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穷节乃见:江阴八一日 全县殉节 典史阎应元 史册长存

幸紫 整理


【正见网2010年08月02日】

《阎典史传》清?邵长蘅 着

阎典史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世是浙江绍兴人氏。四世祖某,当过锦衣校尉,这时才搬家至北直隶之通州,始为通州人。应元以掾史起家,官至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升迁为江阴县典史。刚开始治理江阴时,有海盗船百来艘,大张旗帜乘海潮上涨时驶入内地,即将逼近城池,而此时恰逢县令到邻县代理官职,而江阴县丞主簿软弱无能、惊恐至极,一时之间县内男女奔窜、夺门逃命。

这时应元带刀挺身而出,跃马大呼于市集说:“好男子,好样儿的,大家一起跟从我杀贼寇、护家室!”一下子随从者达千人,然而苦无对敌器械。应元又马上奔驰到贩卖竹器的竹行,大呼道:“事情紧急呢,每人先借一竿毛竹,值多少钱回头向我要。”就这样,千人布阵列队于江岸上,手持毛竹密集宛若刀枪林立,士气如虹状似一堵坚墙。

应元前后往来驰骋射箭,发一矢,就中一贼。海贼连续毙命者三,被慑服得气焰顿消,扬帆退去。巡抚上状详述所闻,当朝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获得外出可以乘车加黄盖,打大旗,由引路士卒清除道路而后通行的殊荣。这是惯例中所没有的待遇,乡人均以此人、此事为荣。久而久之,应元仅只依循这次资历,升迁为广东英德县主簿,而陈明选则代替他当县尉。当时应元以母病未能成行,恰逢国事有变,于是携家侨居于郊区东面之砂山。当时是乙酉五月。

当是时,本朝(即清朝)定鼎中原,改元换代已有二年了。豫王多铎率大军渡江,金陵陷落、明朝投降,部分君臣出走。可这些人所拥立的弘光帝不久即被俘就擒。本朝分遣贝勒及其他将官,大略平定东南反清复明的郡县。各处守城士卒官吏或投降或出走,或关起门来抗拒,攻之就拔营而逃;快速的在滴漏计时的瞬间就解决了,而迟缓的不超过旬日就铲平。自京口以南,一月之间攻下名城大县数以百计。而江阴一处,却以弹丸之地的乡下小县,死守八十余日而后才攻下,这其中,阎应元的居中谋划,居功厥伟。

当初,擞发令颁下,诸生中有个叫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日,悬挂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并且率领众人祭拜而哭,士卒民众齐聚者达万人,而且想公推县尉陈明选当守城主事。明选说:“我的智谋勇略不如阎应元君,此等大事,必须阎君来主导。”马上利用夜色骑马急驰迎接应元。应元立刻振衣而起,率家丁四十人,晚上入城。
当时城中兵卒不满千人,户口上万而已,又无存粮。应元到后,就开始料理整治户籍,建筑防御楼橹,下令每户出一男子守城,余下男丁为军中送饭。这些事儿办完,接着发放前任兵备道曾化龙所制火药、火器贮存在堞楼上。这些办妥,接着劝导那些富户巨贾,命令他们:“捐款不必非要金银,只要献出粟、菽、帛、布及他物日用品者就算数。”国子上舍程璧,首先捐出二万五千金。

由此跟進捐款者蜂拥云集。于是围城中,有火药三百罐,铅丸、铁子千石,大炮百门,鸟机千张,钱千万缗,粟、麦、豆约一万石,其他如酒、酤、盐、铁、草料等到处都是。诸事停当,接着派发任务,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选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但他仍兼差巡逻四门。部署刚完,而城外周边清军的包围圈也合拢了。

当时清军進逼城下者已达十万人,扎下营盘一百余,四面团团围困数十重,兵卒引弓仰射,城上人受伤颇多。而城上用底炮、机弩乘高射下,清军被杀伤者更多。于是接下来清兵开始驾设大炮击城,城垣破裂。应元命人用铁叶裹覆门板,穿上大铁索加固护持之;又取来空棺装上土,堵塞破裂处。清军又攻北城,北城被击穿。

