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11月28日】
一、清除掉心上的尘土
在西藏有这么一件事:有一位法师,得知:将有一位大功德施主,要来佛堂参拜。这位法师,比平时更卖力气地打扫佛堂。他心里想:如果我把佛堂打扫得更干净,这位施主一定会捐更多的金钱,给我们的寺庙。他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打扫佛堂,很快便把佛堂打扫得焕然一新。
可是,就在他快要打扫完毕的时候,他突然觉悟到:这是贪婪自私的想法,不应该为了想得到别人更多的布施,去打扫佛堂。这种想法和做法,反而使自己的心灵,蒙上了尘土!他于是抓起地上的尘土,又往佛堂洒去,这一下,佛堂又恢复了旧观。法师则拍拍手离开,他回到禅房,静心地念了一会儿经,摒除掉一切私念,再重返佛堂,从头开始,打扫卫生。然后,坦荡愉炔地离去。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怀抱着纯正无私的思想,去把事情做好。时时处处,都要注意修心性。那位法师从地上抓起一把尘土,洒向佛堂,其实是清除了自己心上的尘土。他重新打扫佛堂的行为,是归正自我的修为!
(《佛家故事》)
二、郑玄投名师
大约在三十岁的时候,郑玄终于进了洛阳太学(太学是当时国家在京城设立的官学,是最高学府)。他学习了儒家的经典,最后又拜当时最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马融为师。
马融的学识十分渊博,可又非常严格。他收了四百多名学生,只有五十多人能进入正堂,直接听他讲学。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三年,还没有进入正堂的资格。郑玄一点也不灰心,还是夜以继日地苦读。又过了三年,他的知识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学生。
这一天,马融和十几个大弟子一起,讨论浑天仪,遇到一个很复杂的数学题。那十几个大弟子,每人演算了一遍,都没有算对。马融又亲自演算,也同样没有成功。
这时,有个弟子向马融推荐郑玄。马融便叫郑玄来试试。郑玄接过题目,跪在书案旁,一会儿功夫,就准确无误地算了出来。马融看了,惊异得睁大了眼睛。他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发现这个弟子,挺抱歉地对郑玄说:“真想不到你这么有本事。从今天起,你可以进入正堂听我讲学了。你以后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来问我。”
郑玄高兴极了。他把三年来积累下来的疑难问题,都提出来,一一向马融请教。马融一面详细解答,一面暗暗佩服郑玄:他提的问题,自己都没怎么想过!这说明郑玄的学问已经后来居上,超过了自己。
(《通鉴纪事本末》)
三、朱买臣微服上任
班固在《汉书•朱买臣传》中写道:“朱买臣被免去官职以后,生活十分贫困,常在会稽太守府里的一个下人的房间里,借宿吃饭。
后来,朱买臣升了官,被任命为太守,就故意穿着以前的破旧衣服,怀里藏着太守的大印和绶带(一种表示官吏级别的丝带),步行回到会稽郡衙门,正好赶上各县的官员,都来郡里汇报工作。衙门里一片忙碌景象。官员们虽然认识朱买臣,可都忙着喝酒作乐,谁也不看他一眼。
朱买臣慢慢走到屋里,和下人一起吃饭,快吃饱的时候,他把绶带稍稍微露了一点儿,守邸(看守官府的下级吏员)看了,惊讶得睁大了眼睛,上前扯出绶带。朱买臣拿出了大印。守邸一看,这不是会稽太守的官印是什么?守邸赶快跑了出去,报告正在大厅里喝酒的人。这些人正喝到得意的时候,听说朱买臣当上了会稽太守,谁也不相信。
有人还大声说:“他能做太守?简直是胡说八道!”守邸固执地说:“不信,你们去看看嘛!”有个历来瞧不起朱买臣并数次鄙斥朱买臣的人,到房里一看,脸色立刻变了,回头边跑边喊:“真是太守呀!”在座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有人报告了会稽郡的郡丞,他急忙招呼大家在衙门中间的大院里,按官阶高低,整齐整齐的排好队,等候拜见朱买臣。
这个时候,朱买臣才穿上华丽的官服,身佩印绶,从屋里慢慢地走出来,同众人相见。一会儿,朝廷管理车马的人员,乘着四匹高头大马拉的车子,来迎接他到朝廷议事。朱买臣在众人惊异和崇敬的目光注视下,昂然上车,奔驰而去了。”
不要看不起风雨故人!
