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11月12日】
一、心怀仁德,大义凛然
元朝时代,有一位官员名叫卜天璋,洛阳人。他自幼聪颖,长大后正直仗义。研读书史,懂得做人的大体。他在至元(纪元1336-1340年)年间,出任南京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边准备向南迁徙。皇帝下诏,令百姓回复故地,不得南渡,民众哗然不满,坚决不肯归家。卜天璋考虑到:百姓长期受洪水巨灾,颗粒无收,水深火热,他们离乡背井而去,是死里求生之举,不可横加阻止,否则定会发生变乱。便再三力劝总管张国宝:“听其便”,听任这些人渡河,不要阻挡。在总管同意后,卜天璋做了大量的工作:计划、引导、组织、帮扶……终于做到了顺民心,解民困,安民生,让数万灾民安居乐业。但这是违背皇帝圣旨的,是要被杀头的!在处理饥民南迁的问题上,卜天璋确实尽了“爱民之术”。结果是没有生出事端。须知,这样做的效果虽然好,但却是违背圣旨的。也就是说,这样做是冒了极大风险的。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卜天璋是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民,怀有“仁德”之心的。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的贤良,便征召他为宪史。当时有个恶官,依仗权势,贪污受贿。御史揭发了他贪赃枉法。但是贪赃者后台很硬,由于卜天璋主管文牍,所以连他一起被诬陷,导致他和御史都被拘押。御史悲伤哽咽,吃不下饭。卜天璋问他:“为什么这样难过?”御史说:“我已经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觉得自己很可怜。女儿听说我被拘押,已经几天没有吃饭,所以我心中悲伤。”卜天璋说:“死职,义也。尽职而死,正合大义。为什么要哭泣悲伤?”御史听了他的大义之言,很感惭愧,不再悲泣,并向卜天璋拜谢。
后来,他们二人,终于都被赦免了。这件事.说明卜天璋心中有“义”,所以临危不乱。他被诬陷坐了牢,另一位坐牢的颇有点气短,而他却大义凛然,劝勉有方,确实难能可贵。
二、不畏凶暴,主持公道
几年后,卜天璋任工部主事。有一个名叫刘帅的人,横蛮凶暴地夺取了他人田产。官吏不敢处理,中书省传召卜天璋前去断决。刘帅终于被卜天璋折服,将所夺田地,归还了百姓。卜天璋不畏强暴,又一次打击了恶势力,为百姓伸张了正义。
武宗时,卜天樟迁升为宗正府郎中。尚书省设立后,又迁升为刑部郎中。当时盗贼很多,有人建议,让罪犯及家属,都穿戴青色的衣帽,以区别于良民百姓。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多得堵塞了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还值得今天我们来效法吗?”丞相醒悟,制止了这种作法。
三、为政以德,感动神灵
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劝导学业。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当时盗贼聚集,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对盗首处以极刑示众,从此根除了盗贼之患,升任浙江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
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当时中书省大臣负责监督管理更改田制之事,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企图以此免受谴责。只有饶州路不送贿赂,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厉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所谓的罪状却毫无所得。
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官吏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老百姓如此饥饿,如果等待向请求上面批准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如果上司追究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他遇事就是这样的一心为民,无所顾虑。
有一次,大火烧到饶州的东门,赤炎冲天。众人惊恐,一时无计可施。卜天璋穿戴整齐,望火向天而拜,乞神灭火。大火真的因此而迅速熄灭。
他以政绩和品行极嘉,为朝廷所知,升任广东廉访使。先前,豪强们濒海筑堰,垄断商船以取利,前任的历届长官,都因收受了贿赂,而置之不问。卜天璋到任后,便调发兵卒将堤堰挖开,便利了百姓。
鸣山有虎,凶暴残恶,为害甚烈。卜天璋便敬祭山神,发出灭虎的檄文,很快就将猛虎捕获。为百姓除了一大害。
岭南地区历来无冰,卜天璋到任以后,开始有冰,人们都说:这是卜天璋施行教化的结果。
当时的丞相主持国政,擢升卜天璋为中书属员。丞相府中政事有偏差时,卜天璋都竭力争辨,其他的官员很生气,对卜天璋的话置之不理,但丞相本人却喜欢听取卜天璋的意见,并且说:“属员们如都能像卜天璋这样建言,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卜天璋行为端正,不受贿赂。他与那些贪官污吏相比,他是泰山,那些人是一坏黄土粪壤。正因为这样,他的事也渐渐被老百姓传神了。饶州东们失火,他拜火而火灭;鸣山中虎为患,他移文山神,居然“立捕获之”;乃至于岭南结了冰,人们也说是他施行教化,感动了神灵所致。史官们还将这些事,津津乐道地写入史书,使之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了。
四、政声显赫,青史留芳
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兵变,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朝廷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经年老,一定不会赴任(此时,他已退休,在家养老)。卜天璋说:“国家遇到了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敢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
到任后,他整顿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很快便肃然安定。当时谷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价格,听任民众自由买卖。这样便吸引来众多商人,用车船运粮食来这里,争着上市,米价很快就跌了下去。
他又扣留下前御史贪污的赃钱,用来赈助饥民。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不止。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议论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言,列出条目,总名之为《中兴济治策》,一一切中时弊。
此后,他便辞官归家了。回到汴粱后,他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济给当地贫民,家中毫无储蓄。卜天璋却安然自得。
岳飞有一句名言:“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这段话是“互文”(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意思是:文官不贪财,也不惜死;武官不惜死,也不贪财,则天下太平矣!为了精炼其词,所以采用了互文的表达方式。
卜天璋是个文官,他既不贪财,又不惜死。是真正无私无畏的好官!真正的好官,都是无私无畏的,他们无论是做文官或是做武官,都是既不贪财,又不怕死的。
中共邪党的官员,因为极端自私,故而又极端有畏;因此,个个都是既贪财,又怕死,臭不可闻,致使天下最不太平。原因就在这里!
(事据《元史•卜天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