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李崇忠笃宽厚(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9月24日】

【原文】

夏,五月,寿阳久雨,大水入城,庐舍皆没。魏扬州刺史李崇(1)勒兵(2)泊于城上,水增未已,乃乘船附于女墙(3),城不没者二板(4)。将佐劝崇弃寿阳保北山(5),崇曰:“吾忝守幌岳,德薄致灾,淮南万里,系于吾身,一旦动足,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吾岂爱一身,取愧王尊(6)!但怜此士民无辜同死,可结筏随高,人规自脱(7),吾必与此城俱没,幸诸君勿言!”

崇沈深宽厚,有方略,得士众心,在寿春十年(8),常养壮士数千人,寇来无不摧破,邻敌谓之“卧虎”。上屡设反间以疑之,又授崇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万户郡公,诸子皆为县侯;而魏主素知其忠笃,委信不疑。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纪三》)

【注释】

(1)李崇:字继长,小名继伯,顿丘人。北魏文成皇后之兄李诞的儿子。年十四,召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公,镇西大将军。
(2)勒兵:指挥军队。
(3)女墙:城上短垣也,守城时藉以蔽身。
(4)二板:两道墙板。板,片木。
(5)北山:即八公山,在寿阳城北,淮水以南。
(6)王尊:西汉元帝时人,曾任东郡太守,时黄河大水,泛溢瓠子金堤,吏民争相逃奔,王尊不敢离开河堤一步,直到水退为止。
(7)可结筏随高,人规自脱:结筏泛舟,就高原自图脱难。规,图。
(8)寿春十年:李崇以天监六年始镇寿春,至是有七年,至天监十五年魏征李崇为尚书左仆射,始足十年。

【语译参考】

夏季,五月,寿阳城久雨成灾,大水漫進城里,房屋都被淹没。北魏扬州刺史李崇指挥军队在城墙上泊船驻守,水不停上涨,于是爬到城墙的矮墙上,离两道墙板那样厚,城墙就淹没了。将佐们劝李崇放弃寿阳城退保北山,李崇说:“我有幸为刺史守卫边镇,德行修养不足招致老天降灾,淮南以南万里江山,托付于我一人身上,一旦我离开,百姓就会瓦解奔散,扬州之地,恐怕就不属于我们魏国所有了,我岂能爱惜自己一个人的性命,而有愧王尊呢!我只是怜惜这里的士人百姓们要无辜地与我同死,可以让他们绑起木筏随涨水往高处移动,人人设法脱离险境,我必定与寿阳城共存亡,请各位不要再说了!”

李崇性情深沉,但为人宽厚,有谋略,很得民心。在寿春城十年,养精壮战士数千人,敌人来犯没有不被打败的,周围的敌人称他为“卧虎”。梁武帝多次设反间计要让北魏对他产生疑心,又授予李崇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万户郡公,他的几个儿子都被封为县侯,以招降他;而北魏宣武帝一向知道李崇忠诚笃实,对他非常信任而不怀疑。

【研析】

李崇戍守寿春城十年,甚得民心,敌人还称他为卧虎,其美名望高朝野,连南朝梁武帝都赏识他,屡次使用反间计,想招降他,但北魏宣武帝对他深信不疑。能够如此受到众人肯定,必定其有非常事迹,才能博得大家一致的赞赏。

单看寿阳城久雨成灾一事,将佐劝其退保北山,如果是一般的守将,一定走为上策,但李崇将它当作是他的过错,其修养不足,才招致天灾的,决心要与寿阳城共存亡,只是怜悯无辜百姓跟着受累。他如此忠于职守,于危急存亡关头能放下生死,无所畏惧,又能体恤士人百姓,更重要的是懂得反省努力修德,老天爷怎能不受其感动呢?当然能逢凶化吉,因为“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呀!

李崇一生对国家忠心耿耿,孝明帝时,曾经上奏表请求改边镇为州,文、武同时使用,恩惠、威胁一并实施,就可免去西北边疆的后顾之忧,但被搁置没有回音。等到后来的六镇叛乱,孝明帝才想起此事,李崇还被派去北征,当时他已年七十了。可惜他遇到的是不明事理的君主,只能徒叹时运不济。

【延伸思考】

1.当一个人能放下生死时,就没有什么可阻挡他了。看了李崇的忠勇行为,会让你想到什么?
2.李崇为何能美名望高朝野,连敌人都赞赏他?
3.得士众心,是领导者最需要具备的,所以具有哪些特质的人,最适合当领导者?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33)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十册)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