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76):冉宰郦雍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8月17日】

冉(ㄖㄢˇ)。(rǎ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根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等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0子季载,封于冉,春秋时灭于郑,子孙便以国为姓。另外一说则说聃去耳改为冉。

2、根据《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高辛氏(即帝喾)之后有冉姓。

3、根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楚大夫叔山冉之后,以名为姓。

4、根据《汉书.颜师古注》记载,唐时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开州(今重庆开县)土著多此姓,皆冉种(冉,在汉时期西夷所建古国,其后或以冉为姓)。

5、出自于他族。汉时西夷冉族,居住于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族人以族名为姓;今鄂川湘交界地域之土家有此姓。

【郡望】

1、东鲁郡,泛指今山东济南、泰安、衮州等地。

2、武陵郡,汉代置郡,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

3、魏郡,汉代置郡,治所在邺县(故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武安以南,涉县以东,山东冠县以西,河南滑县以北地区。
  
【堂号】

“南面”、“武陵”、“迎圣”等。

【历史人物】

○冉求:(前522―前489年),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冉有青年时期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冉有出力不少。

唐赠徐侯,宋封彭城翁,后封徐公。

冉有多才多艺、性格谦逊、长于治理,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

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

○冉伯牛:周朝冉耕,字伯牛,鲁人,孔门弟子,好学不倦,律己宽人,以德行称,却有奇疾,将死,故鲜少与亲人往来,孔子甚惜之,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后世追封郓公。

宰(ㄗㄞˇ)。(zǎi)

【历史来源】

源自于姬姓。春秋时期,周公孔曾经在周朝任太宰,人称宰孔,于是后世子孙便以宰作为姓。此外,周朝太宰是掌管王家内外事务的官太宰,又称宰父,所以后世子孙大都以祖上的官职作为自己的姓,称宰父氏和宰氏。后来宰父氏也改为宰氏,就形成宰姓的另外一支。
注:宰予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也是孔子的弟子。宰应文,明朝人,大孝子,因父母去世,就将父母形象刻成木人,像对待活人一样尊重他们。

【郡望】

西河郡:战国时魏国初置邑,西汉武帝时设郡,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

【历史人物】

宰予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擅长言辞,能言善辩,被孔子所称许,在言语方面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宰予的口才很好,有时对于不清楚的事也要猜测一番。譬如鲁公问他有关“立社”要用什么木头,他说:“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花样繁多,使人无所适从。”孔子听了这件事,就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必再追究了。”他对于宰予的鲁莽回答,深觉不满。

宰予曾请教老师:“一个有仁德的人,告诉他说,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那么他是不是就会不顾自身安危跟着跳下去救他呢?”孔子说:“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你如果不喜欢仁人、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却不可以用这样的难题陷他于不义;可以用较近情理的方法去请教他,却不可以用毫无道理的方式来为难他。”由此可见他喜欢设想一些情况,具有探究的精神。

最严重的一次辩论,是有关“父母过世,守丧三年”的古礼。宰予认为守丧三年太长了,理由是:“君子三年不去习礼仪、奏音乐,礼会废掉,乐会失传。旧~b吃完了,新谷登场;打火用的燧木换成新的,也都是一年为期。所以守丧一年也就够了。”

孔子反问他:“若是守丧一年之后,你便吃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予说:“安。”

孔子接着说:“你安,你就去做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晓得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以为舒适,所以才不这么做。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做好了。”

宰予离开教室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儿女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宰我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宰予在没有仔细思考或实际经验之前,就说自己守一年丧也心安,根本没有意愿想要了解老师所持的理由。人生许多行为规范不是靠辩论可以决定,而须由生命的的真实处境与内心的真诚感受配合起来一起反省的。如果人人自以为是,社会如何维护共同的秩序与和谐?

另外,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认为“朽木不可雕也”,为此一著名成语的由来。孔子后来意识到对宰予有失公允,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后来当了临淄大夫,又说其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中符二年(1009)追封为“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 (1267年)進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郦(ㄌㄧ?)。(lì)

【历史来源】

1、出自于轩辕氏。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夏朝建立后,夏王禹追封先代遗民,封黄帝后人于郦邑(今河南省内乡东北),建立郦国。郦后来灭国,于是君主族人,便以原国名命姓。

2、郦与丽、骊三字相通,骊山氏之后也有改为郦氏者。

【郡望】

新蔡郡:晋惠帝将汝阴郡分出新蔡郡。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
 
【堂号】

1、广野堂:西汉郦食其,落魄时为里门监,为汉高祖定计下陈留,又下齐70余城,封广野君。

2、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注经堂”、“永思堂”等。

【历史人物】

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人。自小博览奇书并喜好游历,曾跟随做刺史的父亲久居山东。成年后常因职务关系,周游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都细心勘察水道,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等。

