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56):乌焦巴弓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7月13日】

乌(ㄨ)。(wū)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以官职命姓。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资料所载,相传黄帝曾孙帝喾之子,金天氏少昊,名挚,成为东夷部族首领时,是以鸟名任命职官,有乌鸟一职。族徽的特征便是大乌,而其中在族里便有乌鸟氏,是负责掌管高山丘陵。之后后代子孙便去鸟字而姓乌,也是今天乌姓的最早起源。所以乌姓也是黄帝后裔。

2、出自于西戎。古代陇西有乌氏国(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东),是西戎的一支。后来被秦国攻灭,国人便以乌为姓。又据《宋书.外夷传》资料记载,南朝宋时,安定国,所以王姓乌氏。

3、出自于古代鲜卑族复姓。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代,北魏有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但是進入中原后,便改为汉姓乌氏。而又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温石兰之为石,乌石兰亦为石,又为乌。”

4、出自于回族。回族中的乌姓,主要分在陕西、西宁等地。源自于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赐姓。根据《赛典赤家谱》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日者、日白、曰苗。日冶、曰乌……”乌姓也有一部分源自经名“乌马儿”。

【郡望】

1、颍川郡:始设于秦王政十七年(西历前230年)。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的广大地区。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颍阴(北齐改为长社,隋又改为颍川,唐复改为长社,即今河南省许昌市)。隋初曾废颍川郡,唐代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2、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3、鄱阳郡:汉末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就在今江西省鄱阳。

注:据《郡望百家姓》上记载:乌氏望出颍川郡。战国时置郡。以颍水得名。

【堂号】

懿穆堂:唐朝乌重胤,开始为陆平将兼左司马。因剿贼有功,升节度使,封张掖郡公。3年中,大小百余战,将贼剿平,升检校司空,進为?国公。死后谥号为懿穆。部下士兵20余人割股祭他。

【历史人物】

乌枝鸣

乌枝鸣是春秋齐国大夫,戍守宋国。宋国华氏作乱,昭公二十年(公元前613年),华登奔吴,于次年发吴兵救华氏,枝鸣主张诱敌,与敌短兵相接,以勇取胜。齐君从之,乃胜。这段事迹就是“先声夺人”典故的出处。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先造成声势,以破坏对手的士气。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话。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驱。

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怕父亲伤心,于是决定逃亡。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宋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援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濮的大夫对乌枝鸣说:“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進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士气;后向敌人進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并且还没有安定而進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

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濮拦住他说:“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一下。”濮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元公也壮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搏。齐军和宋军一起攻打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濮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 一边喊道:‘我杀了华登了!我杀了华登了!’


焦(ㄐ一ㄠ)。(jiāo)

【历史来源】

1、以国为姓,上古神农氏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资料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只是到春秋时却被晋国所灭,因此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

2、出自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根据《广韵》记载,周朝时代,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之焦城),后来被晋国所灭亡,原焦国王族之后代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3、出自于姜姓,以地名为氏。春秋时代许灵公,(也就是姜宁,是春秋诸侯国许国君主:前581年─前547年)迁移到焦,之后子孙便以地名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

(1)根据《通鉴》所载,南安焦姓出自氐人;(两晋、十六国时,氐人曾建立仇池、前秦、后凉政权)。

(2)根据《华阳国志》所载,南中夷四姓有焦,别为一派;西夏人中有焦姓;在清满洲八旗姓党佳氏,后改为焦。

(3)今满、土家、蒙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再根据《华阳国志》上记载,古代南中夷(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另为一派。

【郡望】

1、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为巨鹿郡的领地。汉高帝初年(西历前206年)设置中山郡。汉景帝后改为中山国。相当于河北省北部地方。

2、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初年(西历前149年)置郡。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3、冯翊郡:汉武帝时置挢蠓腭?,相当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注:根据《郡望百家姓》记载: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记载:望出中山、广平、冯翊。

【堂号】

三诏堂:源自于江苏省镇江市名山焦山处士焦光的家世,自东汉焦光结庐隐居此处,平生饥不苟食,寒不苟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为名的。在这里,可看到上游八九里,矗立江流转折处,江中心号称浮玉的名胜区焦山。东汉时,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汉灵帝三度下诏请去做官而拒绝,名传千古的焦光后裔,就以“三诏堂”作为堂号。

此外,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饮仙堂”、“中山堂”等。

【历史人物】

焦循

焦循(1763年?1820年),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享年五十八,素有“通儒”之誉。扬州府甘泉县(今扬州邗江黄珏县)人。以孟子及周易研究见著。

里堂承祖父之学,幼年好《易》。乾隆己亥(1779年),受教于刘墉(1719年?1804年),遍习他经。至二十五岁,友人顾超宗(1762年?1788年)以《梅氏丛书》相赠,里堂遂转治天文历算之学。

由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六年(1801年)间,焦循相继完成多部算学著作。嘉庆元年,里堂写成〈释轮〉、〈释椭〉、〈释弧〉三篇文章。翌年,著有《加减乘除释》八卷。两年后,成《天元一释》两卷,阐述南宋秦九韶的天元术和大衍术。嘉庆六年,再成《开方通释》。

对于里堂天文历算之学,阮元(1764年?1849年)尝以“精意无不包,简而不遗,典而有则”誉之。此外,焦循亦兼习《礼经》,故除算学著述外,里堂尚著有《群经宫室图》两卷。


