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09月16日】
张飞精忠大义,妇孺皆知!
三国时代,蜀汉的张飞,是涿郡人(涿郡:约相当于今天的河北涿州市)。他年少时,就同关公一同侍奉先主刘备。关公年纪比张飞稍大一点,张飞就用兄弟礼节礼待他。
有一次,曹操与刘备交战,曹操的军队攻到了荆州,无奈之下,刘备只好逃到江南去,曹操派了精兵,快马加鞭去追。追了一日一夜,眼看在当阳的长阪坡,就要追上了。刘备抛下妻子儿女只身逃走,又叫张飞带领二十骑兵,在后面抵抗追兵。张飞立在长阪桥头,一刀把桥砍断,手执长矛,怒目圆睁,威风凛凛,声如洪钟大喊道:“我就是你们的爷爷张翼德,哪个敢走上来给我送死?”曹兵都吓得面如土色,没有一个敢走上前去。因此刘备得以逃脱。
后来,张飞带兵攻破巴郡,抓住了守将严颜。严颜毫不畏惧,说:“宁可做断头将军,也不会做降将军。”张飞欣赏他的义气,不但放了他,还奉他为上宾。
桓侯张飞,雄壮威猛,为世人所赞。他的精忠大义,妇孺皆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广为人们称颂的大英雄。
精诚团结,共获胜利
晋朝时,温峤和陶侃,都是当朝大臣,有个叫苏峻的人谋反,他们就计划水陆并进,一同起兵去讨伐苏峻。战斗中,温峤军粮短缺,情急之下,只好向陶侃去借,陶侃却不肯给。温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开导他说:“古人说得好,军队之所以能打胜仗,首先就在于和气。我和你承蒙皇上恩典,才会有这样为国效力的机会。若是成功了,那我们君臣共享太平;若大事不成,那我们只有为国捐躯了。现在军情紧急,根本就没有回旋余地,你要是因为自己的小算盘,导致战斗失败,我想我们的军队,会转过来攻打你的。”陶侃听了这番言辞缜密的话后,顿时觉悟,就把米粮分给了温峤的军队。两军都有了饭吃,精诚团结,水陆并进,最后战事顺利告捷,在白石这个地方,把苏峻打败,杀死了。
温峤远见卓识,学问渊博,顾大局,识大体,陶侃虽和他是盟军,但一时间狭隘偏见,只见眼前利益,不知顾全大局,他最后能欣然答应借粮,实在是受温峤的忠义之气的感染所致。陶侃能做到精诚团结,顾全大局,救了友军,共获胜利。陶侃的仗义精神和功劳,也是很大的。
轻命重义,以义为之!
宋朝时,张文之在濠州做通判(通判:州府中共同处理政务的官员,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后来金兵入侵,濠州太守孔福,连夜仓皇逃跑了。张文之非常气愤,说:“倘若都像他这样贪生怕死,还不如直接把城池放弃算了!”
张文之带领士兵,跟敌人苦战了十多天,经历二十多次浴血奋战,终因势单力薄而战败。金兵把张文之抓去,把他带到燕山,答应只要他肯投降,就给他高官做。
张文之不肯屈服,金兵就把他关在地穴里。地穴阴暗潮湿,还不时会跑出毒蛇和老鼠来。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张文之仍不屈服,他愤慨地说:“我家世世代代,都蒙受宋朝皇帝的恩典,怎么能背弃国家呢?”金人听了,敬重他的义气,对他的态度好了很多。
后来宋朝皇帝派王忭,到金国议和,王忭听说了张文之的事,回朝后就一一禀告给皇上,皇上听了也非常感动,厚待他的家人,并让他的儿子做了官。
享受国家俸禄,奉命守护边疆,这是职责,但不战而退,临战溃逃,实在是不忠不义,让人痛恨。张文之虽知势单力薄,仍奋起抗争,虽被敌抓捕,但不受利诱,视死如归,就连敌方官兵,都佩服他的忠义气节。
那些背信弃义之徒,听了这则故事,应该无地自容吧?
老师遇难,弟子应挺身而出!
宋朝时,有个叫喻南疆的人,从小就很有气节,曾跟随著名学者陈亮游学。
当朝的皇帝听信谗言,昏庸无能,满廷都是奸邪小人得势,排斥贤良,暗无天日。陈亮德才兼备,是个贤人,因此他们对他很是嫉恨,寻了个理由,诬陷陈亮谋逆造反,就把他关押到了大牢里。
陈亮的许多门人(即弟子)都明白这是一件什么事,惧怕异常,虽知老师被冤,但谁也不敢出来说一句公道话。
这时,只有喻南疆义愤填膺地站出来说:“我们的老师,无故被人判了罪,我们这些做学生的,难道就这样袖手旁观,悄无声息?我们应当站出来,怒气冲天,大义凛然,去为正义挺身而出才对!现在大家是糊涂了吗?一声不响,息事宁人,这样的窝囊行径,也配做人吗?”那些同门的弟子听了,一个个都非常羞愧。
喻南疆又立刻去找另一贤人叶适,向他请教营救老师的办法。叶适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赞叹他说:“你真是个讲义气的人啊!”当即给他写了一个营救策略,喻南疆拿去,在同门弟子的陪同下,……依计到朝廷为老师辩白。于是,陈亮的冤情,这才得以昭雪。
汉代历史上,尊师重义的人,也有很多。不过他们都是在老师死后,冒着危险,去安葬遗骸。是处理老师死后的事情。而喻南疆是在老师遇难时,挺身而出,为之赴汤蹈火,直至把老师从虎口中救出——救师于生前,这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
(均据清代蔡振绅《八德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