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佞人(8)。郑声淫,佞人殆(9)。”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注释】
(1)夏之时:夏历,既符合天文节气,又方便农业社会农耕所需,后代多沿用。也称为农历、夏正。
(2)殷之辂:辂,音“路”,大辂,古代君王乘坐的车子。按周礼天子有五种不同材质的辂,其中以木质的辂最朴素,殷朝的辂就是木辂。
(3)周之冕:冕,音“免”,古时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礼帽。周代的礼帽。
(4)韶舞:韶,音“杓”,相传为古代虞舜时的乐曲名称,孔子认为尽善尽美。舜时的舞乐。
(5)放:排斥、禁绝。
(6)郑声:即“郑音”。郑国的音乐多淫声,为靡靡之音。故称淫荡不雅正的音乐为“郑声”。
(7)远:音“院”,远离、不接近。
(8)佞人:佞,音“泞”。有口才但心术不正的人。
(9)殆:危险。
【语译】
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历,乘殷朝的木质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舜时的乐舞,禁绝郑国淫荡的乐曲,远离有口才但心术不正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淫荡,佞人危险。”
【研析】
各个朝代各有其特色,有纯正的也有不正的东西,正的可以选用,流传下来,不正的就舍弃,淘汰了,那么留下来的正统文化精品,也许就是开创另一个辉煌的基础和凭借。为邦之道,基点如果够正,选用的那一切,开创的格局,自然也是纯正的,人们生活在其中,受着正统文化的熏陶,思想、言行举止、文艺表现等,展现出来的就是礼义之邦、高度文明的社会,人民的道德水平就是高的。相反的,保留了低下的东西,例如:郑声和佞人,其为祸、污染人心、败坏道德的作用,也是不容小看的。选用什么,去留什么,严谨把关,只有为天下生民着想的心,才能做好这些事。
治理国家可以选用、取法、保存众家的特长,造就出高尚道德和丰富思想的社会人群,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就能更進一步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返本归真。这样大面积的社会人群,如果能在自己所在生活环境、工作岗位修养心性,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很多人愿意返本归真,他们就不能再紧握着世间的一切,哪怕是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再取众家之所长了,只能按着正法正道,有师父带领,专一地升华心性,专一而回归于本性,才能返本归真了。
【延伸思考】
1、修养心性不分贫贱富贵或职位等级,都能在做好自己的本分中,用心提高心性,为政治国者也是如此,如果不肯用心提高心性,就治理不好国家,可能不能积大德,还会损大德造大业。同样的,就算做再卑微的工作,也能从中修养心性。
想想看:当一个学生和为人子女的,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你会不会小看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本份?你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思想看待自己而不受他人的态度和思想影响吗?
2、治国者如果是品德很高尚的圣贤,他们可能以高于世间的基点行无为而治,这样不只是自己走在返本归真的路上,也会以礼乐教化人民,使人们道德回升;相反的,治国者如果是品德低下的小人,他可能把整个国家人民当作自己的资产,为了满足一己之私,也不惜以权势将无辜百姓领上绝路。
想想看:为何会出现小人治国的局势?小人治国将为国家人民选用什么?带来什么?对社会人群的思想、心性、道德将会有什么影响?小人治国的局面可能会如何终结?
【阅读资料】
《道德经》里关于为政治国的一些摘录
老子在《道德经》阐述的道理,也足以为为政治国者参考,比如他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我的理解是:圣人以百姓为念,对不同的人都以德来教化,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
又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的理解是:告诫君王要清心寡欲,而自然国富民强。
又如“治大国若烹小鲜”,我的理解是:治国就像烧鱼一样,不要经常翻动它,不要朝令夕改。
还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我的理解是:君王奢侈,则人民贫困;君王有为地治国,结果人民更难治理。
可见,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是一本有关修炼的书,但也足以使人明白什么是治国之道,文字不多,但内涵、道理是深刻的。
(改写自正见网: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5/9/13/3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