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王守仁(上)─慕圣修行(历史人物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6年11月14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正文】

王守仁的出生即充满异象,《明史》记载他的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他的祖母曾做一个梦:一位身穿红袍、佩戴宝玉的神仙,在瑞云和天乐声中送来一子。祖母梦醒时,恰巧守仁出生。祖父便根据这梦兆,为孙儿取名为“云”。

王云直到5岁还不能说话。有一天,他正在和一群小孩玩耍,一个和尚经过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听见若有所悟,便将王云改名为守仁。从那以后,王守仁就能开口说话了。一天,他突然背诵起书文来,家人吃惊的询问他缘故。他回答说:“听到祖父朗读时,就记在心了。”显示出他智力非凡。

守仁15岁出游居庸三关月余,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他仔细勘查山川地形,了解当地各族群部落,又多方倾听学习守备抵御的方法与策略,并且亲自与胡人骑射作战,他的能耐使胡人不敢来犯。这段时间他还曾在梦中拜谒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祠庙,而这个梦境神奇的在他晚年于南方平乱时实现。

17岁依父亲之命,守仁迎娶舅父诸养和(时为江西布政司参议)的女儿为妻。结婚当天清早,守仁出门散步,行到铁柱宫道观,在侧殿中见到一位道人,正盘膝静坐。守仁上前作礼,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而此时家中正准备结婚大典,却不见新郎倌,大家焦急异常,岳父诸养和派人到处寻找,直到次日清晨才在铁柱宫中遇着,却见他正与道人闭目对坐。

婚后守仁与夫人返乡途中,特地拜访了娄谅。娄谅告诉守仁圣人必可学而至,从此他开始仰慕圣贤之道,勤奋研读古代经典,师友王冕等诸人自叹不如。一天,守仁领悟自己日常谐谑的行径不当,悔之,于是开始端坐少言。这突然的变化,让王冕等人怀疑他是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他郑重其事的对他们说:“吾昔放逸,今知过矣。”此后,王冕诸人也正襟敛容,随时随地注重自己的举止言谈。

王守仁21岁乡试得举,随即奔赴京师。一天,他忽然想起先儒说:“衣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就按照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格竹”。结果“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因此守仁认为自己当不得圣贤,便转而用心于文学。

隔年守仁会试不中,众人皆感意外,当朝宰相半开玩笑的请他作“来科状元赋”,守仁并未推辞,援笔立就,众人称之为天才,但也引起一些在朝官员的妒嫉,四年后的第二次会试果然又因此落第。有些同来参加会试的人因未能考中而感羞耻,守仁对他们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闻者无不叹服。

1497年,他26岁,明朝边疆并不平静,朝廷很紧张,所以大力的征求领军卫国的人才。王守仁转而留心军事,他认识到国家只注重骑射搏击的武术能力,不能找到真正的有谋略的将军之才。于是,王守仁又主攻兵法,凡兵家秘笈,无一不精心研读。他“好言兵,且善射”,研究军事简直入了迷,“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

中了進士后,守仁曾因公务之便访问九华山,与道士蔡蓬头和地藏洞异人往来。31岁深觉舞弄文采无益人生,乃告病回乡筑室阳明洞中,专心的练习道家的导引术。后来有了未卜先知的本事。一天他在洞中静坐,守仁突让仆人去迎接来客,并告之有哪些朋友与来途经历。仆人与他们相遇后,跟他们一一核对果然全都相同。大家都很吃惊,以为守仁已经得道。但是守仁却觉的:“此簸弄精神,非道也。”于是又离开阳明洞复出用事。

后来守仁因戴铣案仗义直言上疏,引起当权宦官刘瑾的愤恨,被贬到贵州的龙场驿。守仁赴任途中,刘瑾一路派人追杀他,他不得不弃陆走水道,而他所乘之船却突遇飓风,一个晚上就飘到了福建边界,意外摆脱追踪。他上岸后寻找许久才在一个野庙过夜,没想到那庙却是老虎窝,然而当晚老虎却在庙廊游走不敢入庙。次日,人见他安然熟睡在庙中,吃惊的说他“非常人也”。后引守仁至一寺,该寺有异人,守仁见之,乃二十年前曾与他相约海上见的铁柱宫故人。他出示一首诗给守仁:“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表明他已预见守仁将到此地。

