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4月27日】
*正见网2009年4月17日和4月18日下载、审阅,4月20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百忍诗》补遗
《百忍诗第十三首“贵之忍”》(原稿)
贵贱无常费思量,成王成寇天道公。祸福盈谦今古论,恶盈好谦人鬼同。
《百忍诗第十三首“贵之忍”》(补遗)
人世贵贱本无常,何必执著误他乡。富贵在天缘宿命,大觉梦醒叹沧桑。
《百忍诗第七十一首“苛察之忍”》(原稿)
(一)
无过之中求有过,苛察过度生端隙。学会容忍在宽恕,大事化了本无事。
(二)
水至清澈则无鱼,人太苛察则无友。川泽广大纳泥污,仁忍济世到永久。
《百忍诗第八十二首“随时之忍”》(原稿)
入乡随俗巧变化,达成共识促和谐。天涯游子飘零客,但从随时守贞节。
《百忍诗第八十二首“随时之忍”》(补遗)
生平历历看细节,平时更要重小节。人生况味信达雅,但从随时守贞节。
《百忍诗第八十八首“为农之忍”》(原稿)
一年之际在于春,努力耕种秋收成。勤劳农民本质朴,心地善良五谷丰。
《百忍诗第八十八首“为农之忍”》(补遗)
一年之际在于春,莫问收获在耕耘。勤劳务农常种善,风调雨顺善果存。
评注:《百忍诗》在登载过程中,略去了少数几个内涵或文字上不太恰当的。作者根据没有登载的部分,写了这个“补遗”。这个“补遗”也没有登,因为原稿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是每次审十首登载十首,如果碰到一首不能登的,就略去不登,等到全部登载完后再谈整体的看法和其中没有登载的原因。
如作者所言,这些诗是根据前人谈“忍”的文章概括而成。我们的感觉是,作者在提取原作者文意的时候,并非只取内涵和精神,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原作的文字和表达方式。这样做一方面能忠于原文,而且写起来更容易,但另一方面却让自己的诗歌带着前人的思想、文字的痕迹,让读者感觉作者不是在说自己的话,而是在转述他人的话。如果作者仔细读过原作后,把自己对大法的理解用到分析、提取原作内涵上,再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自己对原作的理解,那样效果一定会更好。我们浏览作者的诗稿时就有这种感觉,但一百首诗都已经写成了,要建议作者全部修改可能比重写还要难。如果以后有作者要做类似的组诗,我们希望你最好先写几首,让我们看一下,或许能给你一些建议,避免某些整体性的弱点,使你的作品更能被理解和接受,因为我们至少是你作品的读者之一,而读者的意见对作者来说总是有价值的反馈。我们在这里写评议,也不过就是给作者一些反馈而已。任何一位读者的反馈,对作者来说,都应该是可贵的。
第十三首“贵之忍”没有登,因为原稿四句诗中提到的概念“贵贱”“祸福”“盈谦”,用四句诗是很难讲得明白的。“贵贱无常”是从常人一面去看,“成王成寇天道公”则是从宿命观点来看,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第三句作者突然转到“祸福盈谦”的话题上去,而且用“今古论”三字将结论和理由都推开了,只说“人鬼”都是“恶盈好谦”的。这样一来,此诗的结论就只是要人守“谦”远“盈”了?那么“盈”和“贵”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此诗到底是教人要忍他人之“贵”呢,还是教贵人要自忍、要谦恭一些呢?前两句似乎是前者,后两句似乎是后者。至少在现代人的理解,“盈”指物质上的丰富,“谦”指精神上的状态,它们不在同一个范畴之内;而“贵”自古至今都指“声名、地位”的显赫,并不一定有物质上的满足。因此这首诗给人的信息比较庞杂而不肯定,不容易理解和把握。作者在“补遗”中有所改進:没有再讲“祸福盈谦”的话题,只讲了“贵贱本无常”,劝人“何必执著”,不要“误”了“他乡”,而且明确提出了“宿命”论来解释“富贵”,这对常人(特别现代的人)已经是很高的了,而作者在最后一句则直接了当的说“大觉梦醒叹沧桑”,加上前面的“他乡”,就远远超出常人的接受能力了。而且可能也远远超出原文的内涵。因此也没有登载。
