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4年08月09日】
自古以来,很多修炼人也都是诗人。他们的诗词往往都是与修炼有关的。清朝诗人张问陶的这首《禅悦二首•其二》颇有神韵。全诗共二十八个字:“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如果自家的门庭清净,没有太多的人打扰,就已经处于闭关状态了,又何必去买座山,进山修行呢?这里的“门庭”也包括庭院内。“清妙”二字颇有推敲,因为一个人心中清净了,就会有一种玄妙之感。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一个人只要心中充满善念,在家修行比在外边更得清闲。诗人眼中的“心光如满月”是指充满善念,毫无恶念之意。与佛家的那句“佛光普照,礼仪圆明”有点相似。
从文中确实可以感受到诗人真的有一颗修行的心。古人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很多人喜欢远离诱惑去深山修行,也不是不行。但也会有其它的干扰,比如生活的不便,人们会为生活而奔波,反而静不下来。而在闹市修行,要考验自己的定力,在诱惑面前能不能抵得住。也有好处,就是生活上往往会无忧。其实都不好修行,都有各自的难处。
大法弟子在工作岗位一边工作,一边修行。在古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诗人虽在闹市修行,其实也在远离诱惑(清妙)。真的面对名利的诱惑时,未必能行。
大法弟子修的是宇宙大法,有能力在诱惑面前抵得住。这是大法的庄严和威德所致。
其实古人的修行,都是在奠定一种修炼文化。无论是进入深山还是在闹市。只有今天才是真正的在修炼。诗人同其他的名人一样,都是为今天的正法开创文化。那么今天大法来了,诗人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