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幼学琼林》:岁时(四)

紫穹


【正见网2022年02月12日】

【原文】

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注释】

五戊: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时的社日,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社,指社神,即土地神,因此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社祈求播种后风调雨顺,能获五谷丰登,秋社重在感恩社神赐予的丰收。

治聋之酒:民间自古传说,在社日饮酒可治耳聋。

乞巧:七夕女子的传统习俗。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女孩子们会在这天晚上穿针引线,做些小饰物进行赛巧,并摆上瓜果焚香,以各种方式向织女乞求赐给自己一双巧手。

明皇:即唐玄宗。传说道士罗公远以杖化桥,引明皇到月宫一游,明皇精通音律,醉心月宫的仙乐,回来后凭记忆谱写下来,名为《霓裳羽衣曲》。

御讳曰政:古时黄历一月是天子召大臣议政的月份,所以名“政月”。秦始皇名嬴政,秦时为避讳,改“政月”为正月,并沿用至今。

【译文】 

春秋二社,民间杀猪宰鸡祭祀社神,人人皆饮可治耳聋的社酒。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天河相会,女子们纷纷穿针引线,焚香祭拜织女,乞求赐予一双女红的巧手。中秋月朗之夜,唐明皇曾随神仙亲游月宫;重阳节登龙山,孟嘉的帽子被山风吹落。秦人每年岁终祭神称为腊,因此至今皆称十二月为腊月。秦始皇名叫嬴政,秦人为避讳读正为征,后世沿用至今,故将正月读为征月。

【点评】

黄历岁末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祭祀灶王爷,也就是灶神,是先秦以来一直到文革前都从未间断过的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斩断了这个习俗,等于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道德根基连根拔起,走入灾祸连绵的厄运。

腊月祭灶神,源自先秦的“腊祭”,人们每年都会在腊月去野外猎取野兽,用于祭祀祖先与五位家神(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灶神即在其中,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安祥,称之为“腊祭”。后来祭祀灶神成为腊月年俗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原因在于,每年灶神都会上天汇报每户人家一年的善恶功过,关系未来的祸福。

文革前,中国人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他为“司命菩萨”。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负责管理各家灶火,也是一家的保护神。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会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灶王爷像上多印有该年的日历,上书“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职责和地位。

据说灶王爷到了腊月二十三日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行或恶行,于是家家到了该日,就要举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各户人家在厨房墙上或在灶上悬挂给灶神乘坐的纸“灶马”,送灶神回天述职,报告一年中考察的这家人的善恶功过。祭祀的东西多以甜点汤团为主,期待灶神嘴巴甜美上天后为自家多说好话。对灶神敬畏有加。因送神时鞭炮声震响,颇有年味,所以民间又称这一天叫“过小年”,盛大而隆重。

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确定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并交予灶王爷之手。灶神得令,于一周后的除夕之日会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诸神在过年时办完各自负责的人间各项事后,必须升天离去,只有灶王爷会留下来,以保护和监察各家人来年的生活。因此,对每户中国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就决定着来年一家人的命运。

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每天的日常饮食间,人人都要面对灶神的监察,都知道神在看管着自己,不敢为所欲为,否者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这个腊月祭祀灶神的年俗,等于每年都在重新温习一遍神的告诫——做人要重德行善。意义变得非常大。几千年从不间断,为的是守护中国人的德行和神性,让子孙后代得以在天地间立足,得到上天的护佑。实为天定的文化。只有魔鬼,才会如此居心叵测,斩断中国人与神佛的联系,让中华民族因道德迅速下滑而被置于毁灭的境地。

【故事】孟嘉落帽  颂千古儒雅

孟嘉落帽,既是典故,又是成语,形容翩翩君子的儒雅与洒脱。

孟嘉,东晋时的儒雅名士,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 。江夏人。既才华横溢,又孝悌忠厚,十分有雅量,毫无半点狂傲,态度谦和,可谓文质彬彬,君子的典范。他名扬京师,先后受到了中书令庾亮、太傅褚裒、大将军桓温等人的器重和欣赏,甚至当时的帝王晋穆帝都非常仰慕他,还亲自接见。其生平及典故主要见载《晋书.桓温传》及陶渊明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孟嘉幼年丧父,侍母至孝,与两个弟弟十分友爱和睦。受到乡人的称赞。孟嘉不仅在家孝悌,且襟怀宽广,淡泊名利,二十岁时,已受到同辈人的敬佩。无论是多么有才的名士,都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因此孟嘉名冠州里,声传京师。

征西大将军桓温任江州刺史后,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为参军。

那年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在山上设宴欢饮,桓温的四个弟弟和两位外甥都列席。当时大小官员都身着戎装。山上金风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阵无头风扑面吹来,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仍举杯痛饮。桓温见了,暗暗称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见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

又过了很久,孟嘉起身离座去上厕所。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来纸笔,让人写了一张字条,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桓温想乘酒兴调侃他一番,便把纸条压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时,才发觉自己落帽失礼。但他一点也不慌张,顺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条看了一遍,不但没有生气,还立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

孟嘉在官员云集的聚会中帽落被嘲笑还能从容应对,人们感念他的惊世才情和君子的风度,遂用“孟嘉落帽”称颂君子的儒雅与潇洒自如的才情。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