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95):冷訾辛阚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9月06日】

冷(ㄌㄥˇ)。(lě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以封地为姓。康叔名封,一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称他为康叔封。直到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于是康叔的后代有些被封于冷水,他们便用封地做为姓。

2、以技艺为姓,由泠氏所改。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到昆仑山北,便在山后发现一种非常适合做律管的竹子,他采集一些笔直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12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進行矫正。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这12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12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泠伦便将12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合起来就便称为律吕,而12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接着泠伦又制作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于是赐他以名为姓。泠又写做冷。于是世世代代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于是成为冷氏。

3、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现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新蔡郡:古代吕国的地盘。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隋代改名为蔡州。在今天的河南省新蔡县。

3、临安郡:古县名。秦代余杭县地。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号】

化民堂:宋朝的时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進士,都任县令。世光弹劾大臣,无所顾忌,被升为殿中御使,人称“冷面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诉,世修教育他们说:“骨肉相争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们其中一个法办了,就会永远不得团圆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处,互相谦让,安居乐业。世修被升迁为和州通判。

【历史人物】

冷谦

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起敬,号龙阳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为太常协律郎,奉诏定雅乐。所编琴谱名《太古正音》,宋濂作序。善养生。相传元末已满百岁,卒于明永乐年间。有创八段坐功健身法。

又谓冷谦为明初道士。生卒年不详。字启敬,或曰起敬,道号龙阳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曰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或曰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道士行藏不详,现存记载仅见其从事音乐、绘画之事。

《明史•乐志》载,吴元年(1364),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属有协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谦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隐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市)。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校定音律及编钟、编罄等器,遂定乐舞之制”。是明代庙祀家祭乐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遗音》琴谱一卷,宋濂为之作序,书已佚;又著《琴声十六法》,今存。对明初的音乐很有影响。

许多中国绘画史籍又记其为元、明大画家。其中以明末清初人姜绍书所撰之《无声诗史》记载最详,其卷一谓:“仙人冷谦,字起敬,武陵人,道号龙阳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为太常协律郎,盖百余龄矣,……(元)中统(1260~1263)初,与邢台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书无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皇极)经世》,天文、地理、律历、众技皆能通之。至元间,秉忠入拜太保,参中书事,君乃弃释业儒,游于?川(今浙江吴兴县南),与赵子昂(孟俯)游四明卫王府,睹唐李将军画,忽发胸臆效之,不月余,山水、人物,悉臻其妙,……由此以丹青名于时。隶淮阳,遇异人,授中黄大丹,出示平叔(张伯端)《悟真》之旨,悟之如己作。

至明百数十岁,绿鬓童颜,如方壮时。所画《蓬莱仙弈图》,尤为神物,图后有张三丰题识,二仙之迹,可称联璧。先生于永乐中有画鹤之诬,隐壁仙去。”清人徐沁《明画录》卷二《冷谦传》谓:“世传其化鹤入瓶,事甚诡异。”可见在明清时,人们对冷谦之绘事已有许多神异传说。所传张三丰对冷谦《蓬莱仙弈图》之题识,收入《道藏辑要》的清道士李西月重编之《张三丰真人全集》中有抄录。

明清间传冷谦神异事甚多。《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巳疟编》云:冷谦曾“遇异人传异术。有友人贫,不能自存,求济于谦。谦曰:‘吾指汝一所往焉,慎勿多取。’乃于壁间画一门,一鹤守之。令其人敲门,门忽自开,入其室,金宝充盈,盖朝廷内帑也。其人恣取以出。”后被查出,官差逮冷谦,谦隐身入瓶中。逮者“以瓶至御前,上问之,辄于瓶中应如响。上曰:‘汝出,朕不杀汝。’谦对:‘臣有罪不敢出。’上怒,击其瓶碎之,片片皆应,终不知所在。”云云。

訾(ㄗ)。(zī)

【历史来源】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今河南省巩县一带),居住在此地的居民便将地名作为姓。

2、出自于他姓所改。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是此部族的女子,訾陬氏的后代子孙有些便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于祭氏所改。南北朝时,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

4、出自于姜姓,以城名为姓。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州市的东北)有座城名为訾。后来这座城被齐国夺取,因而此城的人便以訾为姓。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吊,是一个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说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吊请教。訾吊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历史人物】

訾亘

訾亘,金朝山东博州人。寡默少言,禀赋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阳真人,始入全真教,赐号“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师丘长春,后又从刘长生学道。

訾亘终年修行,勤而不懈,刘师尽传道法,赐道号“守真子”,因避圣讳,改作“存真子”时称“訾仙翁”。承安年间(1196-1200年)抵钧台,白日乞食街市, 夜则归河龛,隐迹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时逢大雪,人多馁死,而訾亘十日未饮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乡间人士,俱往学道。

贞佑四年(1216年) 元兵侵关陕,破京师,官民散乱惊失,而訾亘料事平安,乡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间奉诏入京,庭对称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会,深得称誉。府掾遂舍家园三十余亩,创立玄真道院,令訾亘为主持。不到数年,道众涌至,授徒数百人。金哀宗临幸蔡州,诏殿上,亘对答称旨,备受奖赏。天兴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岁。

《尚友录.一》“訾亘,宋时尝师‘丹阳’、‘马钰’、‘长春’、‘丘处机’。……游历济南,抵郑之钓台。太和间,大雪丈余,亘不出已十余日,人以为死矣。众除雪视之,端坐俨然,殊无寒馁色。贞佑间,大兵破川陕,军民恐惧。亘曰:‘无妨。’已而果然。哀宗幸‘蔡’,问曰:‘天下城池攻陷殆尽,此城独安何也?’人以‘訾仙翁’对。亘遂溘然羽化。未及丧葬,明日,城遂陷去。”