第七十一首“苛察之忍”,作者寄来的“补遗”和原稿一样,没有修改。原稿是两首小诗。第一首中前三句很明白,也很合理。但末句“大事化了本无事”就显然不合理了:“苛察”,顾名思义是“察”之太“苛”,也就是可以不“查”的小错误,非要“查”出来,那样就会有“生端隙”的毛病,所以不能干。但“大事”不“查”,还“查”甚么呢?此诗首尾两句似乎走到了两个极端:第一句“无过之中求有过”比“苛察”还要“苛”,简直是“无事生非”嘛;末句“大事化了本无事”则根本无“查”可言了。第二首前两句“水至清澈则无鱼,人太苛察则无友”是“水至清无鱼,人至清无友”的改编,合乎常识。第三句说“川泽广大纳泥污”就不对了,那不是要“藏污纳垢”了吗?常人交朋友也好,当官的对下属也好,不能鸡蛋里挑骨头,要看人的大节;但也不能“大事”都强当“无事”、“泥污”都兼容并蓄。
第八十二首“随时之忍”,原稿好象是教人要尊重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但又不要丧失为人的节操。“入乡随俗”是人人都知道的,大多也能奉守。但“巧变化”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也没有必要这样说。第二句中“促和谐”是现代人的语言,可又刚好和大陆官方的口号吻合了。末句要“天涯游子”“随时守贞节”,这里的“随时”就和现代人的理解大不一样了:“时”是“时俗”(据原诗的内涵)。“贞节”一词本来有两个不同涵义:一个是指“坚贞的节操”,另一个指女性的守誓守身。此诗是用前一义。但现代人用“贞节”多指后者,这种词语使用上的改变和趋势,在写诗歌时是应该注意到的,因为我们的诗是写给现代人看的。在“补遗”中,作者做了较大的改动,非常强调“细节”和“小节”,而且加入了“信达雅”的内涵。这三字古人如何对待,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其中的“信”是“五常”之一。三十年代对“信雅达”有过一阵子争论,但那只限于翻译方面的含义。以后很难见人提到这三字。现在作者把它提出来,要作为“守节”来对待。别说一般读者,就是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人,恐怕能理解的人已经很少了。至于说要接受和奉行,就更难说了。
第八十八首“为农之忍”,“原稿”说“努力耕种”“勤劳”“质朴”“心地善良”,才能“五谷丰”,这些都是对的。但“为农之忍”是要教农民“忍”甚么呢?《百忍诗》总的说来就是教人要学会“忍”、要能“忍”,如果不明确要忍什么,读者怎么去实行呢?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在已经登载的一些诗中也是存在的。原稿没有登载的另一个原因是原诗失韵:“丰”不押“成”(分属“词林正韵”的第一部和第十一部)。在“补遗”中作者把第二句改为“莫问收获在耕耘”,这对农夫来讲真是很高的了。而三、四两句改为“勤劳务农常种善,风调雨顺善果存”,就把“务农”抽象化了。对于农夫来讲,我们觉得原稿还比较切实际,只要明确说“忍苦耐劳”,改一改韵脚就可以了。
*正见网2009年4月19日下载、审阅,4月21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来稿附言一则) …还有我想问一下您在评议中提到的,那个什么“词林正韵”,我不知道去哪里查,搜索什么的我也不知怎么搜。麻烦您详细的告诉我行吗?
