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一以贯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10月23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子曰:“赐也!女(1)以予(2)为多学而识(3)之者与(4)?”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5)。”(《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注释】

(1) 女:同“汝”,你。
(2) 予:我。
(3) 识:音“志”,通“志”,记忆、记住。
(4) 与:音“鱼”,同“欤”。置于句末,表示疑问、反诘的语气。
(5) 一以贯之:和“道以一贯”相似,即以一个至简至易的根本道理从上到下贯通到万事万物。

【语译】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了很多,然后才一一记住了学问和道理的吗?”子贡回答:“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以一个至简至易的根本道理从上到下贯通到万事万物的。”

【研析】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曾子以为孔子的儒道可以简约为“忠恕”而从上到下贯通起来。就好比具有真诚、善良、宽容谅解这些特质的人,他们在各种场合,都能有多样而不同但又适宜的表现。

生命最可贵、最根本的先天本性,是本来就具备完善的,只是在后天社会中被污染覆盖未能显现而已,只要启悟先天本性,从内心觉悟、识得本性,自然知道该怎么除去后天的蒙尘和污垢,而这就是学习道理并且修心养性的过程。“多学而识之”只是从小大脑空白时,要在充满后天观念的社会中充实、丰富起正统的思想,以便为日后能明白道理打基础。到了真正明白道理之后,就是要修心性返本归真了,往先天本性返,这时“多学而识之”的后天学习方式反而成了阻碍了。

因此本文要旨大致在说明:先天和后天、简易和复杂、本性和学识,这些不同的向度存在着:“先天简易的本性,循着根本道理,往下贯通到人世间后天复杂的学识和万事万物”这样的关系。一个人在追求后天复杂的学识,或者在舍弃后天复杂的学识并且修养心性,其实就是他在认识社会、沉浸在社会中,或者从社会中升华、出污泥而不染的过程。孔子可能意在点醒子贡:要转变后天在常人社会中养成的观念,真正领悟道理,修养心性了。

【延伸思考】

1、学习法理、道理才能懂得返本归真的方法,针对自己的心性下功夫去修正,诚意正心,然后识得真心本性,才能走向返本归真、得道、圆满。古人很好道,所谓“朝闻道,夕可死”,明白了正道,转变自己的思想,归顺正道,生命的未来也就可以安心走正了。说说看:自己愿意闻道吗?曾经寻寻觅觅过人生的归宿吗?社会很乱、人生很不如意,有想过要返本归真吗?

2、社会中的专家,知识很丰富,还有人很会做研究、做学问。这些知识学问和孔子讲的“吾道一以贯之”、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孔子和老子都很难把“道”和“一”说出来?是不是意味着“道”、“ 一”根本和人类社会中的知识学问完全不是一回事?

【历史故事】

正心诚意始得道

陈安世是京城人,被权叔本家雇用,他为人慈善厚道,走路时如果遇见禽兽,他就躲到道旁,不惊动它们,从来不踩死一只小虫,也从不杀生。

他的主人权叔本非常爱好修道成仙的事,自己修道。有两位神仙假托为书生,常跟着叔本漫游各地以考察他,但叔本不知道这两位书生是神仙。时间长了,叔本对二位书生就有些怠慢了。

陈安世十三岁时有一次,叔本在家里吃美味的食物,两个书生来到门外,问陈安世叔本在不在家,安世说在家,就進去告诉叔本。叔本打算出门去迎接两位书生,他老婆一把拉住他说:“两个饿急了的书生,又要来咱家饱餐一顿,别理他们!”

于是叔本就让安世出门去对书生说自己不在家。两位书生说:“你刚才明明说他在家,现在又说不在,这是怎么回事呢?”陈安世说,“是主人让我这样说的。”两位书生见安世这样诚实,就说“权叔本这人修道好多年都很勤奋,但我们两人来考察他,他却懈怠了,这是他自己失去了得道的机会,快要成功时却失败了。”接着就问陈安世:“你贪玩吗?”安世说:“我不爱玩。”又问:“你喜欢修道吗?”安世说:“我爱好道术,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两位书生说:“你如果真的爱好道术,明天早晨在路北的大树下等着我们。”

安世记住了,第二天很早就到大树下等着,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也不见一个人来,就打算回去,说:“书生一定是欺骗我呢!”没想到两个书生突然出现在他身边,喊他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安世说:“我早就来了,一直没看见你们呀!”两个书生说:“我们就坐在你身边嘛。”两位书生约会了安世三次,安世三次都是早早就来等着。二位书生经过考验,知道安世可以受教了,就给了安世两枚药丸,并告诫说:“你回去以后,不要再吃饭,睡觉也单个儿睡在另一个地方。”安世遵照二位书生的话做了,二位书生就常到安世住处来。向他传授成仙的秘诀和心法。

权叔本奇怪地说:“安世一个人住在空屋子里,怎么常听见他和别人说话的声音呢?”权叔本一進他屋里,看不见有什么人在那里。就问安世道:“我刚才听见你屋里有好几个人说话,现在却看不见有人,是怎么回事呢?”安世回答说:“是我在自言自语。”叔本发现安世不吃饭光喝水,而且独自住在别处,疑心他不是个平凡的人,自己知道自己做错了,失去了得道的机会,就感叹地说:“一个人有无道德修行不在年纪大小。父母生了我,但没有师长的指点我就不可能得道长生。先得到道术的,就是我的老师。”于是叔本心甘情愿地给安世当徒弟,每天向安世跪拜求教,为安世清理打扫房间。后来安世修炼成功,白日升天成了仙,临升天之前,安世把修道的秘诀传授给叔本,叔本也得道成仙,升天而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正心诚意才能真正得道。权叔本修道多年却因不能始终如一地诚恳对待他人,最后关头懈怠了,失去了得道的机会。陈安世在考验中,自始至终心正意诚,可以从早晨一直等到太阳落山都无怨言,而且接连三次都如此。真是难能可贵!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得道成仙,升天而去。

(出自《太平广记》第五卷)

(正见网: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2/8/31/18353.html)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