更不可鄙斥苦读的寒士!
(《通鉴纪事本末》)
四、请直臣带病,卧治淮阳
西汉时的汲黯,因为直言切谏,辞官隐居数年。这时正逢改用五铢钱,民间偷偷铸钱的很多,楚地尤其厉害。汉武帝认为淮阳地处楚地之郊,便召拜汲黯(汲黯是以直言切谏冲犯过汉武帝的忠臣)为淮阳太守,汲黯跪谢不受印。武帝几次下令硬要他出任,汲黯才受了任命。武帝又下令召见汲黯。
汲黯在武帝面前哭着说:“我原以为在家终寿天年,不能再见到陛下,没想到陛下又要用我。我能够胜任的只是为主上尽犬马之劳,实在难以独立担任郡事。我愿做个中郎,出入皇宫,为陛下补过拾遗。这是我的心里话。”
汉武帝说:“你嫌淮阳太守地位低吗?我现在请你来,是看到淮阳官吏与民众的关系紧张!我只是要借重你的威望,只需你躺在床上,去治理淮阳。”
汉武帝在危难之际,终于又起用直臣。汲黯在淮阳处理政事,清廉正义,一如既往。淮阳大治。七年后,病重去世。
(《汉书》)
五、墨子重视宣传节俭
墨子的一个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来见老师。墨子问他:“你在齐国看到了什么?”
弟子长叹一声,说:“齐国的百姓很苦,他们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到处是饿死的人。惨极了!”
墨子难过地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说:“这都是因为做国君的不爱护百姓,不知道勤俭节约,造成的呀!”
“现在各国的国君都是这样,哪有一个提倡节约的呢?”弟子说。
墨子说:“可是古代的圣贤就不这样!尧做国王的时候,北到幽都,南到交趾,东到日出的地方,西到日落的地方,没有人不服从他;可是他特别注意节俭。凡是要使用民力的时候,只要这件事不会给百姓带来好处,他就不做。他吃饭的用具是简单的陶器,一顿饭不同时吃两种食品,不喝两种带肉的汤。他穿的衣服,只要冬天能保暖,夏天能遮体就行了。他住的宫室,只要能遮挡风雨霜雪就行了,决不把它盖的十分豪华。就是死后的丧葬,也只穿三套衣服,决不用珠宝器做陪葬品。正因为尧这样节俭,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才过得好。他也才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呀!”
弟子听了,也说:“要是现在的国君都像尧就好了。可是没有一个像的。他们厨房里的肉臭了,也不肯分一点给百姓。他们的马都肥得走不动了,可百姓连马料也吃不上啊!”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更应该宣传节俭的道理啊!”墨子坚定地说。
(《通鉴纪事本末》)
六、老百姓的父母官
辽道宗咸雍年间(1055-1100年),马人望进士及第,被任命为松山县令。
有一年,为泽州运送官炭,朝廷只役使松山县的民力,这便使松山县的百姓,苦不堪言!马人望县令,即向中京留守的官员萧吐浑,请求本县与其他县,平均负担劳役。
萧吐浑听了很生气,命令差役:把马人望县令关了起来。关了将近一百天,再把马人望带来质问,马人望还是坚持原来的意见。萧吐浑高兴地说:“你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能够这样坚贞不屈,的确是个称职的父母官,以后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萧吐浑,完全同意了马人望原来的请求,并将马人望向朝廷做了推荐。
(《辽史》)
七、蜀商三人卖药
三个四川商人,都在集市上卖药。其中一个人,专门卖好药,按药的质量定价,不多要钱,也不少要钱。货真价实,老少不欺。
另一个人,不论好药、坏药都卖,至于价格高低,只是迎合顾客的想法,顾客说好,他也说好;顾客说不好,他也说不好。
还有一个人不卖好药,只卖坏药。谁想来多买,他就降低价格,顾客请求多加一点,他就多加一点,从不计较。于是人们都争着来买他的药,他的家门槛一日一换。两年就发了大财。
那个好、坏药都卖的药铺,去的人稍微少些,第三年也发了财。
而那个专卖好药的药铺,就是在中午也象黑夜一样,静悄悄的。家里吃完早饭,就愁晚饭。
但是,到了第四年,那个专卖好药,货真价实、老少不欺的药铺,时来运转,生意盎然。受到人们的称赞。
而另外那两个药铺的店主人,均遭病患,生意萧索。
(《通鉴纪事本末》)
八、孟子引喻说魏王
有一次,孟子到了魏国,魏王隆重地接待孟子。两个人谈起如何富国强兵的办法,魏王说:“这些年,我一心想让魏国强盛起来,经常救济百姓。我希望邻国的百姓,都到我这里来。可是,我的百姓,并不见多;邻国的人,也不见少。真让我不明白了。”
孟子说:“大王喜欢谈打仗,就让我举一个打仗的例子来说吧:有一队士兵,在前线摆好阵势,准备进攻。可是,战鼓刚刚敲响,和敌人刚一交锋,他们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下。可是,那些跑了五十步的人,就耻笑那些跑一百步的人,是胆小鬼,说他们逃跑的那么远,那么峡!对这样的事,您怎么看呢?”
