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10月14日】
一、薛包分家产,让优取劣
汉朝有个人,名叫薛包,生性十分孝顺。他父亲娶了个后妻,对薛包十分暴烈,时常将他赶出家门。薛包也无怨恨,便在附近找了个地方住下来,但一早一晚,仍旧像以前一样,去给父母问候请安,十分恭谨有礼。
等到父母亲都去世了,薛包的那些弟弟们(后母所生),便提出要分家产,薛包屡劝不止,只好分了家。他主动提出:自己只要家里的老奴仆,说:“老人与我相处久了,恐怕你们都用不习惯。”又主动要了荒田薄地,说:“这是我从年少时,就打理耕作的田地,对它们有感情了。”衣物用具,他也只要又破又旧的,说:“我一直以来都用着它们,用得很顺手顺心了。”
于是,他的弟弟们,便都分得了好的、新的东西,钱财也比薛包多得了许多。但很快地,这几个浪荡子,花光了积蓄,毁坏了物品,变得十分贫穷了。这时,勤俭致富的薛包,反而又回过头来,救济他们。
李文耕评论说:薛包对待财产,让优取劣,比起世上重财产而轻骨肉感情的人,真是有天壤之别呀。
二、颜含服侍兄嫂,后得神助与福报
晋朝有个人,名叫颜含,他的哥哥叫颜畿(读机),颜畿生了病,已经死了,但没曾想又开棺复活,气息甚微,但好几个月,都不能说话。颜含便屏绝了一切人事应酬,亲自侍养哥哥颜畿,几乎做到了足不出户,这样一侍养,就是十三年。
颜含的嫂嫂樊氏,得了眼疾,双目失明,医生开方子说:必须要有一味蚺蛇胆,入药才见效。颜含便又四处寻找蚺蛇胆,可到处寻求问询,都找不到。为此,颜含十分伤悲,经常叹息,忧心忡忡,独坐昼夜。
有一天夜里,他又在叹息,忽然看见一个穿青衣的童子,拿着一只青色的袋子,走了進来,那童子将袋子交给颜含,示意他打开来看。颜含开袋一看,正是蚺蛇胆呀!他刚要谢童子,只见那童子已出门,变成一只青鸟,飞上天去了。
嫂嫂樊氏,吃了有蚺蛇胆的药方后,眼病果然好了,双目重见光明。
后来,颜含当了侍中(侍中:随侍皇帝左右,侍应杂事的官)福瑞长寿。
三、彦霄善待兄嫂,至诚至敬
晋朝有两兄弟,名叫彦霄、彦云,父母死后,兄弟俩在同一个锅里吃饭,有十二年,手足情深。但后来,哥哥彦云学坏了,喜欢到处游荡,不务正业,正当的职业也荒废了。弟弟彦霄,苦口婆心,屡屡规劝哥哥要改邪归正,但哥哥都不听。于是彦霄便提出分家。
两兄弟分了家以后,又过了五年,哥哥彦云的所有家产,都花光了,还欠下了许多债。那些来讨债的人,差不多把他的门槛都踏坏了。而彦云深知自己断断无法还清债务时,便打算想悄悄逃跑。
这时,彦霄便置办了酒席,把哥哥和嫂嫂,接到家中来。酒席间,彦霄说:“我起初并没有要和哥哥分家的意思,只因哥哥太不知道节俭,挥霍太甚,所以提出分家,那实际上是我想保留住先人遗留下的一半产业呀!现在,我想把我保留的一份归还了,因此请哥哥嫂嫂,仍然主持家中的一切,仍然当这个家。”说完,他便拿出当初的分家的明细账目,放到火炉里烧掉了。又拿出了自己的积蓄,给哥哥偿还了债务。这一切,彦云都深受教育,心中惭愧万分,从此,这个浪荡子,终于改过自新,重新好好地做人了。
彦霄做到这个份上,心里全是出于一片恻怛,至诚至敬,浑然无迹。丝毫没有私心和虚伪的做作,所以能使兄嫂心安。
四、杨津太守敬兄如父
北魏时代的杨津,年过六十,和他的哥哥杨椿,一同做了三公的大官。
杨津每天早晚,都会到哥哥那儿去问安,带着子侄,恭敬地罗立于阶前。平常,哥哥要不叫杨津落坐,杨津是不敢坐的。杨椿要是到外边去了,还没回家,杨津也不敢先吃饭。吃饭的时候,杨津会亲自拿了调匙、筷子,奉给哥哥,杨椿叫他吃,他才敢吃。
杨椿在外边喝醉了酒,回家来,杨津会赶紧扶着哥哥,到卧室休息,自己则在外间的厅堂前,坐着打盹,只怕哥哥醉中是否安适,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
以前,杨津在外边做太守,而杨椿在京城里做官,每逢得到四时(即四季)的佳味,杨津是一定差人送回一些给哥哥的,没有送到哥哥手里之前,他必定不肯先吃。而杨椿每次收到弟弟寄送来的佳味,也是泪流感动。
看杨津的敬兄,真是敬爱恭谨到了极点。这真是一对世上少见的好兄弟呀!