水经注

原本《水经》记载的河流仅一百三十七条,而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连细小的支流也不放过,所以《注》里记述的大小河流多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几乎是《水经》的十倍,此外还有五百多处湖泊和沼泽,二百多处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

郦道元详细记下某些河谷的宽度、河床的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等等,如他对黄河的记载:“河水浊,澄清一石水,六斗泥。”以今日科学的测量,黄河水每立方米平均含泥沙量三七.六公斤,和《水经注》的说法很接近。

郦道元以认真的治学态度写《水经注》,他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引书多达437种,辑录汉魏金石碑刻350种左右,再加入丰富的民间歌谣、谚语方言、神话及历史故事等,藉此详述每条水道的源流经历,沿岸的山川景物,地理情况,及建置沿革等,注文达30万字,比原书多二十倍。

严谨求实

郦道元对所得各种资料先進行分析研究,再亲自实地考察,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古书上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贵族智伯曾说:“汾水可以淹没魏氏诸侯的都城安邑,而绛水可以淹没韩氏诸侯的都城平阳。”郦道元对此抱着怀疑的态度,亲自沿着这两条河考察,发现汾水河床高,安邑处在东岸低洼处,可能被汾水淹没;而平阳地势高于绛水河床,绛水绝不可能淹没平阳。他又根据各种记载,在“谷水”的注中更正了《水经》以“涧水”为“渊水”之误。郦道元这种细心求真的态度,足以为现代研究者的楷模。

《水经注》其格局壮阔,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为基础外,还涉及当时许多域外地区,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若干地区,覆盖面积已超越前人甚广。时间上,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约2000多年。

郦道元将丰富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有系统地融入广阔的时空架构中,《水经注》因此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以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明清以后,许多学者对《水经注》進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我国水利方面有不少助益。

文学贡献

除了地理学上的贡献外,《水经注》在文学上的影响也很深远。郦道元以生动活泼之笔,穿插一篇篇精彩的小故事,例如他写丹鱼的传说:
“丹水出产丹鱼,只要在初夏十日的晚上守候,就能看见丹鱼浮出水边,鱼身的红光像火一般往上照。渔夫拿起渔网捕捉丹鱼,再割开它的身体,将鱼血涂在自己的脚上,人便能在水上行走,而且可长久住在深渊中。”
在景物的描写上,《水经注》被誉为“片语只字,妙绝古今。”郦道元清丽隽永的写景文字,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即是受了《水经注》的影响和启示。而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啊!我的快乐多么深刻!正因为我经常阅读《水经注》。)

可见《水经注》融合了科学的理性详实与文学的感性隽永,而郦道元同时被喻为出色的地理学者兼诗文耆宿,称得上是实至名归的。

雍(ㄩㄥ)。(yō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周朝刚建立时,周文王的第13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被封于雍地(今河南省泌阳县一带),于是又封为伯爵,所以人称雍伯,而雍伯是雍国的创始人,所以后人便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

2、出自于S?铡8?荨豆沤裥帐媳缰ぁ芳窃兀?频鄣暮蟠?校?谏獭⒅苤?溆械氖巢捎谟阂卣飧龅胤剑?阋砸孛??眨?虼擞菏系钠鹪纯梢宰匪莞?纭M?寰佑诰┱卓ぃ?裆挛魇∥靼惨远???p>【郡望】

1、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

2、平原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堂号】

雍姓的主要堂号有燕贻堂。

【历史人物】

雍 陶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他是唐代后期的重要诗人,尤以写山水名噪一时,被称为 “山水诗人”。雍陶少年时家境贫困,因蜀中战乱,颠沛流离,羁旅他乡。

他曾考试落第,写有《自述》诗:“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无谋常委命,转觉命堪疑。”叙述了他当时穷困潦倒和悲观失望的心情。他又曾把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给当时的宰相裴度。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登進士第,为当时名辈所推重。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授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他与张籍、王建、贾岛、无可、徐凝、章孝标等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时相唱和赠答。

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据说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回答说: “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很不以为然,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他时相交往的这些人中,有的是当时名士,有的因怀才不遇而后归隐,他们对雍陶有相当影响,虽然雍陶曾出任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和雅州 (今四川省雅安)刺史,但后来雍陶却辞官隐居庐山,养?傲世,与尘世隔绝而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