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82):柴瞿阎充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8月24日】

柴(ㄔㄞ?)。(chái)

【历史来源】

出自于姜姓,以祖名字为姓。根据《通志》记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荩?酝醺缸治?稀J?浪锔卟瘢?倌岬茏印2袼锞伲?忠酝醺缸治?袷稀:河屑?押畈裎洹R崴锸乩瘛N宕?芴?游拮樱?允乩褡尤傥?茫?俏?苁雷凇!倍?俑?荨缎湛肌芳窃兀?捌氪蠓蚋哒攀巢捎诓瘢?蚴稀!焙罄从指?荨肚Ъ倚铡芳窃兀骸捌窖艨ぁ!苯棺鞑袷衔?鞒跗窖艨ず槎床窦以?ㄗ?┮泼瘛8卟竦乃镒右宰娓傅拿?治?眨?胁窬佟2窬俚暮蟠?鸵圆裎?眨?来?啻??p>【郡望】

平阳郡:三国魏置平阳郡。隋以前的平阳郡,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历史人物】

柴虎臣

仁和县人柴虎臣,是明朝遗民。其父为官死在任上,柴虎臣雇请做买卖的商人,用船迎回灵柩归葬,并亲自挑土修成坟堆。

他每逢年节,都前往祭奠,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以至于坟前的草木都呈现出悲苦的样子,枯萎了。

乡里有个青年人,被父亲打得逃了出来,被柴虎臣遇见了,他哭着对那个青年人说:“你有父亲打你,不是什么坏事。我想让父亲打,还没有父亲了呢!”

柴虎臣还为那个青年人写作《游子遇》、《孤儿行》等诗,送给他,以作劝勉。那个青年人悔恨得痛哭流涕,后来也成了孝子。

有一个小偷,到柴虎臣家偷东西,柴虎臣发觉这个小偷是自己的邻居,就假装没发现,而默不作声。当那个小偷搜捡到他的衣服和被褥时,他才小声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留给我御寒过冬?”小偷听了,大吃一惊,立即向他跪下。

柴虎臣于是上前,把他拉起来,规劝他改行,又从枕头下边摸出一百文大钱,加上桌子上的几件铜器,一并送给了小偷。

小偷感动得呜咽着离开了,后来他改掉恶习,成了一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瞿(ㄑㄩ?)。(qú)

【历史来源】

1、以人名为姓。商代有一大夫官,因受封于瞿上(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瞿上城),而得名瞿父。所以后代子孙便以祖名字为姓。

2、以地名为姓。根据《宣和博古图》记载,商代青铜器皿中有瞿父鼎。瞿父,是以封地名而命姓瞿。

3、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期,孔子的其中一位弟子商瞿,字子木,跟随孔子学习《易经》。商瞿是鲁国人,因为出生于四川双流县,居住于瞿上,所以名商瞿,其旧居称为商瞿里,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分别以地名取商姓和瞿姓。

【郡望】

松阳郡(缙云郡):旧郡名,兴于唐之世,宋初已废。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堂号】

瞿姓的主要堂号有:“松阳堂”、“华鄂堂”、“八桂堂”、“述古堂”、“瞻远堂”等。

【历史人物】

瞿式耜

瞿式耜(西元1590~1651年),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江苏常熟人。明万历44年進士,后授江西永丰知县,治民有惠政。

崇祯元年(1628),擢升为户科给事中,屡次上疏弹劾、驳斥掌权妄为的那些贪吏佞臣,帝多采纳其言,戮力改正。惟不到一年,即因推荐阁臣一事,与其师钱谦益同时受谗言陷害而被贬谪削官,继而罢归常熟。式耜在乡里对治理园林颇感兴趣,常以诗酒自遣,并搜集历代大儒隽语,编著成为“崇祯十七年,北都陷落,福王即位于南京,起用瞿式耜为应天府丞,不久拔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夏,败退抵达梧州,当时南京已被清兵攻破,部分明臣在绍兴拥戴鲁王监国;而唐王亦称号于福建;靖江王亦于稍后监国于桂林。

式耜以为有资格而应当拥立者,应该是求明王由榔,所以就和丁魁楚等合力擒拿靖江王,也不入福建接受唐王对他的封职。第二年,唐王殉国,于是由榔即位,立于肇庆,式耜進官为吏部右侍郎。

后清兵破赣州,由榔帝退走梧州,式耜却仍留肇庆。明年,改元永历,清兵却攻陷肇庆,瞿式耜于是也朝梧州撤退,并立刻保护由榔帝至桂林,因而晋升兵部尚书。

此时瞿式耜曾自澳门借得葡萄牙兵三百人、重炮数门,故军心大振,一时收复失地甚多,桂林亦因之而能久守。式耜后封临桂伯。永历四年(1650),朝臣相互诋毁、内哄,而粮饷又匮乏,接着清兵自全州全力進逼,于是桂林失守大乱,城中军民奔逃一空,无一兵卒。

只有瞿式耜不走,与总督张居正、孙同敞相对饮酒,日赋诗唱和,一时之间得百余首。城破后从容就逮,清将孔有德劝降,不屈。 又于囚中作《临难表疏》,闰11月17日与同敞俱死。瞿式耜一生,对明朝诚可谓鞠躬尽瘁、无愧于心矣。

