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11月10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 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 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居是(2)邦也,事(3)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注释】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精良。
(2)是:这。
(3)事:侍奉。
【语译】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精良。住在这个国家,就侍奉好该国那些贤能的大夫,和该国那些有仁心的士交朋友。”
【研析】
想具备仁德就好比工匠要制作出好的工艺品,得先磨利器具。那么想实行仁德,如果能针对自己生命的特点、有利的条件等,为自己创造有利于实现仁德的环境,方方面面用心配合、安排妥当,摆正和人事物的关系,修养心性的路就能走正,目标自然能水到渠成。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着目标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必要的,也都是修养心性的一环,是不能偏废或遗漏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心性真正升华上来了是不是意味着做好了与心性相关的那一切呢?
那么就子贡的特点和条件,应该怎样去具体实行仁德呢?善于经商、有口才、能言语、料事多中的子贡,生活中多的是和社会上层的士大夫交往,那就发挥长才和贤良的士大夫摆正关系,从中就能找到自己心性的不足,要求自己做好,就得去掉这些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要求自己,这样做好,自己的心性就能提高,最终达成目标。如果都不去用心思考,不考虑自身的情况,也没有适当的环境等条件,那就好比工匠没有利器,要修养好心性也就难了。
【延伸思考】
1、每个人的特点不同,秉性不同,人生的路也大不相同,如果能有自知之明,走正自己的人生道路,发挥自己的特长,加上专心致志,必能从中修养好心性,那才是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体验到成长的喜悦。
说说看: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为何?有没有重视过道德修养?对修养心性曾经下过工夫吗?
2、无论是工匠或个人修养,除了要有利器或有利的各种条件(例如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等)之外,最重要的还要有什么?
【参考】
例如:方法、真心、善心、恒心、用心、思考、整体配合等。
【阅读资料】
在《韩非子・喻老》中,记载着《赵襄主御马》这样一个故事:
说的是赵襄子(即赵襄主,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向王良学习驾车的技术,随后便和王良比赛驾车,结果,赵襄子换了三次马,没想到三次都落后了。赵襄子就对王良说:“你是不是没把技术全交给我啊。”
王良回答说:“驾车的技术我已经全部教完了,是您使用不当啊!要驾驭好马车,关键是在于:马匹要安于驾车,人心要集中于调马,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到达远方。现在您落后的时候,想的是要赶快追上我;领先的时候,您又担心被我赶超过去,但驾车赛跑这件事呢,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不论先后,您的心思却都用在了我身上,哪能专心再去调理马匹呢?这才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这则故事,寓意是指无论做什么事,在向既定目标奋進的过程中,始终都要用心专一,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杂念干扰,贯通要领,技艺娴熟,才能快速到达远方目标。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写给儿童的启蒙读物,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押韵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历代又有人修改或增加。虽然今天的《三字经》也只有一千多字,却包括了道德、天文、地理、历史和教育等等内容。
例如《三字经》告诉儿童要重视学习,说: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公鸡会在早晨鸣晓报时,畜生都能忠于职守,我们人如果不知道学习上進,只是苟且度日,还有什么资格做人呢(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如何读书呢?用嘴去读,用心去想。早上要学习,晚上也要学习,持之以恒才行(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还说:宋朝的赵普,年龄已经很大了,官也做到中书令了,每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没有因为自己已经当了大官,而忘记学习(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朝斯夕斯”指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其实想要做成什么大好事或修养好心性,难道不也是要这样吗?
(出自《三字经》)
(改自正见网: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4/4/17/2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