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五律(三十二)临洞庭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12月11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lín dòng tíng
临洞庭

mèng hào rán
孟浩然

bā yuè hú shuǐ píng ,hán xū hùn tài qīng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qì zhēng yún mèng zé ,bō hàn yuè yáng chéng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yù jì wú zhōu jí ,duān jū chǐ shèng míng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zuò guān chuí diào zhě ,tú yǒu xiàn yú qíng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ㄌㄧㄣˊㄉㄨㄥˋㄊㄧㄥˊ  ㄇㄥˋㄏㄠˋㄖㄢˊ 
临洞庭 孟浩然

ㄅㄚ ㄩㄝˋㄏㄨˊㄕㄨㄟˇㄆㄧㄥˊ,ㄏㄢˊㄒㄩ ㄏㄨㄣˋㄊㄞˋㄑㄧㄥ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ㄑㄧˋㄓㄥ ㄩㄣˊㄇㄥˋㄗㄜˊ,ㄅㄛ ㄏㄢˋㄩㄝˋㄧㄤˊㄔㄥ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ㄩˋㄐㄧˋㄨˊㄓㄡ ㄐㄧˊ,ㄉㄨㄢ ㄐㄩ ㄔˇㄕㄥˋㄇㄧㄥˊ。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ㄗㄨㄛˋㄍㄨㄢ ㄔㄨㄟˊㄉㄧㄠˋㄓㄜˇ,ㄊㄨˊㄧㄡˇㄒㄧㄢˋㄩˊㄑㄧㄥˊ。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者】

孟浩然,名不可考,以字行,唐朝湖北襄阳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卒于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享年五十二岁。年少时隐居在鹿门山,喜仗义勇为,救人危难,人称孟鹿门。四十岁应進士落第,漫游吴越山水。和王维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合称“王孟”。

【批注】

﹙1﹚ 临洞庭:这首诗的诗题。亦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指张九龄。
﹙2﹚ 涵:包含。
﹙3﹚ 虚:指天空。
﹙4﹚ 混:揉合掺杂。
﹙5﹚ 太清:指天空。
﹙6﹚ 云梦泽:古代大泽名。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的北部,后淤塞成陆地。洞庭湖是古云梦泽的残余。
﹙7﹚ 撼:摇动。
﹙8﹚ 济:渡水。
﹙9﹚ 舟楫:船和划水的桨。
﹙10﹚ 端居:平日的生活起居。又作闲居解。
﹙11﹚ 耻:愧对。
﹙12﹚ 圣明:指英明的皇帝。
﹙13﹚ 垂钓者:钓鱼人。此处隐喻那些能施展抱负的人。
﹙14﹚ 徒有:只有。
﹙15﹚ 羡鱼:羡慕人家得到鱼。

【语译】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的与岸一样平,水天相连混为一色。水气弥漫在云梦泽上,波涛撼动着岳阳城。虽想渡水可是却没有船只,闲散在家不能为国效力,觉得有愧于圣明的时代。看到那些握竿钓鱼的人,我只有羡慕的份了。

【诗中有话】

一直以来大家都把这首诗当做是一首干禄求官的诗,可也是诗人吐露心声的话。如果这首诗不是拿给张九龄﹙时任丞相﹚的话,那我们又要怎么去解读呢?据《唐才子传》记载,诗人是一位好节义,又谦恭退让的的君子,他年轻的时候隐居在鹿门山,一直到四十岁才到京师长安找寻出仕的机会。他在长安才名日高,与很多名士交往,也获得朝中大臣如张九龄、王维等人的称道,甚至于在不预期的情况下与当时的皇帝唐玄宗相遇,而玄宗也因久闻其名而很高兴见到他,若是一般状况下,岂不是青云有梯了吗?可是偏偏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自谦诗,让玄宗误会了,不但没有起用,还把他放回终南山,从此与仕途绝缘,以布衣终老。对于这样的一种人生际遇,历来有很多人都替诗人感到委屈,甚至诗人自己也有“羡鱼情”之叹。殊不知宇宙有“不失不得”的法理在,虽然他失去成为一代名臣的机会,但却获得了文学上的成就,留下不朽的诗篇,至今依然传诵不已,甚至为他图像造亭来纪念,这就不是一般为官的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了。所以古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很有道理的,可不要因一时的失意就失去堂堂正正做人的目标,也许你的人生在另外一个境界中会大放光芒。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