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与《离骚》(6):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正见网2024年06月22日】

第二十一集、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渔父曰:‘聖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这是化开的一种境界,也就是顺其自然。什么意思?人家都脏,你不会也像小孩和泥似的,你也往身上抹点泥,你也跟大家一块玩泥不就成了吗,你也随波逐流不就完了吗,你这不是不想跟大家一样吗?你非得不一样,那人家就流放你,人家都喝醉了,你不也来点酒糟吃,你也喝点酒,那不就成了吗?

深思,你想的那么远,想的那么广大,高举,你行为举止那么高洁,那么高尚,你显示人家的低下,你不是自己找倒霉吗?“自令放为?”深思高举,又一个成语,原来其实我们很少说这个词,深思高举,那不就是看得深吗?想的远吗?想的深吗?高举,言行举止都那么高洁,都那么端正。说你太清高,干吗那么清高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大家知道一个人刚刚洗完澡能拿起帽子来就戴吗?不得弹弹帽子,看看有没有灰尘,抖抖衣服再穿。所以叫“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刚洗完澡,那衣服不得抖搂抖搂,有没有土。所以叫“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为什么?你要从煤矿里出来,你不一定弹弹那帽子,但是刚洗完了那么干净,可别有一点土沾上了,所以弹弹帽子,抖抖衣服。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个汶汶是玷污的意思。我怎么能够用我这么高洁,这么清爽的身体,这么干净的身体,让那些脏东西给我沾上了呢。“宁赴湘流”,我宁愿投入湘江之中,“葬于江鱼之腹中”,让鱼吃了我的肉体。“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怎么能够以我这样洁白的身体,洁白的心灵,而被世俗所污染、玷污。那么鱼只能吃我的肉体,我美好的心灵也不让世俗给我玷污了。

其实多少人今天追求的不是肉欲、物欲吗?追求物质吗?屈原的想法不是很清楚吗,物质的身体承载的是精神的生命,从天上来的,不是精神的生命吗?那么我为什么为了这个肮脏的身体,来污染我那么完美的心灵呢?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划着船走了,他唱的这首诗就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沧浪歌》。

第二十二集、《沧浪歌》、《楚狂接舆歌》与屈原绝笔《惜往日》

我们接着说《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就是说沧浪水清的时候,我就拿它洗我的帽子,沧浪水脏、混,我就不拿它洗我帽子了,我拿它洗洗脚就得了,他说的是这个,这是一个隐世高人,他说的是一种境界。社会都乱了,自己独善其身。

春秋时期楚国狂人接舆曾劝周游列国而疲惫不堪的孔子。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这首诗是非常著名的《楚狂接舆歌》,孔子不是十四年周游列国吗?他当时极力向各国君主和大臣推行仁义思想,可当时那些执政者都是满脑子利益、享受的小人,根本听不进去。道德都败坏到这种程度了,人家都是那么像猫头鹰似的争肉,你一个凤凰来了,人家不害怕你呀,人家都怕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最后“已而,已而”,得了吧,算了吧,你一个凤凰,你跟猫头鹰一起,猫头鹰都以为你要抢它的肉呢,他和前面《沧浪歌》道理是一样的。

这就是屈原,大家想想屈原那样一个世道里面,其实我再分析一步,《离骚》前面还有一段,别人对他说,换成今天的话就是:你干嘛非得一棵树上吊死?咱们今天的人想,你不会到秦国去,秦国能称霸天下,你说秦国需不需要屈原?德才兼备的人哪不需要,他能不能到秦国当官,他上秦国当官肯定秦国要他,你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哪不需要这样忠诚的人。但是他肯定不能上秦国去,为什么?秦国是与楚国争霸的敌国,他能去吗?就为了活着而活着吗?他到哪儿去?他不是用他的死还在警醒那些楚国的贵族吗?

实际上屈原绝笔诗是《惜往日》,屈原用他的死还在呼唤,我能像介子推一样割肉给你们,我能像介子推一样烧死了来警醒国君。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那么屈原跳河也是警醒,介子推是烧死的,屈原是跳河的,一水一火,那不都是警醒国君,警醒世人吗?楚王没有接受他这种死谏,用生命,咱们就说流泪泣血,用血来谏,人家用命来谏,你还不能听,那么等待的是什么呢?那不就是亡国吗?那不就是困境吗?那不就是悲惨的未来吗?

楚国人不能听屈原的,不代表屈原不对,所以历史上不断有人尊敬屈原,只有那些不听的人,都会陷于困境、绝境、悲惨的境地,那些人才悲惨、可怜。这么讲了以后,我想大家就能明白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了,这个问题就清楚了。假如人家外国人问起来,大家也能说清楚。我们连《离骚》和屈原一起来讲,还包括《沧浪歌》与《惜往日》,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第二十三集、屈原的影响 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与陆游

我们再说屈原的影响吧,主要是人格精神和诗歌艺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他人格的魅力,屈原的伟大人格影响非常深远。就是他那种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特立独行,在逆境中,在最险恶、邪恶的环境中坚持真理。他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得到大家的认同,也影响着后代很多很多人。因为中国有句话叫“自古英雄出磨难”,大家知道汉朝的贾谊也是很有才的,才高,人家就妒嫉,给他贬到长沙,他就做了《吊屈原赋》,实际上他从屈原的身上吸取了精神力量。

司马迁“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司马迁各方面都做得特别好,希望皇上能重用他,但是却因为正直,而被宫刑了。大家知道宫刑是非常屈辱的,那么他怎么办?他就从屈原放逐乃著《离骚》中吸取了力量,屈原在放逐中写了那么光耀千古的伟大作品,那些对生命,那些对宇宙的思索,他从这上面感受到力量,所以司马迁就忍受住这种宫刑的屈辱,写出了同样伟大的作品《史记》。司马迁不就是在学习吗?所以屈原的传,司马迁写的特别好,因为他们聖贤的心是相通的,都是顾不得自己的什么屈辱、什么得失,都是为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为了真理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南宋诗人陆游,大家知道南宋的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大家都听过《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么大岁数了,还希望王师北定中原呢,所以他写了《离骚》,诗中说“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那些伟大的人,忧国忧民的人泪满衣裳,他是替国家担忧,所以陆游流的眼泪也是像屈原一样,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屈原这种人格的魅力,这种精神的感召力量。

诗聖杜甫不是就经常哭吗?所以杜甫也是非常尊崇屈原的,他有一个“窃攀屈宋宜方驾,莫与齐梁作后尘。”齐梁那种虚靡的风气,说一个女人头上的簪子,多么多么美那样,没有精神的力量,为艺术而艺术。所以他暗暗地把屈原作为自己的追求的标准,愿意跟屈原一起来追求真理,来忧国忧民。

有人就不喜欢杜甫,为什么?说他哭哭啼啼。杜甫哭什么呢?儿子都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他茅屋被风刮破的时候,自己没地儿住的时候,他却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自己没房子住,想的是天下寒士全部能够有地方住。这种聖贤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不就是“哀民生之多艰”吗?

当然那些聖贤没地住的时候,有德的人没法活了,老百姓就更惨了。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的两个高峰,双峰耸立。所以屈原既影响诗聖杜甫,同时影响诗仙李白,多了不起。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