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01):游竺权逯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9月12日】

游(ㄧㄡ?)。(Yóu)

【历史来源】

出自于姬姓,以祖上之字为姓。春秋时期,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都以游字为姓。

【郡望】

1、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2、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堂号】

1、广平堂: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故堂号曰“广平堂”。古书《交际大全》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诗卓识(诚之),独步六朝之伯始(肇),并膺三辟于高闾(明根)”的佳句。括弧内是历代游氏先贤名,内涵深刻。

2、美秀堂:春秋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3、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4、立雪堂:原于“程门立雪”,典出宋代学者游酢、杨时向儒学家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游酢(游氏66世祖),字定夫,号豸山,与学友杨时都已是40来岁的進士了,还要继续求学,从福建到河南洛阳拜著名儒学家程颐为师。游、杨来到程家,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蒙?中知有二人来却不动声色,二人恭恭敬敬肃然侍立,一声不吭。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是游、杨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犹在此呼?”那天正是严冬最冷的一天,门外已积雪三尺。“程门立雪”传为佳话,流传千古。

5、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 “冯翊堂”、“广平堂”、“追思堂”、“东兴堂”、“聚辉堂”、“聚顺堂”等。


【历史人物】

游酢

游酢(西元1053年―1123年),字定夫,号豸山,福建建阳麻沙长平富垄村人。宋代饱学儒者,尤擅理学、书法。学者称广平先生。

与兄醇以文行知名,宋元丰六年(1083年)進士,精于吏事,政绩显著。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职。1072年,游酢赴河南洛阳,师从理学大师程颢、程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1093年,游酢、杨时冒着大风雪来到程家,正好程颐在打.H,游定夫与杨时不敢打扰程夫子,只得毕恭毕敬站在旁边守候。等程夫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一尺厚了,这是“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尊师重道之佳话。

游酢自幼聪颖好学,经书看过一遍就能熟记在心,倒背如流。程颐刚一见到他,就知道他将来可以担当重任,传承道统。后来,程颢调任扶沟知县,筹备设立学校,派人迎请游酢到学校赴职。元丰五年游酢中進士后,初任萧山县尉,改任博士。嗣后,游酢以便于奉养双亲为理由,请求就近调任河清县。

范纯仁贬官后,出判河南,非常重视游酢,在学术上遇有疑难问题,经常与他一起切磋交流。范纯仁出任颍昌府长官时,又聘请他担任学府教授。范纯仁回朝复职,执掌宰相大权后,立刻任命游酢担任太常博士。后来范纯仁罢官,游酢也请求外任。后罢官,寄居历阳,在此安度晚年。

游酢一生品行纯正,高风亮节,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在任期间,足迹所到之处,百姓拥戴犹如父母。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文集》等。卒谥文肃。


竺(ㄓㄨ?)。(Zhú)

【历史来源】

1、出自竹姓,以国名为姓,后来改为竺生。夏、商、周三代有个国家叫孤竹国,直到春秋时,此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便以国名为姓。至汉代,有枞阳人竹晏,为了逃避仇人而改为竺姓,于是他的后世子孙便沿用下去。

2、源自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根据《姓苑》和《汉书.西域传》等资料记载,在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有的便追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在释道安之前,国人入沙门者,皆从俗姓,外国来的僧人都是以国名为姓。如姓安的是安息人(今伊朗一带,西方人称帕提亚),姓支的是月支人(大月支,他们国王的头被匈奴王当作尿壶),姓康的是康居人(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姓竺的是天竺人,等等

【郡望】

东海郡:汉代的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的东海郡,相当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堂号】

1、枞阳堂:汉时,竺晏为枞阳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为堂号。

2、化乡堂:宋时竺大年是沈焕的入室弟子。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

【历史人物】

竺道生

竺道生(西元335-424年) 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钜鹿(今河北平乡)人。寓居彭城, 官宦世家,幼年跟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后来从鸠摩罗什(意译“童寿”,后秦高僧,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译经,是鸠摩罗什的著名门徒之一。他主张佛性人人“本有”,认为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经义不够圆满,提出一阐提迦(佛教用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说受到“旧学僧党”的攻击,被逐出建康。后来大本《涅~"经》在凉州译出,其说得到证实,于是在庐山宣讲此经。他的顿悟成佛之说,在南北朝初期曾风行一时。