魏王说:“这当然不像话。笑话别人的那个人,虽然没跑一百步,可他也是在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再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又说:“大王虽然也救济灾民,但是和那些一点救灾都不干的国君相比,不过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您看,在魏国,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您不制止。道路上随处可以看到饿死的人,您不打开仓库放粮。老百姓死了,您竟然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反而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魏王说:“先生,您认为应该怎么做,才可以使天下归服,老百姓都来投奔我呢?”
孟子说:“打个比方吧:如果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捕鱼,那鱼也会吃不完了。如果不随时随地砍伐树木,木材也就用不尽了。对百姓也是这样,您不要从他们身上夺取什么,而是让大家都能吃饱穿暖,教他们尊前辈,孝敬父母。那么,百姓就拥护您。别国的百姓也就会像潮水一样投奔您来了。”
魏王听完,连声说:“对,对。我一定照您说的办。”
(《通鉴纪事本末》)
九、被抢到秦国的人才
纪元前246年,赢政做了秦国的国君,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继承商鞅制定的政策,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连续用兵,取得了一连串胜利。这个时候,秦王一方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充满信心;一方面又在苦苦思考将来的建国方略。
有一天,一个臣子,拿来一册竹简(相当于现代的书刊),送给秦王阅读。秦王读着,立刻被那精彩的论述,严密的逻辑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吸引住了。他忘记了睡觉和吃饭,忘记了时间的早晚,硬是一口气读完了这几篇文章。然后他对大臣李斯和姚贾等人说:“这些文章不知是谁写的?我还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文章!唉,我要是能够见到这个人,和他交个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大王,这是韩非写的,他是我的同学,我们都是苟况的学生。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还活着。大王想见见他,这还不容易!派使者到韩国,把他召来不就行了?”
秦王同意了李斯的建议。秦国使者来到韩国的都城,向韩王呈上秦王签发的国书,要求把韩非送到秦国。但是,韩王婉言谢绝了秦国的要求。
秦国的使者回到咸阳,向秦王报告了韩国的态度。秦王气得七窍生烟。他马上命令王翦,统帅十万大军,杀奔韩国,包围了韩国的都城宜阳。秦军派出使者告诉韩国君臣:“如果不立即交出韩非,秦军就血洗宜阳。”在秦军的威胁下,韩国只得乖乖地交出了韩非。
韩非被送到秦军,士兵高呼万岁。王翦命令驿站车马,昼夜奔驰,不到三天,就把韩非送到了咸阳。
秦王见到韩非,高兴地迎上前去。一连几天,他都避开其他大臣,只同韩非单独交谈。韩非把他的一套法制主张,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向秦王作了极其详细的阐述。秦王越听越高兴,情不自禁地说:“先生的学问真让我佩服!我想了好久都没想明白的问题,先生几句话就给我解决了。我真不知该怎样感谢先生!”
莫怕别人不尊重自己,就怕自己不成材!
(《通鉴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