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穴道:手太阳小肠经

林贵


【正见网2012年05月10日】

前面专栏我已经介绍了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人体之经络有十二条,六条阳经,六条阴经。一阳经与一阴经,互为表里。例如肺经与大肠经互为表里,心经与小肠经互为表里,心包经与三焦经互为表里。这六条经络,阳经都是由手的阳面(手背)走向头部,阴经都是由胸走向手的阴面。表里二经一脏一腑,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和相应的诊断及治疗,有密切的关连。

本专栏从经络循行去了解针灸治病,为什么肩背痛针手的穴位,颈痛、腰痛按压手的穴位,却取得很好的疗效。甚至于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这些疑问在读者了解经络循行后,便能一目了然,豁然开通。

现在我们介绍手太阳小肠经之循行:

起于小指外侧的尖端(尺侧),沿手指外侧(尺侧)上行至腕,过腕后小指侧的高骨,直向上沿前臂尺骨的下缘,出肘后内侧两骨之间(即小海穴),再向上沿臑外后侧,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于背部外侧膀胱经和上侧的三焦经、胆经相交于两肩之上,入缺盆,络于心,沿咽喉下贯膈膜而至胃,再向下会属于本腑小肠;它的支脉,从缺盆沿颈上颊,至“眼外角”,返转入耳内;又一支脉,从颊部别出走入眼眶下至鼻部,再达“眼内角”,并斜行络于颧骨部。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部位的穴位有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泽穴、前谷穴、后溪穴、腕骨穴、阳谷穴、养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颧髎穴、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有了异常变动会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像牵引,上臂痛得像折断。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又云:“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的时辰为13~15。

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

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藏六府“井荥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之输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输穴,在五行分属金的“少泽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满,“前谷穴”五行属水是荥穴主治身热,“后溪穴”五行属木是俞穴主治体重节痛,“阳谷穴”五行属火是经穴主喘咳寒热,“小海穴”五行属土是合穴主治逆气而泄。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为“腕骨穴”。《难经》第六十六难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以上五输穴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穴

少泽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井穴主治心下满。少泽穴五行属金,手太阳小肠经五行属火,五行相克火能克金。手太阳小肠经由手走头,在肩部有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接,又于头项部和督脉相通,临床用于治头项强痛、肩臂之尺神经痛,有其疗效。
一、少泽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
主刺卒中风,暴仆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十井穴,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使血气流通,实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诀也。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小指尺侧,距指甲角旁约0.1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三棱针点刺放血法。先将小指揉搓数10次,使之充血。取少泽穴,常规消毒后,用小三棱针或28号毫针,针尖略斜向上方,刺入1分深。疾刺疾出针,以出血为宜。若未出血者,医者可用拇指,沿患者小指向少泽推压令出血。
【针刺原则】采取男左女右,就是女的针右手,男的刺左手为佳。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手太阳小肠经:前谷穴
一、前谷穴主治:
前谷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荥穴,荥主治身热。前谷穴在五行属水,小肠经五行属火,五行相生相克,水克火,所以水盛克火之症,可用本穴治疗。
《医宗金鉴》记载:“前谷穴主治癫痫,颈、项、颊肿引耳疼痛,及妇人产后无乳等症。”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微握拳,在小指尺侧,小指本节前之横纹端,骨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前谷穴上,四指挟住手背处上,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缓解。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穴(俞穴主治体重节痛),后溪穴五行属木,小肠经五行属火,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小肠经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绕肩胛,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虚则补其母”,后溪穴通督脉,凡项强、腰痛按压本穴有其疗效。
一、后溪穴主治:
《内经》:“项痛不可以顾,刺手太阳。”
《医宗金鉴》“主治疟疾,癫痫。”
《针灸聚英》:“后溪主治颈项强,不得回顾。”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仰掌握拳,在小指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后溪穴上,余四指顶挟住手背关节处上,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以缓解。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手太阳小肠经:腕骨穴

腕骨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经曰:“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小肠经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绕肩胛,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在肩部有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接,又于头项部和督脉相通,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临床上腰腿、手腕疼痛有其疗效。
一、腕谷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玉龙歌》:“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
《玉龙赋》:“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
《通玄指要赋》:“腕骨祛黄。”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握拳,在尺侧第5掌骨底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腕骨穴上,四指顶挟住对侧手腕,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以缓解。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手太阳小肠经:阳谷穴
阳谷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经穴,为小肠经原气行经之处(经者如水之行也),经穴主治喘咳寒热。阳谷穴五行属火,小肠经五行亦属火。小肠经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绕肩胛,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在肩部有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接,又于头项部和督脉相通,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其主治如下。
一、阳谷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头面项肿,手膊疼痛不举,及痔漏,阴痿等症。”
《百症赋》:“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握拳向内,在腕骨尺侧,位于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在腕横纹端陷中。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阳谷穴上,四指顶挟住对侧手腕,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以缓解。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手太阳小肠经:小海穴

小海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合穴,为小肠经原气所入之处(合者如水之会也)。小海穴五行属土,小肠经五行属火,五行火生土。小肠经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绕肩胛,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在肩部有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接,又于头项部和督脉相通。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其主治如下。
一、小海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咽喉,牙龈肿痛等症。”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屈肘,在肘尖内侧端凹陷处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小海穴上,四指顶挟住肘横纹下方,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以缓解。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手太阳小肠经:结论

我上面所介绍的小肠经的“井、荥、俞、原、经、合”等六个穴道,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尤其是十指的井穴,为经络之根。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

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小肠经从手走头的过程,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在肩部有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接,又于头项部和督脉相通。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小肠经可治头项、肩臂、目赤、腰、腕、指的疼痛。

小肠的功能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接受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养分和水液,残渣送入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方面的“清浊不分”,而见大小便的异常,如肠鸣、腹痛、腹泻、尿少、小便不利等。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火太过会移热于小肠,则成口疮,小便赤,尿少。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两经脉经气互通,小肠经又有后溪穴交会于督脉,故临床治疗落枕、腰痛有其疗效。

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输穴“井、荥、俞、经、合”及原穴,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对身体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输穴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