辛(ㄒㄧㄣ)。(xī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姒姓,由莘氏所改。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于是后世便以地名为。后来由于莘与辛音近,便去掉草字头改为辛姓。

2、出自于高辛氏所改。根据《路史》记载,黄帝之后有高辛氏,于是后代有些便去高字而改为辛姓。

3、出自于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些是以辛为姓。

4、出自于赐姓。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所以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5、出自于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清高丽有辛姓。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三国移治襄武(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2、雁门郡:战国时赵所置,治所在善元(今山西省右玉南),三国魏移治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

注:根据《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辛氏望出陇西、雁门。

【堂号】

1、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为国家保持节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要拜辛勉为光禄大夫,叫他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用毒酒逼他说:“你不答应,就要你自杀。”辛勉端起酒来要喝,被刘聪一把拉住说:“算了,我特意试你的。”从此,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还有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俘虏了辛恭靖,羌姚兴想请他做官。辛恭靖厉色说:“我宁愿做国家的鬼,不做羌贼的臣!”羌姚兴把他关到监狱里三年,结果辛恭靖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谘议参军。

2、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五龙堂”、“陇西堂”、“雁门堂”、“永思堂”等。

【历史人物】

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正是民族英雄岳飞被赵构、秦桧一伙杀害的前二年。西元1127年,金兵一举攻取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中原百姓则在1161年纷纷起义抗金。年仅22岁的辛弃疾聚集2000人投入农民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被任命为义军“掌书记”,共同领导义军。

为了击破金统治者对义军的诱降和進剿,更有效地打击金兵,耿京听从了辛弃疾的联系南宋协同抗金的建议,派他为代表到南宋去洽谈。辛弃疾圆满地完成任务后,在返回的途中得知了耿京被叛贼张国安杀害的消息,立即带人飞驰张国安所在的金兵大营,活捉了叛徒张国安,并且号召耿京旧部上万士兵反正。这时的辛弃疾年仅23岁。他的英勇行为不仅打击了金人,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

辛弃疾南归后,向宋孝宗進《美芹十论》。他根据自己两赴燕京,深入河朔一带所了解的情况,阐述了“女真虚弱不可畏”的理由;斥责“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投降论;对南宋王朝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抓住时机進军收复中原失地等等,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由于主和派的极力反对,辛弃疾的《十论》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辛弃疾毫不气馁,不久又向宰相虞允文進呈《九议》,内容和《十论》基本一致,但他这次却尖锐地指出: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生民的大业,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应当上下一 心共同参加。《九议》和《十论》的命运一样,辛弃疾的爱国热情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理解和重视。

1181年,主和派对辛弃疾的抗金行动和要求,予以诬陷与弹劾,于是辛弃疾被逐出朝廷,弃置不用达20年之久。这期间是他词作的盛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造成了他豪放而深沉的词风。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反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意志,和对主和派偏安误国的痛恨,极力表达了当时人民反抗异族压迫、渴求统一、安定生活的心愿。

辛弃疾64岁时,南宋大臣韩氏想進军中原建功立业,曾起用辛弃疾做镇江知府。辛弃疾也想借机会实现抗金夙愿。他一方面向韩氏進言:進军前务必做好准备,一方面派人潜入金国去侦察敌人兵马数目、屯戍地点、将帅姓名、帑廪位置等,还赶制万套军装,要召募壮丁训练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

谁知这一切都没有如愿以偿,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便含恨去世,死时68岁。据《济南府志》载,他临死时还大呼“杀贼!杀贼!”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阚(ㄎㄢ?)。(kà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姜姓,以封地名为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大夫名止,被封于阚(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世称阚止。而他的后代便以封邑为姓。

2、出自于S?眨?怨???铡S秀酃??裆蕉?〖蜗橄乇保??腔频奂?兆铀锏姆夤??谑呛蟠?阋怨???铡?p>【郡望】

1、天水郡:天水在西汉时称上县,属陇西郡,汉武帝时置天水郡,天水属大水郡所辖;东汉时天水郡改为汉阳郡;三国时为蜀魏相争之地。以后归属虽有变化,但天水之名始终未变。

2、会稽郡:秦王嬴政二十五年(西历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原越地称大越,隶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西历前210年)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

【历史人物】

阚泽

阚泽(170年~243年),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山阴人。少时家贫,帮人抄书为业,每抄完一篇,朗读一遍,有不明白之处,就穷追老师讨论讲述,同时自行研究博览群籍。后来不但成为学者,而且精通历法数学,并举孝廉。進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君臣大议之事,引经据典有所疑虑,都请教于他。最终以儒学勤劳,封为都乡侯。

孙权曾经向他请教:“书传篇赋,何者为美?”阚泽想借此机会让孙权“以明治乱”,就说“贾谊《过秦论》最善。”孙权就去阅读这篇文章。

另外他亦反对酷刑,吕壹犯奸罪,执法官员建议以酷刑惩治以儆效尤,他则认为在盛明之世,不应该再用这些酷刑。

阚泽性谦恭笃慎,孙权称帝后为尚书。他去世后,孙权曾因痛惜感悼而数日不進食。

《三国演义》中描写阚泽第一个识破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后自告奋勇向曹操献诈降书。被曹操识破后,阚泽不慌不忙,面不改色,仰天大笑,妙言让曹操相信了诈降书。是苦肉计中的关键人物。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