巴(ㄅㄚ)。(bā)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凤姓,以水为姓。根据《姓氏考略》和《路史》资料记载,上古时代,伏羲氏有位后裔后照,定居于巴水(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便以巴水为姓,简称巴氏。之后便住在这一带(含今川、鄂、湘、黔边地区)的共有5个民族,分别为巴氏、樊氏、狯氏、相(向)氏、郑氏。巴氏住在红色的山洞里,至于其他五族便住在黑色的山洞里。由于各自信仰的神灵不同,导致他们常常相互争斗,生活变的很不稳定。后来大家认为再这样下去不行,因此协商决定推举一位首领带头。而方法便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進行比赛,赢的人便是首领。巴族推出的代表叫务相。他在两场比赛(掷剑和赛船)中都取得了胜利,因此当上五族的首领,号称廪君,他的后代多数也称巴氏。

2、出自姬于姓,以国为姓。根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周代有个国家叫巴国,开始被封的国君是子爵。巴子国辖境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旺巷,周慎靓王五年(西历前316年),并于秦。巴子国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巴作为姓氏。再根据《世本》记载:“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而又根据《春秋.巴子》和《路史》记载:巴,周代国名,姬姓。

3、出自于北方少数民族改姓。明清时期(约300年前后),满族、蒙古族人迁徙中原(特别是满清入主中原)后,有不少的满人和蒙古人受汉化影响,一部分从汉姓,改为单姓巴。

【郡望】

1、高平郡:西晋时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2、渤海郡:西汉始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县一带)。辖地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1、双卿堂:源出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因巴国发生内乱,出使楚国,要求楚国出兵平乱,答应楚国,乱平后,割给楚国3座城。楚国出兵平了巴国乱后,向巴国要城,巴蔓子对楚国使者:“城不能割,请拿我的头谢楚王。”说罢,自刎而死。使者带了巴蔓子的头见楚王。楚王对巴蔓子的忠君爱国,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头。巴国也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尸身。

2、巴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平堂。

【历史人物】

巴蔓子

巴蔓子,东周末年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曾任巴国将军,生卒年不详。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内乱。巴国将军巴蔓子请求楚国出兵协助,并许诺以割让三个城池作为楚国出兵协助的代价以为谢礼。于是楚王派兵救巴,巴国内乱平息,楚国使者向巴王请求割让城池。

巴蔓子说:“凭藉楚国的能力帮助我们克服了困难,我们确实许诺过割让给楚王城池,许诺为大丈夫诚信之美德。然而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请将我的头颅献与楚王以示感谢,并代我向楚王请罪,城池不能割让。”接着立即举剑自刎,人头落地,满座大惊。

巴王将巴蔓子头颅交给楚国使者带回去覆命。楚王看了叹息说:“如果我无法得到巴蔓子这样忠直的大臣,要城来有什么用!”马上以上卿的礼节厚葬其头颅。而巴国在举国悲痛之余,也以上卿的礼节厚葬其无头之遗体于国都。

弓(ㄍㄨㄥ)。(gōng)

【历史来源】

1、出自公孙氏,源自于春秋时期。鲁国有公孙婴齐,曾随鲁国国君成公攻打宋、郑二国,因立有大功,受封世代为鲁国大夫。婴齐字叔弓,其后便以祖字为姓,遂成弓姓。《通州。氏族略》云"弓氏,鲁大夫叔弓之后。"

2、以官职名称为姓。相传黄帝有位儿子叫挥因,他制造弧弓(也就是弓箭),被封于张,因此子孙便分别从姓为弓氏和张氏。后来制造弓弩的官叫弓正。所以后代也有以弓为姓,称弓氏或以弓正为姓。

【郡望】

根据《郡望百家姓》资料上记载:弓氏望出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西历前246年)初置。相当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堂号】

光禄堂:意思指汉朝弓祉,官光禄勋。

【历史人物】

弓翊清

弓翊清,河南郑州人,進士出身,清道光六年四月(1826年)黄历四月莅任眉山知府,道光十二年(1832年)复任眉州知州。据《眉山县志》载:弓翊清慈惠爱民,学术湛深,著有田家诗百首,道尽农民生涯间的疾苦,他四处所留题的文辞,多具卓识。例如弓翊清在“补刻三苏全集跋”中说:  

“道光丙戌夏(1826年),翊清莅任眉州,瞻拜先贤祠宇,取旧刻三苏集而读之,颇病其草略未完,旦有以弥逢其阙(很不认同他的草率不完备而想找机会弥补之)。文忠公集,坊间印本极多,至以明允之《嘉佑集》,次公之《栾城集》,自明兵燹后无再镌者(自明代兵祸之后,没人再镌刻),数年之间搜罗匪易(不容易)。步(直到)辛卯(1831),乃得至泸州牧朱菽原箧(书橱)中,邈宪山河(穿越时空,睽违已久),终获见面,母(毋)亦精英之气,应永其传,于豪梓之邦欤(如此说来,这三苏的心血结晶,就该在其故土重现)!爱,借钞一通,重付剞劂,至检阅习梓之事,则州人士力也(至于重新补刻以及检阅校对这些琐事,则是地方上州郡人士之力了)。道光癸巳年(1833年)三月,中州弓翊清跋。”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