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09月14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叶公语(1)孔子曰:“吾党(2)有直躬者(3),其父攘羊(4),而子证(5)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6):父为子隐(7),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注释】

(1)语:音“玉”,告诉。
(2)党:古代地方组织的名称,五百家为一党。
(3)直躬者:实践遵行正直之道的人。
(4)攘羊:攘,窃取。攘羊,偷羊。
(5)证:告发。
(6)异于是:不同于此;与此不同。
(7)隐:遮瞒。

【语译】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实践遵行正直之道的人,他的父亲偷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和你所说的不同,人家是父为子遮瞒,子为父遮瞒,而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研析】

诚善的古人明白人伦和道德密不可分,也至关重大,因此人人都维护着人伦道德,不敢破坏,偷羊的父亲,是个人的不道德,并非是直接破坏人伦道德、无可救要的大过。古代基于道德礼法维系着社会,社会相对维持在一个比较高尚宽容、讲究道德感化的人道氛围中,家族成员其实都将因为家族中有人不道德而甚感蒙羞,其实家族成员也都会为成员的不道德而自律,想办法改过,所以像父亲偷羊之类的小过,为人子的应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委婉劝谏就可,应不至于要毁天灭地、人伦道德都不顾了。想想看:为人子的如果采用告发的方式,是不是太过极端?给人大逆不道的感觉?

子不宜逆伦告发父,那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合乎人伦道德,而合乎人伦道德当然就是正直的了,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基点必须是为了维护人伦道德,而非为了脱罪或死不认错。正因为如此,这样的社会才能允许人家有过、给人家改过的机会、从这个过程中一起学习维护人伦道德的重要,才能展现出一个包容、宽容、以人伦道德为重的社会。这在今天以法治为主流、人伦道德不受尊重的社会来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似乎是犯法的行为,为什么呢?不同时空背景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衡量标准本来就会不同,如果相差悬殊,不但很难理解古人的想法,是不是还会有“今是昨非”的情形呢?其实光靠法治还真的不容易感化人心呢!

【延伸思考】

1、“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除了体现人伦道德的宽容的内涵,还有父子人伦的休戚与共、命运共同的关连性。

想想看:中国古代很讲究宗族、祭祖,父子关系很牢固,这样是不是可以强有力地把族人连结在一起,发挥强大的人伦道德的约束力?这种家族观念很强,是不是可以稳定社会?但是,相反地,家庭观念太强,人情味会不会太重?而且家庭观念会不会很难被改变?这种观念和民主法治有没有矛盾?

2、“家丑不可外扬”、“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些都有相通之处,其实都有维护人伦关系的用意。破坏人家的天伦是不道德的,更何况自己为了小事去破坏自己的父子天伦呢?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真正识大体的人,会懂得忍让。

想想看:至亲之间适合打官司吗?会不会让人家看笑话呢?至亲之间的矛盾是不是应该忍让解决,以和为贵呢?如果连至亲或夫妻之间都要为一点小事互相打官司,不肯忍让,形成社会风气,社会将变成怎样?

【历史故事】

剑术与孝心

徐州人董生好击剑,常常慷慨自负。偶然在路上遇到一位客人,骑着一头跛驴同行。和他说话,谈吐豪迈;问他姓名,说:“辽阳人,姓佟。”问:“去哪?”说:“我出门二十年了,刚从海外归来。” 董生问:“你遨游四海,大概阅人很多吧,可曾见到异人?” 佟某问:“异人是什么样子?” 董生于是说了平生所好,恨自己得不到异人传授。佟某说:“异人哪里没有?只是必遇忠孝之人,才肯传授其术罢了。”董生毅然自许;并取出佩剑弹之以歌,斩断路边小树来示其锐利。佟某抚须微笑,请求借他的剑一观。董生递给他。佟某接过来展玩一遍,说:“这是上等铁铸造的,只是被汗水所蒸,最是下品。我虽然没有听闻剑术,可是有一剑还可以用。”于是从衣底抽出短刃尺许,来削董生的剑,董生的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董生很吃惊,也接过佟某的剑,拂拭再三后奉还。董生邀请佟某到自己家里,坚持留佟某过夜。向他请教剑法,佟某说自己不知道。于是董生按膝雄谈,佟某只是敬听。

夜已经很深了,忽然听见隔院纷争。隔院住的是董生的父亲,董生心惊。贴着墙壁凝听,听见有人发怒作声说:“叫你的儿子快出来受刑,就把你放了!”一会儿听见严刑拷打,痛苦呻吟声不绝,真是他父亲。董生捉戈想冲出去,佟某阻止他说:“此去恐怕不能生还,应该想个万全之策。”董生惶然请教,佟某说:“盗贼点名要你,一定不会善罢。你没有别的骨肉,应该跟妻子叮嘱一下后事;我在门口给你警戒。”董生答应了,進去和他妻子告别。妻子牵着他的衣服哭泣,董生壮念顿消,于是和妻子登楼上,寻弓觅箭,防止强盗的進攻。正在仓皇间,听见佟某在楼檐上笑道:“好了,贼人去了。”

等到点起蜡烛,佟某已经不知去向。董生逡巡而出,见父亲赴完邻人酒宴,提着灯笼刚刚归来;只是院子里多了些编菅遗灰罢了。于是知道佟某是异人。

董生想学剑术,总以为没有遇到异人;等到遇到异人时,却因为不是“忠孝之人”,白白错过机会。不由得想起孔子的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聊斋志异》)

(正见网:http://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5/2/22/31247.html )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