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幼学琼林》:文臣(一)

紫穹


【正见网2022年05月29日】

【原文】

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 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 宰相位居台铉,吏部职掌铨衡。

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注释】

出震向离:震、离,为两个卦象名,震代表春天和东方清晨的天象——春天阳气升出地面,或太阳从东方升起;离代表阳气极盛的夏天或太阳升起的最高位置。帝王如同生命的动力,如同太阳,从东方升起,普照大地,给天下带来光明、生机、希望,并引领天下臣民走向繁荣昌盛的最高的位置。所以帝王治理国家被喻为出震向离之象。

三台:三台星。古星宿名,有六颗,两两排列,分上中下三层,如台阶,所以叫三台,与三公对应。

三公:古代朝廷地位最高的官衔。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

郎官:尊称郎君,简称为郎。帝王的侍从官。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名称。无固定员数,依诏命行事。汉代为了嘉奖大臣,郎官往往是两千石官员之子,后人遂将世家门阀子弟称作郎君。

台铉(xuàn):台,指三台星;铉,指鼎耳,以代鼎。因鼎三足,有三公之象,故以喻宰辅重臣。

铨衡(quán héng):衡量轻重的器具。后作权衡,有品鉴衡量、考核、选拔(人才)之义,《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周礼》订立,为后世六部官制之始。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就是这六部机构的最高长官。隋唐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来分当天、地、四时官,称六卿。

大冢宰:古官名。最高宰相,相当于吏部尚书。西周置,即太宰。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尚书》称:“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大司徒: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长官,与户部尚书相当。

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

大司马:相当于兵部尚书。

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掌水利、营建等工程之事。同工部尚书。

【译文】

圣明天子有出震向离的形象,喻治理天下如天上的太阳,普照大地,天下日渐兴旺繁荣,大臣辅佐帝王,补益规过,有扶天捧日的功勋。三公对应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相当于天上的众星宿。 宰相统领百官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地位如国之重器,喻为鼎铉。吏部掌管天下官吏的事宜,负责为国家选拔、衡量德才优良的人材。

吏部古名天官,长官称大冢宰;户部古名地官,长官称大司徒;礼部古名春官,长官称大宗伯;兵部古名夏官,长官称大司马;刑部古名秋官,长官称大司寇;工部古名冬官,长官称大司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是六部的总称;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是六部尚书的古称。

【点评】

三公,后世皆以西周确立的太师、太傅、太保作为代表。认为是古代官职的最高称谓,地位极为尊崇。他们是帝王之师,西周帝王年幼或暂缺帝王时,可代理帝王摄政。尽管三公在历代名称各异,权力或虚或实,但地位的尊崇从未改变。一直沿袭至明清。

清朝时期,太师、太傅、太保多为皇帝为去世的大臣追加荣誉官职所用。比如1852年,咸丰皇帝得知恩师杜受田病逝,加封杜受田为太师大学士。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去世后,都被追封为太傅。家族子孙因此会在社会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那是相当自豪的。

那么,到底三公是怎样的官职呢?为何后世渐渐演变为荣誉称号。

三公里,太师地位最高,太傅次之,太保最低。(都有帝师和辅佐之责的基本内涵,因此,后世作为培养或监护太子的师父,演变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的官衔,重在传授文武和监护。)。但今天的一般百姓,听闻太师一词,恐怕是来自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里描述的纣王重臣闻太师。闻太师法力无边,连暴虐的纣王都对他十分敬畏,如相父一般倚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太师在商朝就有,掌握着军事律法等一切国事,地位极高,权力极大。

而在历史记载中,周文王渭水寻得姜子牙,即姜太公。他成为后来带领周武王灭商纣建周朝的太师,不管是小说还是历史,都表明,这些被封为太师的,既担宰相之职,又统领军队,商朝已经存在,那时的太师就相当于三公。权力不仅大的不可思议,集合帝王之师、宰相和军事最高长官于一体。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修道人,用神通打仗,懂阴阳调和之理,通天道,明天象吉凶。

姜子牙为助周灭纣,奉师命下山而来,所以,三公绝非一般人可以担当的。也绝非普通意义的官职。奉天命助帝王推动朝代更替,或奠定朝代根基和文化,毫无私利的修道人方能配此高位,拥有这等巨大的权力。

因此在《尚书·周官》有这样的记载:“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如何理解呢?

《唐六典》有这样的解释:“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说的很明了,三公要以道正天下,若无高德,为修道知道者,德不配位,就无法高居此位,就无法掌握阴阳变化之理,无法用宇宙道法来教化帝王,统领百官和军队,平定邦国。凡国家大事,统统在三公的统领之下。而不被具体官职束缚。

因此,三公不一定就局限为太师太傅太保这三者的具体名字,也不一定非要三者同时存在。不同朝代,因局势和道德水平的不同,名称、权力和人数就会发生变化,越往后,随着道德的下滑权力越受限制,在明仁宗之后,三公渐渐变成有名无权的虚衔,成为给立下大功的文武大臣加官、赠官所用,留下的只是三公受人敬仰的荣誉而已。

尽管如此,不变的三公尊荣,始终会把远古的道德文化内涵和修炼的神秘色彩代代传承,保留住这份神传的记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