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倪宽倍受百姓爱戴,主动交税

吉光羽


【正见网2016年03月31日】

倪宽是千乘县(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附近)人,生活在西汉武帝的时代。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很爱读书学习。为了生计,他经常给富人家打工锄地。干活的时候,他的身上也带着书,中间休息了,就把别在腰间的书,拿出来读。他对《尚书》的造诣是很深的。

倪宽这个人不善于言谈,特别是不擅长于长篇大论,可他宽厚温和。虽然武功不行,但文章写得漂亮。年轻时,他被补为廷尉文学卒史。廷尉是执法机关,相当于现在的法院,廷尉府的最高长官也叫廷尉。倪宽来到廷尉府里一看,这里可以说是人才济济,都是些精通文史法律之士,很难有他倪宽的地位,他被送到北地(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北)去照管廷尉府养在那里的牛羊,一去就是几年的时间。

有一次,他从北地回到廷尉府,作完了畜牧帐目。这时,廷尉府上有一分奏章,因为写得不合格,已经被尚书台退回来两次了,廷尉府的人都不知如何是好。负责这项工作的掾(读院)史,让倪宽试试,不想倪宽挥笔而就。写完,他给大家读一遍,满场皆惊,都说倪宽写得好。后来奏章送到姓汤的廷尉那里,汤廷尉读了也大为吃惊,竟不知道自己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汤廷尉立即提拔倪宽为掾上。这分奏章,报上去以后,很快就被准奏了。准奏的第二天,武帝见到汤廷尉。问道:“昨天那份奏章是谁写的?”当武帝听说是倪宽写的时候,他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年轻人!”

汤廷尉又提拔倪宽为奏献掾,专门负责起草奏章。后来,汤廷尉升为御史大夫,他把倪宽提为掾举侍御史。这个官职经常接触皇帝。有一次,武帝同他谈论《尚书》中的一篇,武帝也被他讲服了,他又被提为中大夫,不久又调为左内史。

倪宽当了官,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刑罚,亲自听取狱讼审讯。他肯于接近下层人民。他挑选的官员,也都是宽厚仁慈的人。他能理解下属的想法,不追求个人的名声。这样一来,他在官府中的威信反而很高。

他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上书要求开凿“六辅渠”。关于这六辅渠,后人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六辅渠就是在郑国渠的下游。再开凿六条人工渠,以便更好地发挥郑国渠的作用。郑国渠是秦统一六国以前,由一位名为郑国的韩国水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水利工程师),在秦国开凿的一条大水渠。这条渠使关中变成了沃野。而六辅渠的开凿,更加扩大了郑国渠的作用,使关中平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倪宽还上书建议制定了一些水利法律条令,使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得以扩大。

他在行政的时候,对农民也比较宽容。如收取租税的时候,若是有农户一时交不起或者另有急需,允许农民缓交。倪宽的政绩和这些规定,深得民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们也都很热爱倪宽。

因为有农民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缓交租税的规定,有不少农民欠国家的租税。但他们对倪宽执行的政策感谢不尽。后来,倪宽所在的左内史,建议免去农民积欠的租税。其实,农民们愿意把自己应交的租赋,交给国家。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怕真的把租赋给他们免了,有车的用车拉,没有车的用肩挑,争着把所欠的租税,交还给官府。大路上送租的车马行人,缕缕不绝。结果,倪宽负责的这部分租税,收取得最好。

汉武帝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也为倪宽的才干吃惊,大为赞叹。

(《史记•倪宽传》)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