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2年10月05日】
【原文】
民爱邓侯之政,挽之不留;人言谢令之贪,推之不去。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袴;张堪守渔阳,麦穗两歧。
【注释】
邓侯、谢令:邓侯指的是晋代人邓攸,曾任吴郡太守,为政清明,深得民心,史称“中兴良守”。他离职时,郡人馈赠数百万送迎钱,他分文不受。见其坐船离去,数千百姓拉住他苦苦挽留,以致船只无法行驶。夜间方得悄悄离去。而其前任谢太守,非常贪财。吴人为此作歌道:“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见《晋书.邓攸传》。
廉范:战国名将廉颇的后人,汉朝人,任蜀郡太守时,鼓励百姓开垦农田,百姓和乐富足,感念其恩,编曲唱道:“平生无襦今五绔(大意:过去没有衣服穿,如今有了五条裤子)。”
张堪:汉朝人,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祖父。因品行卓著,十六岁时已被赞为“圣童”。他是个文武全才,曾任渔阳太守八年,不仅把匈奴打得不敢侵犯边境,还开辟稻田八千多顷,鼓励耕作,百姓生活变得十分殷实,于是做歌曰:“桑树茂盛无旁枝,麦结双穗丰收时。张君治理郡中事,其乐融融不可支。” 史称“渔阳惠政”。
【译文】
百姓爱戴郑侯为政清廉,他离职时,大家苦苦挽留却没能留住;民众憎恨前任太守谢令贪婪,希望他赶紧离任却推也推不走。廉范任蜀郡太守时政令便民,百姓因而唱五袴之歌;张堪为渔阳太守广施仁政劝农耕稼,使麦子都长出了两穗。
【点评】
现代中国,面对男子,出现了令人左右为难的选择题:如果妻子和母亲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呢?大家仿佛无从选择,然而这个问题在古代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回答起来也很简单。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借邓攸弃儿保侄的故事讲讲其缘故。邓攸为官爱民如子,誉为中兴良守,大家都很赞赏,但只有一件事,褒贬不一。
西晋末年,邓攸因永嘉之乱落到汉国大将石勒手中,他想返回晋朝,于是伺机带着妻儿逃难。当他自知不能同时保住儿子与侄子时,毅然劝妻子放弃自己的儿子,只带弟弟留下的唯一儿子。理由是弟弟已死,不能让弟弟绝后嗣,而自己还有机会再生。妻子在无法两全的情况下含泪应允。到这一步,古人普遍理解和认同,符合古人坚守的道义和孝悌之道。
所以,在这样传统的人伦道德社会,如果遇到妻子和母亲同时有难又不能两全时,作为男子,必然先救母亲。这就是答案。很简单,因为有明确的遵循孝道的道德标准。作为妻子,不但不会责怪丈夫无情,反而会认为理所当然。相反,如果丈夫选择先救下自己,放弃母亲,母亲因自己而死,妻子会羞愧难当,没脸存活于世,反而会责备丈夫陷自己于不义。在传统社会,这是做人的标准,道义胜过生死。
那为何邓攸此事有争议呢?原因在于做的过度了。孔子讲过儒家最高心法是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儿子被丢弃后,却总是追上父母。邓攸忍痛将儿子绑在树上,带着妻子与侄子离去。
在不能两全时弃儿保侄,是可贵的,但也不该把儿子绑在树上,让人难以接受。不过这件事站在当时的情形,也不难理解。
那时逃难很可能一家都活不了,但保住弟弟的儿子,在当时可能就是必然的选择。古代孩子是遵从孝道的,邓攸儿子碰到这样的情况,虽然难过,但本应理解父亲的决定。但他却执意要赶上父母,显然不认同父亲的做法,这可能是让邓攸生气的原因,认为他不明为人子的道理——非要跟上来令父母为难。所以,见儿子不听话,他才在气恼下做出了过分的举动。估计过后也是后悔的。还有一点,古人相信生死有命,不会太纠结生死。相信绑住儿子的他,应该也是基于这样的心态。因此只有站在古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天命观和具体情形,才能理解得了。
但不管此举是否过分,可以肯定的是,古人虽有处理过度或不够的时候,但绝对以维护道义为准绳,把道义看得重于生死。所以就不会存在开头提出的现代选择题。真的出现两难的情形,该如何选择,也非常清楚。
【故事】廉范的孝心
东汉大臣廉范,先祖就是战国时大名鼎鼎的赵国名将廉颇。行事豪侠仗义,知恩图报,不图名利,不计生死,颇具先祖遗风,这里讲几个跟孝心相关的小故事。
抱父灵柩 一同沉江
廉范少时,父亲因战乱死在蜀汉地区,葬于西州,于是他流居西州多年才返回家乡。十五岁时,他惦记着让父亲灵柩归乡,便告别母亲到西州接回父亲的灵柩。蜀郡太守张穆,曾是其祖父廉丹的老部下,送给廉范许多财物,都被廉范拒收,坚持与众门客徒步背着灵柩返回。不料到葭萌关时,所坐的船碰到礁石,眼看就要沉没,廉范却不肯放弃灵柩逃命,紧紧抱着灵柩,一起沉到了水中。众人感其孝心,用杆子把他钩出来,因救治及时,得以保命。终于回到故乡安葬了父亲的灵柩。
侍奉邓融 如待亲父
永平初期,陇西太守邓融正准备征聘廉范为功曹时,自己却被人告发受到审查,廉范知道邓融此次必定入狱,打算到狱中照顾他,于是托病离开,邓融不解,对他心生怨恨。
廉范很快更名改姓,来到洛阳成为狱卒。不久,邓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阳关在监狱,廉范于是得以在他身边侍奉,尽心尽力。邓融奇怪他长的像廉范,对他说:“你怎么长的像我从前的一个部下。”廉范则说他因为困窘看花眼了。后邓融因病被押解出去养病,廉范又跟随他走,一直赡养探视他,直到邓融病死,廉范都没有说明自己真实的身份。他亲自赶车送邓融的灵柩到南阳安葬完毕才离开。如侍亲父。
收葬恩师 不惧生死
廉范曾师从博士薛汉,但薛汉因为受楚王谋逆案被处死,其故人、门生因此都不敢探视,恐遭连累,性命不保。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皇帝得知果然大怒,斥责他身为官员,反而替罪犯收殓,严厉地质问他这么做的原因。
廉范叩头说:“我愚蠢粗鲁,认为薛汉等人都已认罪被处死,忍不住师生的情谊,罪该万死。”皇帝见他有情有义,怒火顿减,当得知他是廉颇的后代,前代右将军廉褒是他曾祖父、大司马廉丹是他祖父。皇帝赞叹说:“难怪你有胆量敢这么做。”反而赏赐了他。廉范因此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