应元下令每人运一大石块,于城内重新另筑坚强壁垒,一夜之间完成。此时城中矢箭短少,应元利用月色昏黑,束稻草为人,草人身上立竿点一灯,竖立在女墙之间,环城围绕,兵士们伏卧城垣内,一齐击鼓叫噪,宛若将要派兵缒下城堞進攻敌营的声势。清军大惊,射箭如雨;等到天亮,获得箭矢无数。又派遣壮士趁夜缒下城垣進入敌营,顺风纵火;清军乱了阵脚,自相蹂践、互相杀死者有数千之多。

于是清大军退却,离城三里扎营,督帅刘良佐骑马至城下,呼叫道:“吾与阎君是旧交,有雅故情谊,为我传语阎君,想跟他相见面谈。”于是应元站立城上与刘良佐進行谈话。

刘良佐者,故明朝弘光皇帝的四个主要镇守之一,封广昌伯,投降清廷,时任总兵者也。遥遥对着应元说:“弘光皇帝已逃走,江南无主,你只要早日投降,我可保你富贵一世。”应元答:“阎某只不过是明朝一个典史而已,尚且知晓大义。将军位极人臣、列土分封,为国重镇,可你不但不能保障江淮安危,反而投降,成为敌人的前驱小卒,你有何面目见我这小县中的义士、平民呢?”良佐听了,满面羞惭而退。

应元生得躯干雄伟,面色苍黑,蓄有微髭。个性严谨刚毅,号令明肃,作奸犯法者,鞭笞贯耳,绝不稍加宽贷;然而他却轻财好义,赏赐无所偏颇。有受伤者,他就亲手为其裹创,有战死者则厚棺收敛,祭拜洒酒于地而哭泣;与壮士说话,必称“好兄弟”而不直呼其名。陈明选为人宽厚和煦,每回巡城,安抚慰劳士卒,看到他们倍极劳苦,甚至感动流涕。所以阎、陈两人都能深得士心,乐意为之效死。

在此之前,统领军队在苏、松一带攻城掠地的贝勒,继连破诸多大郡之后,也以自己的部属全力支援進攻江阴。而且当面捆绑两降将,跪于城下劝降,涕泗纵横、丑态毕露。应元骂道:“败军之将,被擒了不快速求死,反而在此喋喋不休所为何来!”贝勒又派人下达谕令: “城中居民,只要能斩杀坚守四门的主事者各一人,即刻撤掉包围。”应元厉声回应曰:“宁可斩断吾头,奈何杀城中百姓!”大声喝叱叫他回去。此时正值中秋,应元发给军民赏月钱,军民分头结伴,带着食品器具,登上城楼痛饮;而许用德更制作了乐府五更转曲,让善唱者引吭曼声歌咏,歌声与刁斗声、笳吹声相互呼应,如此过了三夜方才罢休。

贝勒已经知晓城中军民全无降意,于是進攻愈急;使用云梯上冲的死士,铠胄都用镔铁制作,刀斧一碰上,立即铿然作响,刀锋刃口立刻卷曲碰缺,炮声响彻昼夜,百里内之地为之震动。城中军民死伤日多,里巷悲哭之声遥相听闻。应元斗志昂扬的登上城楼,意志气概一如平日。

清晨,大雨如注。到中午,有红光一缕冲起于土桥方向,直射入城西。不一会儿城墙倒塌陷落,清军从烟硝焰火、迷雾豪雨中,蜂拥而上。应元率领死士百人,驰骋突击作巷战者凡八次,被杀伤的敌兵当以千人来计数;再要夺取城门,可城门紧闭冲不出去。应元揣度自己不能幸免,踊身一跃投入前湖,但湖水浅不能没顶,无法自杀。而刘良佐传令军中,一定要生擒应元,因此他终于被缚。良佐垡傲的坐在干明佛殿上,一见应元被逮至,一跃而起抱着他痛哭。应元笑说:“哭啥呢?事已至此,唯有一死而已。”见那贝勒在眼前,依然挺立不屈。一个清卒持枪刺穿应元小腿,腿断跪倒在地。日暮黄昏,应元被簇拥押送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里听到高喊“快点杀掉我!”这句话不绝于耳。后来寂然静止。原来应元已死。

