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3年03月17日】
【原文】
zēng ci wēn bǎo ,chéng rěn jī hán 。
曾辞温饱,城忍饥寒。
ㄗㄥ ㄘˊ ㄨㄣ ㄅㄠˇ,ㄔㄥˊ ㄖㄣˇ ㄐㄧ ㄏㄢˊ。
曾辞温饱,城忍饥寒。
【注释】
(1)曾:王曾,字孝先,北宋青州益都(今属山东)人。宋真宗咸平年间,解试、省试、殿试都名列第一,连中三元。宋仁宗时任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2)辞:拒绝。
(3)城:阳城,字亢宗,唐代定州北平(今属河北)人,曾担任谏议大夫、道州刺史,为官公正不阿,仁厚爱民。
【语译】
王曾连中三次状元,志不在温饱;阳城为了研究学问,能忍受饥寒。
【人物故事】
据宋朝魏泰《东轩笔录》,王曾在青州解试、礼部省试、皇帝殿试中,都是第一名。翰林学士刘子仪跟他开玩笑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着不尽。”(zhuó,ㄓㄨㄛˊ,穿衣。)王曾严正地回答说:“我平生之志,不在温饱。”
据《新唐书.阳城传》,阳城好学,但贫穷买不起书,请求做集贤院的属吏,私下阅读院中藏书,早晚足不出户,六年后无所不通。考中进士后,就离去隐居中条山。阳城为人谦恭,生活简单朴素,待人无论老幼,都一视同仁。远近之人皆仰慕他的品行,来向他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乡里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找阳城裁决。遇上荒年,他足迹不超过邻里,将榆树皮磨成碎屑煮粥来充饥,依然讲学不停。有奴仆被他的德行感化,也变得正直,能自我约束。有人哀怜他,给他食物,阳城不接受。后来给他几杯谷糠,才接受了。
【说明】
明成祖时编纂了《永乐大典》,其中“王沂公年谱”记载了王曾出生前的一件奇事。王曾的父亲王兼一向崇尚儒学,敬惜字纸。后来梦见孔子以手按其背说:“你这么勤加珍惜我的文字,应当让曾参来你家投胎,光耀门楣。”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取名王曾,以应验梦中所感。有诗曰:“仓颉制字,爰有妙理。三教圣人,无不用此。眼观秽弃,颡当有泚。三元科名,惜字而已。一唾手事,何不拾取?”(颡,sǎngㄙㄤˇ,额头。泚,cǐㄘˇ,出汗。颡当有泚,头上应该冒汗。)
敬惜字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古人敬重文化的表现。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之后,佛、道、儒三教圣人之语得以流传,所以古人对写有文字的纸张都非常爱惜。宋朝考中三次状元的只有宋庠、冯京、王曾三人,若是王曾父亲敬惜字纸积得福报,那也是神的赞许。神把文化传给了人,人们应该善加珍惜。
阳城刻苦自学,品性高超。或许因为早年贫穷,读书不便,对有心向学的人格外尽心尽力。闹饥荒时,就算挨饿也要奋力讲学,提携后进。唐德宗时,阳城为谏议大夫,贤相陆贽遭诬陷,无人敢救,阳城竭力匡救,上疏论其无罪,并力阻奸臣裴延龄任宰相,而有正直之名。当时金吾将军张万福到延英门恭贺说:“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延英门内有延英殿,乃皇帝接见百官议事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