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中医方剂各论 (第十一章) 清暑之剂

李应达


【正见网2009年01月08日】

暑为阳邪,心属离火,故暑先入心,从其类也。巳月六阳,尽出于地上,此气之浮也。经曰: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表实者里必虚,又热则气泄。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外证头痛口干,面垢自汗,呕逆泄泻,少气倦怠,其大较也。有余证者,皆后传变也。伤暑有兼伤风者,有兼伤寒者,有兼伤湿者,有兼伤食者,有冒暑饮酒引暑入内者,有纳凉巨室,暑不得泄,反中入内者,有手足搐搦名暑风者,有手足逆冷名暑厥者,有昏不知人为中暑者。洁古曰:中热为阳证,为有余;中暑为阴证,为不足。盖肺主气,夏月火盛灼金,则肺受伤而气虚,故多不足。凡中暑者,不可作中风治。

1、四味香薷饮

主治: 治一切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头重,自汗肢倦,或烦渴,或吐泻。

组成: 香薷(一两) 厚朴(姜汁炒) 扁豆(炒。五钱) 黄连(姜炒。三钱。)冷服。

方义: 此手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香薷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散皮肤之蒸热;厚朴苦温,除湿散满,以解心腹之凝结;扁豆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湿,降浊而升清;黄连苦寒,能入心脾,清热而除烦也。

2、清暑益气汤 (东垣)

主治: 治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肢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黄而脉虚者。

组成: 黄耆 人参 白术(炒) 苍术 神麴(炒)青皮(麸炒) 陈皮(留白) 甘草(炙) 麦冬 五味 当归(酒炒)黄蘖(酒炒) 泽泻 升麻 葛根。姜、枣煎。

方义: 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热伤气,参耆益气而固表;湿伤脾,二术燥湿而强脾;火盛则金病而水衰,故用麦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用黄蘖以泻热而滋水;青皮平肝而破滞;当归养血而和阴;神麴化食而消积;升葛解肌热而升清;泽泻泻湿热而降浊;陈皮理气;甘草和中;合之以益气强脾,除湿清热也。

3、生脉散 (《千金》)

主治: 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

组成: 人参 麦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方义: 此手太阴、少阴药也。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虚故脉绝短气也。人参甘温,大补肺气为君;麦冬甘寒,润肺滋水,清心泻热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肺朝百脉,则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也。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祛暑也。

4、六一散 (河间。一名天水散)

主治: 治伤寒中暑,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泻痢热疟,霍乱吐泻。下乳滑胎,解酒食毒,偏主石淋。

组成: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为末。冷水或灯心汤调下。中寒者,加硫黄少许。

方义: 此足太阳、手太阴药也。滑石气轻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泻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泻,止烦渴而行小便也;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寒滑也;加辰砂者,以镇心神,而泻丙丁之邪热也。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