竺道生,八岁出家后,专心道业,研究经句和妙义,能自得胜解。年方十五,便登讲座,宣扬佛法。他析理分明,议论合宜,虽是当代的宿学名士,也不能抗敌。至受具足戒时(二十岁),学养及善说佛法的声誉,早已名闻遐迩了。

竺道生认为“入道之要,慧解为本”,因此,他尽心尽力于钻研佛法,并博览诸论,虽万里求法,却不辞辛苦,后与慧严等同游长安,追随鸠摩罗什受业,关中的僧众,只要见过道生的,没有不钦服他的英才秀杰。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的尊称,道生就荣列其一。

刘宋少帝景平元年(四二三),道生礼请临宾律师佛陀什与于阗沙门智胜翻译法显在狮子国所得的梵本《弥沙塞五分律》三十四卷及《比丘戒本》、《羯磨》各一卷,对律法的弘传贡献良多。当代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对道生的才学风范非常景仰,争相前往问道参学。

道生跟随罗什游学多年,所以对龙树和僧伽提婆所弘传的中观空义旨要能够深达玄奥,因此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执着和拘泥。他的理论在大众的交相指摘下,黯然离开建康,来到虎丘山(位于苏州),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说《涅~"经》。当他讲解“一阐提”的经句时,就言明“一阐提也有佛性”,并问石头:“如我所说,契合佛心吗?”奇妙的是,一粒粒石头竟然都点头了。这就是流传千载“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

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四三四),道生在庐山精舍说法,在讲座上端坐而逝。


权(ㄑㄩㄢ?)。(quá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子姓。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商高宗武丁有位儿子封在权国(今湖北当阳东南),春秋时权被楚国灭掉,迁移到那(今湖北荆门),不久,那又被巴国所灭。权国遗民便以国名权为姓。

2、出自于芈姓。楚武王攻破权国后,改权国为县,封大臣若敖之孙门缗为权县尹。后来门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兵败被杀,所以后世便以地名权为姓。

【郡望】

天水郡:三国的地名,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东汉时曾叫汉阳郡,魏又改为天水。

【历史人物】

权德舆

权德舆(西元759~818年),字载之,行三。唐代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来迁徙到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進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迁升刑部尚书,再晋升检校吏部尚书,因与李林甫不合,调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权自幼颖悟,三岁就知道辨读四声,四岁即能为诗。年十五,就为文数百篇,所以博学多才被称道于诸多学子间。建中十八年拜礼部侍郎,三度执掌贡举考试,号称为“得人”──发觉人才。施政以宽厚待人为本。八年被罢黜为礼部尚书。十三年卒于山南东道节度使任所,年五十八。赠左仆射,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

权德舆于贞元、元和年间执掌文柄(主持文章权责的所在,谓之文柄),名重一时。刘禹锡、柳宗元等都时常投递自己的文章于权府门下,求其为之品题。他的个性直谅宽恕,蕴藉风流,好学不倦。

为文“尚气尚理”,着重气节理论(《醉说》);主张“体物导志”(《唐故漳州刺史张君集序》),体会人与万物合一的观点;“有补于时”,时序更迭于自身有所补益 (《崔寅亮集序》)。不满于“词或侈靡,理或底伏”──文辞浮夸、靡丽;说理肤浅、低下(《崔文翰文集序》)之衰薄文风。

权德舆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公卿侯王、硕儒名士之碑铭、集纪,多出其手,时人称奉为一代宗匠。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作。

逯(ㄌㄨ?)。(Lù)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嬴姓,以邑名为姓。根据《风俗通》记载,逯是一个地名,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个邑名叫逯(今陕西省境内),后来有一位是秦国的大夫被封于此,于是后世子孙便以封邑名为姓。

2、出自于芈姓,亦以邑名为姓。根据《路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的王族中的同族,后代中也有以邑名为姓。

【郡望】

1、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初复置郡。

2、临河郡: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置临河郡,故治在今山西省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

【堂号】

逯姓的主要堂号有 “广平堂”、“孝子堂”等。

【历史人物】

○逯宏:明初修武人,字希远,洪武初年跟从徐大章学习《书经》。十八岁时,上疏论时政得失,太祖非常喜欢,又命他写《秋柳赋》。后以乡贡分教松江,官至武進教谕。

○逯相:明代诸生,广宗人。嘉靖年间母亲去世,逯相守孝庐墓三年,亲自背土筑墓添坟。当时曾遇到大洪水爆发,可逯相守孝的草庐竟未被浸湿冲倒。远近乡人听闻,都感到惊异,认为天佑孝子。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