简复:正见网上的“诗歌园地”暂定“词林正韵”为审稿时的标准韵书,用以确定作者来稿中所用韵脚的正确性和格律诗、词中每一个字的平、仄属性。“词林正韵”在网上刊载时,因为去掉了一些冷僻字,因此又叫“词韵简编”。如果有电脑能上互联网,在网上“搜索”的地方打入上面的两个名字之一,就一定会有某些网站名称跳出来,检查几个,选一个字迹清楚、没有乱七八糟信息的版本,存一个网上地址在电脑的“书签”里,以后可以随时调用;也可以把它下载到电脑上或随身谍上以后不用上网也能用。查韵脚时,把“词林正韵”或“词韵简编”这个文档打开,用“寻找”功能(在“编辑”条下),把韵脚那个字打入,就能找到自己那个韵脚在这本韵书里的位置(即韵部);以后再依次查其它韵脚,看它们是否都属于同一个韵部,如果是,那就对了;如果不属同一个韵部,就应该修改韵脚,使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为止。里面的所有汉字是按韵部来分列的,在每一韵部里又按平声、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分为两部分,最后几个韵部(第十五部到第十九部)全是入声字。因此,写格律诗、(宋)词的人又可以用此书来检查字的平仄属性。
原稿:大法是归舟(歌词)
评注:作者这首歌词(实际上也是诗),思路和结构都不错,而且句子流畅、用韵比较规矩。唯一的问题是,作者选用的“关关雎鸠,在河之舟”这两句诗,自从共产党掌权后就没有什么人唱了,不象作者诗中所说那样“传唱了多少春秋”“你唱我唱他也唱//唱遍了茫茫神州”,也不好做为“悲壮爱情”的代表来讲,因为诗经里这首诗没有任何悲壮的背景。建议作者另选一首有代表性的歌,同时选一首神韵中的歌曲,做为“唱醒了泱泱神州”的代表,与第一首歌形成对比。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可以暂时放下,等找到了再写。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要强写出来却起不到作用。从过去作者发表的诗和歌词(包括那些修改旧歌的歌词)来看,作者的思路很活泼,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每天坚持做好三件事,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作者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和歌词来。
原稿:天净沙•婆罗花
评注:作者这里的两首“天净沙”,最后一句和传统的“天净沙”都不相同。无论是宋词还是元曲的“天净沙”,最后一句都是与第二句相同的六言句,不是作者所写的两个三言句。虽然都是六个字,但在句读上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作者确有所据,请提供这种谱式及其出处;如果没有根据,请按词牌或者曲牌“天净沙”的形式修改后再投稿。
原稿:天时
九座古钟法船旁,每座九圈来计时。……
评注:这种太确切、具体的预言,我们还是谨慎为好。那怕是真的、准确的,一旦发表了,大家都起了那个心了,就可能变得不准确了,就不兑现了,因为要去修炼人那个执著心啊。另外,作为诗来讲,两个韵脚“时、日”一平一仄,对于四句的小诗应该避免这种平、仄通押的情形。
原稿:笑弥勒--感悟师尊总是笑咪咪的
十年得一笑,一笑生千好。笑看大千妙,大千咪咪笑。
评注:副标题说“师尊总是笑咪咪的”,但诗里说“十年得一笑”,是说自己还是师尊啊?“大千咪咪笑”是怎么表现的呢?“大千”是指大千世界吧。
*正见网2009年4月20日下载、审阅,4月22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词三首
阮郎归•玉龙飞--赞“龙泉鼓舞”
菩萨蛮•优昙香--赞“婆罗花开”
临江仙•玉蝶飞--赞“芸萝仙韵”
修改与评注:第二首(菩萨蛮)第三句“瑞蕊甘如注”,“甘”字平声但谱上应仄。此字不是作者的错,因为作者用正见上的谱也有错,那个位置标成了“中”。当时(2003年)也根本没有想到网上的词谱会有错,以为韵书、词谱这类东西任何人都能上载的,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因此写文章时就图方便省时,没有用书校正,下载一个谱来就用了。幸亏作者最近一连两次碰到错谱,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注”字是仄声而该处当平,因此把原句改为“甘蕊似醍醐”,与作者原意幸未差远。第三首(临江仙)第四句“玉蝶翩舞处”,“蝶”字是入声字,作者按普通话用作平声了,因此改为“翩翩飞玉蝶”。
虽然一连遇到两次错谱,但希望作者不必紧张,暂时仍然可用“白香谱”填词,我们会对每首用白香谱的来稿仔细校对的。作品中有一两个字平仄有错不要紧,重要的是经过写作学会了填词的方法,因为作品中的错字只要还没有印成书,就可随时改正,而真要印成书时,我们会很小心的校对的。
原稿:身影
评注:这是一首新体诗。但因为在句法、用韵方面都很随意,因此给人的感觉就很象是一篇频频分行的散文。新体诗比起旧体诗来多了些自由:句数、字数、韵脚的数目和位置都不受严格的限制了。但每一种自由都有其代价:句数、字数没有限制了,写出的句子就可能毫无理由的长短不齐,导致节奏感减弱甚至完全消失;韵脚数目和位置不严格限制了,就可能消减或者丧失韵感。因此,如果不是内涵真的需要,我们用不着牺牲自己诗歌的节奏感和韵感去换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自由感觉。
原稿:七言二首
邪党革命题材剧,胡编乱造甚无聊! 当年邪党骗国人,借口“解放”掠民财!
