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七绝(四十八)茅檐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4月23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máo yán
茅檐

wáng ān shí
王安石

máo yán cháng sǎo jìng wú tái ,
茅檐常扫净无苔,
huā mù chéng qī shǒu zì zāi 。
花木成蹊手自栽。
yì shuǐ hù tián jiāng lù rào ,
一水护田将绿绕,
liǎng shān pái tà sòng qīng lái 。
两山排闼送青来。

ㄇㄠˊㄧㄢˊ  ㄨㄤˊㄢ ㄕˊ 
茅檐 王安石

ㄇㄠˊㄧㄢˊㄔㄤˊㄙㄠˇㄐㄧㄥˋㄨˊㄊㄞˊ,
茅檐常扫净无苔,
ㄏㄨㄚ ㄇㄨˋㄔㄥˊㄒㄧ ㄕㄡˇㄗˋㄗㄞ 。
花木成蹊手自栽。
ㄧˋㄕㄨㄟˇㄏㄨˋㄊㄧㄢˊㄐㄧㄤ ㄌㄨˋㄖㄠˋ,
一水护田将绿绕,
ㄌㄧㄤˇㄕㄢ ㄆㄞˊㄊㄚˋㄙㄨㄥˋㄑㄧㄥ ㄌㄞˊ。
两山排闼送青来

【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在今江西)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享年六十六。宋神宗熙宁三年任宰相,大力推行新法。因政策本身有缺失,加上王安石刚愎自用,急于求成,又任用小人,反而增加人民负担,被旧党所反对,新法终告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其诗刚劲险峭,为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

﹙1﹚茅檐:用茅草搭建的屋檐。屋檐是用来遮挡阳光和下雨滴水的。
﹙2﹚蹊:小路。
﹙3﹚绕:环绕
﹙4﹚排闼:推开门户。有直奔而入的意思。

【语译】

经常打扫的茅檐下干净的没有一点青苔,成行成列的花树都是亲手栽种的。有一条小溪环护着那片绿色的田园,推开门户,两山就把青翠的山色送了進来。

【诗中有话】

这也是一首题壁诗,是诗人题给他在金陵紫金山居住时的邻居湖阴先生的。题壁诗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墙壁上的诗句。有题在风景名胜地区的,以歌咏景物及事迹为主,如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唐诗人朱放的五言绝句〈题竹林寺〉以及唐诗人张祜的五言律诗〈题松汀驿〉,都是题在风景名胜地区以歌咏景物来舒发胸怀的。也有应主人之邀,题在自家壁上留念的,此类作品多半属应酬之作,因此除了要写景物之外,还要把主人一并写入称赞一番,以表示对主人的敬重。如唐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题玄武禅师屋壁〉以及孟浩然的〈题义公禅房〉都属于这一类型,虽然大诗人们写作时多半会用隐喻的方式来表示,但还是很容易就会知道它所要表达的意旨。

不过王荆公的这一首题壁诗却有不同,诗的首句“茅檐常扫净无苔”告诉我们他所看到的第一个景象,就是茅檐下的地面打扫的洁净无苔。诗的次句“花木成蹊手自栽”告诉我们那些成行成列的花木都是主人自己亲手栽种的。三句“一水护田将绿绕”是介绍所居的大环境,有一弯绿水围绕着田园,也保护着田园。末句“两山排闼送青来”将笔触拉回到住屋中,只要打开门窗即可见到两座青山的翠绿,迎面直扑而来,用这种扣人心弦的气势来形容“开门见山”的景致,大概也只有王荆公才写得出来。如果不是诗题〈题湖阴先生壁二首〉泄底,我们会把它当作一般咏景的诗来欣赏,但是知道原由后再来读这首诗,你就会发现他是既咏景又咏人的。诗人藉由对环境的描写,不着痕迹的把主人超尘脱俗的生活态度一一介绍出来,可说是一语双关,因为环境是人造成的,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营造出什么样的生活空间。虽然湖阴先生的生平我们并不知晓,但是从这首诗中至少知道他是一位注重整洁、喜爱花木、受人敬重、乐山、乐水的仁智之士,这样的表达方式充份显示出诗人在写作技巧上的杰出,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