阎(一ㄢ?)。(yá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以封地名为姓。根据《姓氏起源》资料所载,相传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北周人尊为始祖。12世孙古公?父又称太王。他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周武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今山西省安邑)。所以仲奕的后代便以封地阎作为姓。

2、出自于姬姓,也以封地名为姓。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而世代子孙便以封地为姓。

3、出自于姬姓,也以封地名为姓。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来被晋国所灭。懿的后代散居住于河洛,汉末居荥阳,所以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

4、出自于其他民族改姓。如满洲布雅穆齐氏改姓阎,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改姓阎,其他如蒙、回有此姓。

注:阎姓今日大多多简写为“闫”字。又有闫姓为阎姓的别支说法。根据《姓谱》记载,有分为闫、阎二姓。又根据《五音集韵》记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在太原郡(另一说为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通俗成闫,于是产生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此支阎氏,大概出自周康王之后。

2、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阎氏,应为唐叔虞之后。

3、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此支阎氏,应为唐叔虞之后。
  
【堂号】

1、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2、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3、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 “天水堂”、“河南堂”、“丹青堂”等。

【历史人物】

阎若璩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阎若璩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是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父亲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 祠》行世。母亲丁氏亦能诗文。家学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

他幼年体弱多病,口吃,秉性迟钝,甚至“读书至千百遍,字字着意犹未熟”。但仍自强不息,勤勉不怠,“潜心钻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当同学日暮抱书归家之后,他仍“独吟不置,必背诵如翻水乃已”,甚至“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积思自悟,他终于在15岁的一个冬夜“心忽开朗,如门牖顿辟,屏障壁落”。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

顺治八年(西元1651年),15岁的阎若璩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此后更是钻研经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览群书,曾经集陶宏景、皇甫谧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发奋学习。多年孜孜不倦的潜心研读,使他成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为他日后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时海内名流过淮,皆与之交接,当地的学者如李明睿、方文、阎尔梅等,亦折辈和他来往,一起讨考古今,切磋学问,使他获益非浅。

康熙元年(1662年),阎若璩改归太原故籍。以后,他数次返籍乡试,但都名落孙山。值得庆幸的是他也并未虚行。康熙二年和十一年(1672年),他两次到太原松庄拜会了傅山,两人切磋学问,考辨金石遗文之学,情谊笃厚。康熙十一年,他第四次返归故里,恰逢顾炎武游太原,他们一道考晋祠古迹,辨晋水源流及太原之沿革、唐晋之分封。顾炎武还以“所撰《日知录》相质”“即为改定数条,顾虚心从之”。

康熙十七年(1678), 诏征博学鸿儒科,阎若璩应荐赴试,落策后仍寓居京师,日以论学为事。其时国内名流学者鳞集北京,阎若璩以“博物洽闻,精于考据经史,独为诸君所推重,过从质疑,殆无虚日”。内阁大学士徐干学叹服他的学问,特意将其邀至家中,待为上宾,“每诗文成,必属裁定”。

是年,徐干学奉敕修纂《清一统志》,阎若璩应邀参加,并随书局前往洞庭东山、嘉善、昆山等地。这一时期阎若璩与精于地理学的顾祖禹、黄仪等晨夕相处,对地理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于“古今沿革,考索寻究,不遗余力,往往出其意表”,使参加撰书的学者们大为赞赏。在修纂《大清一统志》的同时,阎若璩还与万斯同、顾祖禹、胡渭等学者相与讨论,排比正史,参考诸书,协助徐干学完成《资治通鉴后编》184卷。

阎若璩不仅精通经史,而且“于地理尤精审,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若指掌”。他所著《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 诸书,穷力于古,考辨精实,校正了前人对古地名附会的许多错误,同时涉及到四书中的人名、物类、训诂、典制等,被后人称为历史地理学中的佳作。除此而外, 阎若璩还著有《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朱子尚书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反映了他在经学和史学上的成就。

在清初的学术史上,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作为清代汉学(或考据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充(ㄔㄨㄥ)。(chōng)

【历史来源】

1、以官名充人为姓。充人,在周朝时期是一种官名,是《周礼》的地官之属,它职掌专门饲养祭祀的牲口。根据《姓谱》和《姓氏急就篇》记载,在古代期间,非常注重祭祀活动,朝廷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牲畜来祭祀天地和祖先。周朝时便设有充人一职(充的本义是养育,古代官吏职务级别低者多称人),专门负责饲养祭祀用的牲畜,有世袭充人一职的,后代便以职官名为姓。

2、出自于姜姓,以祖名为姓。春秋时齐国公族有位大夫充闾,他的后代便以祖上名字为姓。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置。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历史人物】

充虞

充虞(生卒年待考),战国时期齐国人,是孟子的弟子。他崇尚孔子的学说和为人,也经常随老师孟子游历。

有一次,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充虞便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那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君子不可因为天下大事而俭。这就是著名的格言──“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的来源。

孟子离开齐国,弟子充虞随行。在路上充虞问孟子:“老师,您好像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可前日我听老师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啊”。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产生留名于世者。从西周开国到如今,已经有七百余年,以其计数,已经超过五百年了,但按形势来看,应该是圣君贤臣出来的时候了。我就是个能治天下的人,无论那一个诸侯国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