两极分化共目睹,贪污腐败谁干的? 表里不一天壤别,暴杀淫掠无不及!
评注:本诗作者的投稿中,也有好些是押韵或基本押韵的。可见作者是能够辨别押韵不押韵的句子的,只是每一首诗都要押韵,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如果是这样,建议作者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暂时放一下,等到想出新的写法、可以押韵了再寄来。投稿不要贪多,一次非得寄十首二十首的。如果其中很多都要修改韵脚,那是非常费时间的。特别是现在,投稿比较多,每天正常的审阅和登载都觉得很紧张,因此不象过去那样可以为作者一次修改许多首诗的韵脚。
*正见网2009年4月21日下载、审阅,4月23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收获
玉果花开李子红 甜在金秋米粮蓬 一分付出一分喜 好似功德点滴成
劝尘世客
悠悠之中尘世客 难解万缘心忐忑 末劫圣主传真法 值此匆匆莫错过
评注:这两首诗因为不押韵而没有登载。第一首诗两个韵脚“蓬、成”仍然是那个“第一部东冬”和“第十一部庚青蒸”混押的问题。这个问题提过很多次,也做了具体的建议,但还是有些作者会出这个问题。
原稿:诗词三首
大道在红尘:
西江月•红楼梦:
惜双飞:
评注:第一首(诗)的韵脚“尘、诚、深、身、成、珍、神”中,“诚、成”与其它韵脚不同韵部。这两个韵部不能混。现在那些搞“新韵”的,实际上是在败坏诗歌这一文体的规矩。上面提到的“东冬”与“庚青蒸”混押的毛病,也和这些人要合并这两个韵部而散发的毒素有关系。作为大法弟子,我们知道人类是越来越败坏的,因此返回传统一般说来是对的。照这些搞新韵的人的做法,将来总有一天会走到取消押韵这一步上去,诗歌也就名存实亡了。任何一次魔的捣乱,都是打着“大师”“大家”的旗号来的,不然他怎么能成功啊?乱正统艺术的毕加索,不是被西方捧为“大师”吗?乱老子的是谁?乱孔子的是谁?都是高得很的人物。功夫低了、地位低了还乱不成。过去大陆有个专写党文化诗歌的艾某,被共产党封为“大诗人”,他就想取消诗歌押韵这条规矩。一次到外国以“大诗人”的头衔做讲演,就公然声称中国古代的诗歌也有不押韵的,并当场举唐代名诗人陈子昂的名作“登幽州台歌”为例。此言一出,人还在国外,国内已经一片哗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大家查一下“词林正韵”看是不是押韵的。当然按现代人的普通话读音是不押韵了,语音可能随时代的改变而有些改变,但陈子昂不是现代人啊。所以他不但没有成功,而且有识之士都知道他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了。其实中国原来写新体诗比较好的那几个人,都是靠了它们旧体诗那点基本功在起作用。而这个毫无旧体诗基础的家伙,尽管被共产党封为“大诗人”,他也还起不到什么大的破坏作用。
作者的第三首(词)里“天网恢恢缚”一句,“缚”字失韵。这个字原来读“博”属“歌戈”韵部,因此需要改一下。
原稿:子游归兮
子游归远 把酒东□ 有风如水 寄依柳思
子游归山 春花若云 和风微雨 宜天宜人
行歌采薇 但为君故 子游归晚 星光引路
千江涌月 微斯路人 子游归来 东方既白
评注:这四首小诗没有登载,主要是和修炼、大法没有关系。当然,第四首是不押韵的:“白”不押“人”。作者是想用“白”押“来”,但它们不同韵。就是同韵了,“人”字也要失韵。
作者在来稿附言中说:“此四言诗,很请正见编辑多加讲解,如何习作。好似《诗经》,对它没什么感觉。”要写四言诗,当然是要读一读“诗经”为好,读了至少能有些感性认识,这比讲道理更有用。四言诗因为每句字数少,因此不太用助词,也就不容易表达复杂的转折关系,因此显得很直古,就象一个直心直肠的人说起话来直言直语一样。因此写四言诗也不容易产生闲字,本来就没有字可以浪费嘛!最要注意的是,叙事时不要有复杂的时间安排,比如倒叙、插叙等,弄不好就把读者的思路打乱了。按时间先后顺序一路写来,就不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