当时龙场是蛮荒至极之处,守仁居此“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随即做了一副石棺材,指天发誓:“吾惟俟命而已!” 他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跟随他的人都病了,守仁亲自砍柴煮粥喂食,又吟诗歌唱宽慰他们的心胸,乃至“杂以诙笑”来让他们开怀。在此情形下,他想“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一天夜里,半睡半醒之间好象有人告诉他什么,“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这就是后人盛称的“龙场悟道”。这一年他37岁。

此后守仁致力于宣传圣人之道,50岁指出修行的核心“致良知”,并针对门人弟子的情况,提出知行合一的要求。57岁奉旨平乱途中,病逝于舟上,临终之前门人问有何遗言,他微笑的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辨析】

1、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从他的生平故事中,你能领略哪些“知行合一”的内涵?
2、从开始仰慕圣贤之道,而后历经“格竹”失败,转而用心辞章,又觉无益人生,乃筑室阳明洞中练习导引术等等人生诸多转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王守仁终在龙场能够悟道?
3、从他一生的奇遇与异象中,你对超常现象有何认识?
4、从修炼角度看,半睡半醒之间好象有人告诉他什么,“不觉呼跃,从者皆惊!”这一现象你的认识为何?

【延伸阅读】

守仁的学生冀元亨,负责教育守仁之子。宸濠谋反前,四处拉拢,便假借问学的名义与守仁联系,守仁便派元亨前往讲学。宸濠以语言暗示收拢共谋之意,元亨假装听不懂,只与他谈论学问,宸濠误认为他疑愚。可是元亨却藉着讲论“西铭”的机会,反复的告诉宸濠君臣间的义理,宸濠最终也很折服于他,送了他许多的礼物让他返回,而元亨把他赠送的东西全部交给官署。

当守仁击败宸濠并将他逮捕之后,奸臣竟反诬陷守仁与宸濠串通谋反,因此多次拷问宸濠,宸濠均说没有,最后受不了拷问,说出元亨曾来讲学之事。奸臣大喜,抓来元亨,施以炮烙等酷刑折磨元亨,希望他忍受不了酷刑而认罪谋反,元亨始终没有承认,他被押解到北京关到大牢中。

明世宗初就帝位时,群臣为元亨喊冤,终使元亨恢复名誉,出狱五天之后,元亨就死了。元亨在狱中对待同监的囚犯如自己的兄弟手足,常使囚犯感动落泪。当元亨刚被抓捕,官吏去抓捕他的家人时,他的妻子李氏毫无疑惧的说:“我先生是一位尊师而又好善行的人,怎么会与他人共谋叛乱呢!”她在狱中与两位女儿仍然勤做女红。

有许多人听说她的贤德,想要与她们见面,都遭到拒绝,无法拒绝时,她穿着囚衣相见,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女红,仍然继续工作着。人们问她先生的学问重点,她回答说:“我先生的学问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实践之中。”元亨冤屈得雪,而她们并不知道元亨已获释,当官衙要释放他们母女,她说:“没有看见我的先生,我们不出去!”

【附录】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進。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明史・列传第八十三》)

宪宗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

是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郑娠十四月。祖母岑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警寤,已闻啼声。祖竹轩公异之,即以云名。乡人传其梦,指所生楼曰“瑞云楼”。

先生五岁不言。一日与群儿嬉,有神僧过之曰:“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竹轩公悟,更今名,即能言。一日诵竹轩公所尝读过书。讶问之。曰:“闻祖读时已默记矣。”

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经月始返。一日,梦谒伏波将军庙,赋诗曰:“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时几内石英、王勇盗起,又闻秦中石和尚、刘千斤作乱,屡欲为书献于朝。龙山公斥之为狂,乃止。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先生十七岁,在越。七月,亲迎夫人诸氏于洪都。

外舅诸公养和为江西布政司参议,先生就官署委禽。合卺之日,偶闲行入铁柱宫,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闻养生之说,遂相与对坐忘归。诸公遣人追之,次早始还。

是年先生始慕圣学。先生以诸夫人归,舟至广信,谒娄一斋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遂深契之。

明年龙山公以外艰归姚,命从弟冕、阶、宫及妹婿牧,相与先生讲析经义。先生日则随众课业,夜则搜取诸经子史读之,多至夜分。四子见其文字日進,尝愧不及,后知之曰:“彼已游心举业外矣,吾何及也!”先生接人故和易善谑,一日悔之,遂端坐省言。四子未信,先生正色曰:“吾昔放逸,今知过矣。”自后四子亦渐敛容。

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待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明年春,会试下第,缙绅知者咸来慰谕。宰相李西涯戏曰:“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先生悬笔立就。诸老惊曰:“天才!天才!”退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及丙辰会试,果为忌者所抑。同舍有以不第为耻者,先生慰之曰:“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识者服之。

