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铛脚刺史,薛大鼎浚河通海

曾敬贤


【正见网2016年04月06日】

在隋末的农民大起义中,许多英雄好汉,也纷纷起兵。反隋中有一个人姓薛名粹,是隋朝的介州(今地不详)刺史,太子少傅薛善的儿子,也随着隋朝的汉王杨谅,起兵造反,但不幸兵败被杀。薛粹还有个小儿子,也在当杀之列,但因年纪太小,被免死,送到辰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阳县南),罚作官奴。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薛大鼎。薛大鼎长大了,乘战乱从岭南逃回家乡蒲州汾阳(在今山西省静乐县西)。

李渊起兵以后,薛大鼎要投奔李渊的队伍,并在龙门(在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北)见到了李渊。当时李渊已经和他的大将们,决定进攻河东(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薛大鼎向李渊提出建议说:“不要进攻河东,而应该从龙门渡过黄河,占领永丰仓。然后传檄远近,就是通知各地,号召大家起兵。那时,兵足粮足,还控制了蜀郡与隋都洛阳的联系。这就叫‘拊背扼喉’之计,也就是按住脊背掐住脖子的计策。”

李渊觉得这个计策很聪明,颇有出奇制胜之妙。但当时他的作战方案已定,也可能还有觉得薛大鼎太年轻的因素,他没有采纳薛大鼎的建议。但他还是很器重这个年轻人,任命他当了大将军府察掾(官职名)。

唐朝建立后,薛大鼎出任山南道副大使,他在那里组织屯田活动,使得那里的国家仓库,装满了粮食。这对建国初期的唐朝,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在唐初平定诸路军阀的时候,他还立过战功,并因此升为浩州(今地不详)刺史。

唐太宗贞观年间,薛大鼎已经官至鸿胪少卿兼沧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南)刺史。沧州有条无棣河,是一条连接济渠和渤海的人工渠(现已不存在)。这条河在隋朝末年的战乱中,因为没有得到疏浚而淤塞。薛大鼎向太宗上书,建议重新疏通这条渠,获得批准。这条河打通以后,不但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而且还方便了水上交通.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当地百姓编成民谣,歌颂他:

新沟通,舟楫利。
属沧海,鱼盐至。
昔徒行,今骋驷。
美哉薛公德滂被。

他们所唱的意思是:新的河道开通了,船可以通到大海,运来鱼、盐。过去要靠徒步走,而现在行船就像驷马大车那样行走如飞。高尚的薛公让百姓都得到了他的好处。

沧州是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水灾和内涝。薛大鼎又组织人力疏通了泸水、漳水和衡水三条河流,使得这里的积水能够很快地排除,避免了灾害。

当时,瀛州刺史郑德本、冀州刺史贾敦颐和薛大鼎,都受到百姓的爱戴,北方的人民把他们三个人称为“铛脚刺史”。“铛”是一种三条腿的锅架(做饭吃的工具),比喻他们三个人像铛的三条腿那样,支撑起天下,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很好。

(《新唐书•薛大鼎传》《旧唐书•薛大鼎传》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