五、王元规正确对待婚姻和儿子
南北朝时代的陈朝,有个十二岁的孩子,名叫王元规。那个地方有个土豪,家里很有钱,看出王元规必定是个大有作为的人,就想让自己的女儿,和王元规定个娃娃亲。
元规的母亲,觉得自己家势单力薄,心想:能结这一门强势的亲家,岂不正好?便欢喜地应承了下来。没曾想,小小的王元规,却对母亲说:“从前圣人说过,可以亲近的人,才可以去依靠他;这是古人非常重视的原则。我们又怎么可以和格格不入的土豪巨霸们联姻呢?”母亲觉得儿子的话,说得有理,就把那个土豪家的亲事,回绝了。
后来,王元规果然找了个相匹配的和善敦睦人家的女儿结了婚,生下了三个孩子。
有一回,那个地方发大水,把房屋都冲垮了,死的人不计其数。王元规只有一只小船,他便匆匆忙忙,领了母亲和妹妹及另一个没了父亲的侄儿,上了船,赶紧划到安全的地方。而他的三个孩子,则放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面。等到水退后,王元规才能驾着小船回来,只见那树杈上的三个孩子,竟然毫发无损,安然无恙地在那里呢!
人家都说:那是因为王元规有好品德,所以他和他的家人,都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许止净评论说:婚姻要择贤尚德,但世人往往只向往金钱财物,从不在意骄奢横蛮家庭出来的女子,多有娇骄放纵,甚至打骂丈夫公婆,等到娶回家来,才后悔莫及。王元规小小年纪,就能明白这一点,真是明心见性,卓尔不群呀!
六、“只因花底莺声巧,致使天边雁影分”
隋朝时,刘君良家里四代同住,人人和睦相处,就是一斗米、一尺布都归公,没有一个人,会在私下里藏一点点的。
大业末年的时候,年成饥荒,民不聊生,刘君良的妻子,便劝丈夫干脆把家产分了,分开了家,他们的日子,会好过一些。但刘君良没听自己老婆的话。
这个妇人,屡屡劝丈夫,丈夫都没听,便心生一计:她偷偷地把门前两棵树上鸟巢里的小鸟,互相调换了,等母鸟回到巢里,发现不是自己的孩子,两边的鸟儿,便都鸣叫起来,互相斗着,叫着,乱作一团。
家里的人见到鸟又斗又叫,都很奇怪,还有些惊慌。这时,这个妇人就放出话来,说:“天下要乱了,连禽鸟都不相容,何况是人呢,这表示我们得分开家过,才可躲过荒年呀!”
这种景象,确实令人纳闷、惊慌,刘君良和他的弟兄们,听了这种谣言,想想也对,便真的分了家。
一个多月后,刘君良无意中知晓了原来这一切,都是妻子导致的,是妻子的阴谋。就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就把妻子赶出了家门,说:“你破坏了我的家。”一面又赶紧找到兄弟们,哭着说明了事情真相,兄弟们又和好如初,并亲密无间地又同住到一起。
其他族人知道这事以后,便纷纷在他们家边上,建了房屋居住,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很牢固、很团结的家族小部落,起了个名叫“义成堡”。
曾经,何椒邱做太守的时候,有对兄弟,也是因分家而争上公堂,何太守调查后,知道是各自的妻子起了谗言,而破坏了他们兄弟间的感情,便判诗说:“只因花底莺声巧,致使天边雁影分。”借以讥讽世人:所有不和,皆由内出,那对兄弟,见诗幡然醒悟。没曾想,刘君良妻竟以令鸟斗,来离间一家和气,真是费尽心机呀!难怪刘君良要逐妻出门了。
七、韦嗣立替兄受打,武则天后很信任他
唐朝的韦嗣立,和他的哥哥韦承庆,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韦嗣立生性友善,每当母亲打韦承庆的时候,韦嗣立便解了衣裳,让母亲来打他,说他愿代哥哥受打。母亲没理他,他就叫奴婢们来打自己,母亲见儿子年纪虽小,竟有这样的心地,常常也会受到一丝感悟。
等到长大后,韦嗣立在莱芜地方做县官,武则天后把他叫到朝廷里,说:“你父亲常常说,他有两个儿子,可以为皇上出力效劳,现在你们兄弟都做了官,品行很不错,你父亲果然没有食言呀!你哥哥上调官职去了,现在我叫你代了你哥哥的官职吧,我看也不用别人了。”于是,武则天后,根本不用再考察他,便让他直接接任哥哥的职位,做了凤阁舍人(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唐、宋时期,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掌撰拟诏旨。武则天时,改中书省为凤阁)
八、崔沔事亲至孝,事国至忠
唐朝的崔沔(读勉)是个生性友孝的人。母亲双目失明,他便不脱衣服地侍奉了三十年。每逢天气好,或者有好风景可以欣赏的时候,他都会扶着母亲出来,摆些小酒菜,邀约亲朋,大家言笑宴宴,共享良辰美景,而做这一切,不过都是想让母亲感受喜悦快乐,好让她忘了自己的愁苦罢了。
母亲死后,崔沔对待兄弟姐妹,几乎就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侄甥后辈,也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每逢得到俸禄,他一定将钱物全部分给大家,说:“我父母已经仙去,没有地方来尽我的孝思心意,想来父母在世间所记挂的人,不过眼前这四、五个人,我又哪能不好好对待呢?我待他们好,就是慰劳了父母九泉之下的心呀,也就是对父母好了。”
后来,崔沔做了宰相,对国家和百姓非常忠诚。颇有政声!
李文耕评论说:事亲之道,不在于嘴上说得有多体贴,而是要落实到一点一滴毫发、皮肤之上。老年人常有多少说不出的苦恼,有多少说不尽的心事。为子女者,能不好好体会并努力解脱他们的苦处吗?又,古人讲:朝廷选人才,往往求忠臣于孝子之家,这是明智之举。崔沔在家是孝子,在朝为忠臣,因为治家与治国,同出一理。关键均在一心之诚耳!
(均据清代蔡振绅《八德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