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8年11月15日】
在日本,企业管理学或者说经营学,会提到目的与目标的概念,目的跟有德的价值观相连,而目标他们认为只是为实现目的的一个个阶段要达成的通过点。目标是手段,不是最后的目的。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跟我们一般人有何关系,跟《贞观政要》的宗旨又有何关系呢?
从孩子的进学目标与目的谈起
我们以孩子教育为比方,比如孩子上学了,很幸运,他在中学时,因为从小就看到自己父亲是个大夫,做的是治病救人的工作,于是渐渐意识到,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能救助很多的人,也就在中学定下了自己将来的志向,要成为一名大夫,目的是通过大夫的工作,达成自己今生的价值,就古代儒生的说法,就是通过大夫的职业这条路,成就自己救助百姓的志向,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此为目的。那么这个孩子有了目的,就要开始计划出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目标,最大的目标当然是成为大夫,否则,没有资格行医救人。那么取得资格就要考医科大学,或者有医学部的大学,于是考上医科大学成了高中学习的目标,因此中学初中的第一步就是先考上有利于上医科大学的高中。
于是高中,医科大学,大夫,就成为了为达到治病救人目的的一个个通过点。如果连治病救人都是目标,那么最后的目的,就是通过治病救人实现今生的人生价值。成为今生活着的意义。所有的高中,大学,甚至大夫的工作,一路走来,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而展开的,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手段和方式。离开了这个目的,来谈目标和手段,就会十分混乱,人生必然没有方向和依托,学习也就没有热情,这也就是很多人一旦考上大学,或者有了工作,甚至小有成就,事业有成后,转而沉迷金钱享乐,心灵依旧感到空虚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为何从小要确立以德为本的人生价值观的原因。
这就跟文章一样,没有确立要表达的主旨,就开始写,要不变成流水帐,要不就多个论点并列,十分混乱。而确立了主旨,然后找素材,定写法,甚至考虑针对的人群对象的接受能力和需要,再来组织文章,就会很有章程。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也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如果对人类没有丝毫意义,如果不能通过考大学,写文章这些手段来解决一定的人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这应该是考大学或者说动笔之前就想好的。
企业赚钱,并非目的
同理,企业经营和管理也是达成企业目的的手段。很多人进入公司,一开始只是为了生存,这也无可厚非,养家糊口,也是要首先做到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仅仅以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也行,这都是人各有志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然而现实中,估计大多数的人,不会停留在这里。多多少少,都会隐隐约约考虑过自己一生活着的目的。
不少人小有成就,或者成为高级主管后,也就是说,凭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完成了一个个公司定下的目标后,比如扭亏为盈,几年后盈利多少多少,确立了领导的地位后,很多人突然从危机感中放松后,一下子失去了目标,感觉十分空虚,失去动力,这就是说,不知道自己为何在进行经营管理了。
日本学术界在研究这个课题时,讲到了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注意到,有企业理念的,懂得以企业的形式来完成自己人生价值,贡献社会的,就会关注人的问题和需要,视野开阔,集思广益,首先考虑的,是他人,而非自己。这样的企业,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因此一个企业最后要考虑的,不是要赚多少,而是为何要赚钱,赚了钱,如何回馈社会和贡献社会。这不是一个漂亮的口号,而是长期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也是一个经营者,不会失去目标和动力的根本保障。这是日本长期以来很多实业家和经营者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只为个人享乐或者功名,一旦小有成就,就会失去目标,开始骄奢淫欲,公司绝不会长久。
唐太宗首重为君之道
那么,讲到现实中的问题,我们回过头来看《贞观政要》,就会明白它的第一篇,就讲为君之道的原因。而且为君之道这四个字,如同《论语》笔法讲“为政以德”,开笔就来,是唐太宗自己的话。我们一起来看首篇《论君道》的第一段: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这段话非常通俗,大意是说: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近臣说:“做君王的要道,就是要先考虑百姓,以百姓生计为先,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自身正而影弯,上头正而下边歪的事情。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非身外之物,都是由于沉迷的欲望太多而酿成的灾祸。如果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道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修正入手,故能进一步远而推及体悟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国的要领,詹何却以修好自身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的具体办法,詹何说:‘没有听说过自身端正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是唐太宗与魏征的对答,太宗的话,以为君之道开始,可见他首先考虑的是做君王的宗旨,那就是先存百姓,后考虑自己。这是德政的具体领悟。否则,就会伤人伤己,走向灭亡。所以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要道,就是先修正自己,警惕享乐与安逸带来的危害。自己修好了,懂得仁爱关照百姓了,选贤任能和具体的国家政策以及目标,都会围绕百姓的生计用心展开,自然国治民安,天下太平。太宗为政的宗旨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也很端正,因而一路通达,获得千古未有的盛世。
这里体现的思想,不管是太宗还是魏征,都是曾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而这个思想,源自孔子对曾子从孝道讲到治国的亲传。以仁德为核心。(大家可以参照孔子那部《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儒学的根本宗旨,就在头几段。)
所以企业经营管理,终极核心就是德,最初与最后考虑的就是企业对社会的意义,而不是个人的私利。为这个目的而运营,才能得人心,才会长久,才不会迷失方向,急功近利。个人人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