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元璋理政处事拾零(外五篇)

严谨


【正见网2010年06月02日】

一、爱好应当慎重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对侍臣说:“国君不能够没有爱好,但国君的爱好一定要慎重。大体说来,国君爱好功名,那么贪图名誉的人,就得到选拔;国君爱好财物,那么谈利的人,就得到任用;国君爱好权术,那么言计献策的人,就得到宠信;国君爱好阿谀奉承,那么花言巧语的人,就会趋附。

偏于所好,很少有不受牵连的。所以,喜欢功名,不如喜欢道德;喜欢财物,不如喜欢廉洁;喜欢权术,不如喜欢诚实;喜欢阿谀,不如喜欢正直。

只要国君的爱好端正,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君的爱好发生偏邪,国家就会混乱。所以国君的爱好,不能不慎重。”


※ ※ ※

人都有爱好,国君也如此。但国君不同于常人,常人的爱好,止于一身,即使对周围的人很有影响,毕竟有限度。而国君的爱好,必然会引起上行下效。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满朝的人都节食束腰。朱元璋正是看到这一点,知道社会上的人,会趋附国君的爱好,所以提出一国之君的爱好应该慎重,并把它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

二、成大事者不贪小利

明太祖攻克了采石,各位将领见了粮食、牲口,都想取拿回家。明太祖看到这种情形,于是下令把装有粮食、牲口的船的缆绳,统统砍断,把船推到急流中,船顺水东流。诸将吃惊地问是什么缘故,明太祖说:“成就大事业的人,不谋求小利益,现在全军渡江,幸亏能够胜利,应当乘胜直取太平(地名)。如果各自拿些财物回家,再发动军队進攻,必定很困难,那大事业就办不了。”

于是,他率领各路人马,攻取了太平。


※ ※ ※

成就大事的人,不可贪图小利。当初项羽進了咸阳,取秦王朝的珍宝东归,最后落得自刎于乌江畔,就是求小利未能成大事的例子。朱元璋清醒得很,他攻克了采石,宁可把粮、畜付诸东流,以便能乘胜進军。朱元璋最终能夺取天下,不是偶然的。

三、早年善于纳谏

明太祖朱元璋在东阁处理政务,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湿透了衣裳,左右的人轮番送来经过洗涤的衣服给他换。参军宋思颜,见了说道:“主公亲自实行节约朴素的生活,真可以作为子孙的榜样。我担心的是您今天这样,往后可能有所改变。但愿您始终如一。”

朱元璋听了,高兴地说:“这话说得很好。他人進言,有的只是涉及眼前的事,而不能达到久远;有的人能说已经发生的事,而不能说将会发生的事。如今你宋思颜,见我现在能够实行的事,而忧虑我以后不能实行,确实对我是在尽一片忠心。”于是下令奖赏了他。


※ ※ ※

宋思颜所谏的事,不是发生在眼前,而是由眼前推及未来。朱元璋欣然接受,并肯定他比其他進谏人的高明和一片忠心,表明这时的朱元璋,善于纳谏。

四、诫将及时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了金陵以后,想发兵攻占镇江,于是,把手下的将领徐达等人召来,令他们率兵前去。并告诫他们说:“我自从起兵以来,没有随随便便杀人,你们应该理解我的用心,约束士兵。攻克了镇江的时候,不要放火焚烧,不要掠夺财产,不要屠杀百姓。如果有违反命令的,按军法处置。放纵的人受罚,决不宽容。”各位将领,磕头接受了命令。

等到占领了镇江,城中平静,老百姓甚至不知道朱元璋的军队進了城。


※ ※ ※

军队必需约束,已成定例。朱元璋攻取镇江之前,戒诸将管理士卒,不可随意杀人、焚烧、抢掠,犯令,放纵者都将受到处罚。他的用意是既要取得镇江,又要得到民心。民为国家的根本,万万不能忽视。

五、诫纵僮仆

朱元璋听说各位功臣家里,有一些蛮横放肆的僮仆,就把徐达等人召来,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跟随我,在艰难困苦中起步,虽然成就了这样的功业,但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最近,听说你们家中,养的僮仆,有的依仗权势,骄横跋扈,超越礼法,这不能不惩治。小人无忌,如不趁早惩治,某一天也许会产生灾祸。难道你们不会为这此受牵连?好像治病,应当紧急铲除病根,如果隐瞒忍耐、宽容迁就,最终会成为你们的祸害。”

(以上均据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六、妻子不服药

马皇后(朱元璋的妻子)病得很厉害,不肯服药。明太祖朱元璋勉强她吃,马皇后始终不肯,说道:“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即使是神医扁鹊来给我治病,如我命该绝时,他也无能为力。服药有什么用处?如果我服了药,而病不好,陛下难道不会因爱我的缘故,而杀掉给我看病的医生吗?我不忍心见到医生没有罪过,而被砍了脑袋。所以,我不要谁来给我看病。”

明太祖说:“你只管看医吃药,即使万一没有效,我也一定会宽恕那位给你看病的医生。”

马皇后最终还是不请医生诊治、不服药而死。

(事据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