两造在江阴攻守作战凡八十一日,清军围城者动员了二十四万,战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者又七千,总共损失部卒七万五千有余。而江阴城中死者,大约五六万,尸体骸骨纵横堆积,枕籍凄惨街巷都满,然而竟无一人投降。

城破时,陈明选跳下坐骑徒手肉搏進行巷战,至兵备道前被杀。身负重创,手握刀,僵立倚在壁上而不仆倒。也有传言:全家均引火自焚而死。

论曰:《尚书.序》曰:“周公建了成周,把殷朝顽民迁入。”但后世谈论此事者,都说在周代是顽民,在殷朝则是义士。盗跖的狗见了尧也会狂吠,邻女也会骂对她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固然各为其主无可厚非。我小时,常听人谈起阎典史的事迹,他们都啧啧称奇,只是年代已久,记忆不全。过了五十年,我从友人家见到黄曦所写的《死守孤城》的文状,就从中采其史事而写成此篇传记。阎应元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只不过是明朝一个典史而已;但回顾他的傲然气节与树立的忠贞典范,却是如此的卓然不群啊!呜呼,也太令人感动了吧!

选自《国朝二十四家文钞》

根据《江阴城守后纪》里的记载:“有明末年,士林儒生已无羞恶之心。位居高官、享有重名者,以蒙上面、乞求投降而无人知为得意事儿;而镇土守国的封疆大帅,没有不反戈内向保命要紧的。独有陈、阎二典史,在江阴一小城展现忠贞道义。倘若以往守京口的精神与作为一如此地,则江南就不至于拱手献给满人啦。”江阴士民的奋勇抗战,在两个多月里顶住了数万清军的围攻;城破以后,还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接着,在福州继承道统的明末隆武皇帝,听说泾县和江阴百姓的坚贞不屈,深为感动,说:“吾家子孙,如果能遇此二县之人,虽是三尺童子,也当充满怜惜之情而全心敬仰之。”江阴战役,满清“七王”、“翼王”、“十王”都死于城下,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和尼堪、孔有德。在江南各地,清军攻城掠地,四处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选以微末下吏,凭藉江阴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实在是明末史上,绽放异彩的一个另类篇章。

这么多年后的今天,在是非黑白混淆不清的此刻,我们已经无法想像,城破后投入巷战的人们,那种视死如归的超然正气。但我们可以揣摩,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心态──毫不犹豫、坦然赴死!根据《江阴城守后纪》,我们来认识一个毫不起眼的老者:候峒曾,城破后,他的儿子问他:“如今咋办哪?”老头子呵呵一乐:“你还问得奇怪也,死啊!”言毕,携两个儿子一齐投水自尽。黄淳耀以自缢死;龚用圆、张锡眉亦自溺死;王云程以骂贼死;训导冯厚敦,公服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死……

另传,阎典史在最后时刻对左右的人说:“为我感谢全城百姓,我为国家做的事已经做完了。”陈明选下令闭衙举火,焚死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男女老少赴水、蹈火、自刎、投缳者不能悉记。

西元1645年的江阴人,面对最后结局,他们没有人躲起来,更没有人跪下哀求,男人用锋刃已经残缺的刀战斗到最后,女人和孩子平静的跳進江中、井里,“六万人以先死为幸,无一降者。”战后,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藏于庙内生还”而已。可清军却阵亡七万五千人。

说白了,也只不过是为了“一条辫子”的问题,竟然劳师动众、全城死节;说到底,以今日的眼光看来,这些人简直傻得没法形容,可那事件后面所代表的深厚内蕴,并非现代以科技挂帅为生活目标的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据文献记载,阎应元在临死前的一副对联,阐述了这场抗清战争的意义:“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殉国一百九十二年后,清廷下诏,在江阴和其故乡通州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为“阎公祠”。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