治:治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其牙喜寒恶热;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颊腮肿痛。

组成:生地黄、牡丹皮、黄连、当归、升麻。一方加石膏。

方义:此足阳明药也。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者也;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也;石膏泻阳明之大热,升麻升阳明之清阳,清升热降,则肿消而痛止矣。

6、甘露饮 (《局方》)

主治:治胃中湿热,口臭喉疮,齿龈宣露,及吐衄齿血。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石斛、茵陈、黄芩、枳壳、枇杷叶、甘草,等分。每服五钱。

方义:此足阳明、少阴药也。烦热多属于虚,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肾胃之虚热,泻而兼补也;茵陈、黄芩之苦寒,折热而去湿;火热上行为患,故又以枳壳、枇杷叶抑而降之也。

7、导赤散 (钱乙)

主治:治小肠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疮,咬牙口渴。

组成:生地黄、木通、甘草梢、淡竹叶,等分煎。

方义:此手少阴、太阳药也。生地凉心血,竹叶清心气,木通降心火,入小肠,草梢达茎中而止痛,以共导丙丁之火(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由小水而出也(小水小便也)。

8、莲子清心饮 (《局方》)

主治:治忧思抑郁,发热烦躁:或酒食过度,火盛克金,口苦咽乾,渐成消渴,遗精淋浊,遇劳即发,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夜静昼甚;及女人崩带。

组成:石莲肉、人参、黄耆、茯苓、柴胡(三钱)、黄芩(炒)、地骨皮、麦冬 车前子、甘草(炙,二钱。)空心服。

方义:此手足少阴、足少阳、太阴药也。参、耆、甘草所以补阳虚而泻火,助气化而达州都(膀胱也,气化则能出);地骨退肝肾之虚热,柴胡散肝胆之火邪,黄芩、麦冬清热于心肺上焦;茯苓、车前利湿于膀胱下部;中以石莲清心火而交心肾,则诸证悉退也。

9、普济消毒饮 (东垣)

主治: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组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黏子、薄荷(一钱)、僵蚕、升麻(七分) 柴胡、桔梗(二钱。)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亦有加大黄治便秘者,或酒浸,或煨用。

方义:此手太阴、少阴、足少阳、阳明药也。芩连苦寒,泻心肺之热,为君;玄参苦寒,橘红苦辛,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为臣;连翘、薄荷、鼠黏辛苦而平,蓝根甘寒,马勃、僵蚕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之阳气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为使也。

10、苍耳散 (无择)

主治:治鼻渊(鼻流浊涕不止曰鼻渊,乃风热烁脑而液下渗也。)

组成:白芷(一两)、薄荷、辛夷(五钱)、苍耳子(炒,二钱半。)为末。食前葱、茶汤调下二钱。

方义: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阳明,上行头面,通窍表汗,除湿散风;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苍耳疏风散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薄荷泄肺疏肝,清利头目;葱白升阳通气,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浊降,风热散而脑液自固矣。

11、真人活命饮

主治:治一切痈疽肿毒初起未消者。

组成:金银花(三钱)、陈皮(去白)、当归(酒洗,钱半)、防风(七分)、白芷、甘草节、贝母、天花粉、乳香(一钱)、没药(二味另研,候药熟下)、皂角刺(五分)、穿山甲(三大片,锉,蛤粉炒,去粉用。)用好酒煎。毒在上饱服,在下饥服;善饮者多饮酒以行药势。忌酸物、铁器(酸性收敛,凡药多忌铁)。

方义:此足阳明、厥阴药也。金银花散热解毒,痈疽圣药,故以为君;花粉清痰降火,白芷除湿祛风,并能排脓消肿,当归和阴而活血,陈皮燥湿而行气,防风泻肺疏肝,贝母利痰散结,甘草化毒和中,故以为臣;乳香调气,托里护心(能使毒气外出,不致内攻),没药散瘀消肿定痛,故以为佐;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锐,皆厥阴阳明正药,能贯穿经络,直达病所,而溃壅破坚,故以为使。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无邪不散也(此药当服于未溃之先,未成者散,已成者溃;若已溃后不可服)。

12、辛夷清肺饮

主治:治鼻痔。鼻痔者,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鼻内□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使气不得宣通。兼节饮食、断厚味、戒急暴、省房欲,愈后庶不再发。

组成:辛夷(六分)、黄芩、山栀、麦门冬、百合、石膏、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枇杷叶(三片,去毛)、升麻(三分)、上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