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3年06月28日】
【原文】
yàn yīng néng jiǎn ,sū shì wéi qiān 。
晏婴能俭,苏轼为悭。
ㄧㄢˋㄧㄥㄋㄥˊㄐㄧㄢˇ,ㄙㄨㄕˋㄨㄟˊㄑㄧㄢ。
晏婴能俭,苏轼为悭。
【注释】
(1)晏婴:字仲,尊称晏子,谥平,又称晏平仲,春秋齐国莱地夷维人(今属山东)。品格高尚,廉洁俭朴,任齐国三朝(齐灵公、庄公、景公)宰相。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成就极高,是史上罕见的全才。历经仁、英、神、哲、徽宗五朝,官至礼部尚书。曾因反对新法,连贬数州。
(3)悭:吝啬。
【语译】
晏婴居相位而能节俭力行,苏轼自嘲悭吝也可惜福延寿。
【人物故事】
据《晏子春秋》,有一回晏子正吃饭时,齐景公派使者到来,晏子分饭食给他吃,使者吃不饱,晏子也吃不饱。使者回去告诉齐景公。景公说:“唉!晏子之家如此贫穷啊!我却不知道,是我的过错。”景公派官吏送他千金和商业税,请他拿来招待宾客。晏子推辞。景公再三送他,最后晏子拜而又拜辞谢说:“晏婴之家不贫穷,由于君王的赏赐,恩泽广施父、母、妻三族,扩展到朋友,又赈济百姓,君王的赏赐很丰厚了,晏婴之家不贫穷啊!晏婴听说,拿君王的厚赏而施予人民,是臣子代替君王统领百姓,这是忠臣所不为的;拿君王厚赏而不施予人民,是藏起财物占为己有,这是仁者所不为的;拿君王厚赏而得罪士人,死后财物转移他人,如同家臣为主人积存财物,这是智者所不为的。有粗布衣服穿,有一碗食物吃,内心满足,就可免除忧虑了。”
晏子任齐国宰相,三年后,政治安定人民喜悦。梁丘据看见晏子吃饭,而肉不足够,以此告诉齐景公,第二天,景公割地要封给晏子。晏子推辞不肯接受,说:“富贵而不骄纵的人,未曾听说。贫困而不怨恨的人,就是我晏婴了。所以贫困而不怨恨,是因为以善为师啊!今日封地,改变晏婴的老师,已经看轻老师,看重封地了,所以请求推辞封地。”
晏子上朝,坐破旧的车子,驾着劣马。齐景公看见说:“唉!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何坐的车子这么破旧不堪呢?”晏子回答说:“仰赖君王的赐予,得以养活三族,以及国内游士,都得以生存。我能穿得暖吃得饱,有破车劣马可坐,对我而言足够了。”晏子退出后,景公派梁丘据送他大车四马,三次被晏子遣返不肯接受。景公不高兴,召见晏子,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也不坐车了。”晏子回答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衣缩食,做齐国人民的榜样,还恐怕他们奢侈浪费而不顾品行。如今大车四马,国君在上乘坐,臣子在下也乘坐,人民无道义,衣食奢侈而不顾品行的人,我就无法禁止了。”于是晏子推让不接受。
北宋苏轼〈与李公择书〉:“我到了五十岁,才知道怎么过日子,主要是悭吝,说好听一点,叫做节俭朴素。然而我们所为,则不像庸俗之人,真可称得上是淡而有味。口腹和身体的欲望哪有止境呢?每天多加节俭,也是惜福延寿的方法啊!”
【说明】
晏婴节俭朴实,努力做事,受到齐国君民的敬重。虽然身为宰相,但“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没换,而推辞齐景公赠赐的千金之裘。他以善为师,安于贫困而无怨恨,把自家存粮分给灾民,多次为民请命直谏国君。晏子过世,景公伏尸痛哭,哀伤不再有人能直言过失。晏子正直无私、俭朴谦让的美德,令人景仰!无怪乎司马迁愿为晏子执鞭赶车,孔子也称赞他:“救济百姓而不自夸,努力弥补三位君王的缺失而不居功,晏子果然是位君子啊!”
司马光在洛阳常与旧臣聚会,相约食品不得超过五种,称为真率会。苏轼在黄州与邻居往来,更减为三种。苏轼自己说有三养:“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
“俭素”、“三养”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苏轼修身惜福、以苦为乐的理念。苏轼后来屡次贬官,生活拮据,虽出于不得已,但他不执著名利,粗衣饱饭,知足常乐,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