是年先生学兵法。当时边报甚急,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遑遽。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

先生录囚多所平反。事竣,遂游九华,作《游九华赋》,宿无相、化城诸寺。是时道者蔡蓬头善谈仙,待以客礼请问。蔡曰:“尚未。”有顷,屏左右,引至后亭,再拜请问。蔡曰:“尚未。”问至再三,蔡曰:“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官相。”一笑而别。闻地藏洞有异人,坐卧松毛,不火食,历岩险访之。正熟睡,先生坐傍抚其足。有顷醒,惊曰:“路险何得至此!”因论最上乘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后再至,其人已他移,故后有会心人远之叹。

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方出五云门,先生即命仆迎之,且历语其来迹。仆遇诸途,与语良合。众惊异,以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又屏去。

先生至钱塘,瑾遣人随侦。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因附商船游舟山,偶遇飓风大作,一日夜至闽界。比登岸,奔山径数十里,夜扣一寺求宿,僧故不纳。趋野庙,倚香案卧,盖虎穴也。夜半,虎绕廊大吼,不敢入。黎明,僧意必毙于虎,将收其囊;见先生方熟睡,呼始醒,惊曰:“公非常人也!不然,得无恙乎?”邀至寺。寺有异人,尝识于铁柱宫,约二十年相见海上;至是出诗,有“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之句。

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着《五经臆说》。

是月廿五日,逾梅岭至南安。登舟时,南安推官门人周积来见。先生起坐,咳喘不已。徐言曰:“近来進学如何?”积以政对。遂问道体无恙。先生曰:“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积退而迎医诊药。廿八日晚泊,问:“何地?”侍者曰:“青龙铺。”明日,先生召积人。久之,开目视曰:“吾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瞑目而逝,二十九日辰时也。(《王阳明年谱》)

守仁弟子盈天下,其有传者不复载。惟冀元亨尝与守仁共患难。

冀元亨,字惟乾,武陵人。笃信守仁学。举正德十一年乡试。从守仁于赣,守仁属以教子。宸濠怀不轨,而外务名高,贻书守仁问学,守仁使元亨往。宸濠语挑之,佯不喻,独与之论学,宸濠目为疑。他日讲西铭,反覆君臣义甚悉。宸濠亦服,厚赠遣之,元亨反其赠于官。已,宸濠败,张忠、许泰诬守仁与通。诘宸濠,言无有。忠等诘不已,曰:“独尝遣冀元亨论学。”忠等大喜,搒元亨,加以炮烙,终不承,械系京师诏狱。

世宗嗣位,言者交白其冤,出狱五日卒。元亨在狱,善待诸囚若兄弟,囚皆感泣。其被逮也,所司系其妻李,李无怖色,曰:“吾夫尊师乐善,岂他虑哉。” 狱中与二女治麻枲不辍。事且白,守者欲出之。曰:“未见吾夫,出安往?”按察诸僚妇闻其贤,召之,辞不赴。已就见,则囚服见,手不释麻枲。问其夫学,曰: “吾夫之学,不出闺门席间。”闻者悚然。(《明史·列传第八十三》)

先是宸濠揽结名士助己,凡仕江右者,多隆礼际。武陵冀元亨为公子正宪 师,忠信可托,故遣往谢,徉与濠论学。濠大笑曰:“人疑乃至此耶!”立与绝。比返赣述故,先生曰:“祸在兹矣。”乃卫之间道归。及是张、许等索釁不得,遂 逮元亨,备受考掠,无片语阿顺。于是科道交疏论辩,先生备咨部院白其冤。世宗登极,诏将释。前已得疾,后五日卒于狱。同门陆澄、应典辈备棺殓。讣闻,先生 为位恸哭之。元亨字惟乾,举乡试。其学以务实不欺为主,而谨于一念。在狱视诸囚不异一体,诸囚日涕泣,至是稍稍听学自慰。湖广逮其家,妻李与二女俱不怖, 曰:“吾夫平生尊师讲学,肯有他乎?”手治麻枲不辍。暇则诵《书》歌《诗》。事白,守者欲出之。李曰:“不见吾夫,何归?”按察诸僚妇欲相会,辞不敢赴。 已乃洁一室,就视则囚服不释麻枲。有问者,答曰:“吾夫之学不出闺门衽席间。”闻者悚愧。元亨既卒,先生移文恤其家。 (《王阳明年谱》)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