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09):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9月20日】

钟离(ㄓㄨㄥ ㄌㄧ?)。(zhōng lí)

【历史来源】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国,由于先祖食采于一个叫做钟离的地方定居,所以子孙以邑为姓,以钟离或钟为姓。

【郡望】

会稽郡:秦朝初置,治所在吴(今江苏省苏洲市),东汉时移治所在山阴(浙江省绍兴市)。

【历史人物】

钟 离 权

八仙之一汉钟离,原本姓钟离名权,燕台人。其父为列侯。相传他是天界的仙人,因有过错而被贬到凡间。《宣和书谱》卷十九中说:“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后遂称其为“汉钟离”。钟离权束双发髻以传道,手摇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风。后改名觉,字寂道,号和合子,王阳子,又号云房先生。

相传钟离出生时,内室异光数丈,如烈火之光,令家人惊奇不已。一出生就已经像三岁大的孩子,长得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赤,口方颊大,唇脸如丹,不哭不闹、也不吃东西。成年后,他成了一名辅助汉室的大将军。

话说有一年,边陲告急,吐蕃率众三十余万,号称五十万,侵犯边疆,抢劫掠夺,其势如山崩潮涌,边疆守臣望风而逃。边疆告急的消息上报朝廷,引起震动。于是天子召群臣商议此事,决定由大将钟离权统兵五十余万,号称八十万,即日起行出兵。

与吐蕃之战,钟离权首战告捷,后铁拐李为使他彻悟,设计让他兵败,落荒而逃。逃至一深谷时,不幸迷路,正当他仰天长叹时,忽然山中转出一个胡僧,碧眼丰颜,有欣欣自得之深趣,怀落落不羁之气象。钟离见其相貌不凡,拱手问他,能否带他走出迷途。胡僧点点头却不言语,只走在前面为他带路。行到数里之外便看见一村庄,胡僧对钟离说:“这儿是东华先生成道的地方,将军可以在这儿歇息。”说罢,告别而去。

钟离权见此处清幽寂静,异草奇花,桂馥兰芬,流泉松柏,宛如仙境。就在他犹豫之时,忽闻庄内有吟诗声。吟毕那人又自言自语说:“这必定是那碧眼胡人多嘴。”只见庄内出来一位老者,身披白色鹿裘,手扶着青藜杖,问钟离权道:“来者可是汉大将军钟离权?为何不来宿于山僧之所?”钟离闻言大惊,知遇异人。

老者请他入庄后,为他斟上麻姑仙酒,端上胡麻饭,说:“功名富贵,总是浮云,战斗攻围用的都是凶器。你见过万古以来,江山永固,富贵百世的吗?贫道看破世 情,闲居自在,远脱樊笼,虽不能入道超凡,但也不为尘世所羁啊。将军何必苦恋功名,处心积虑?”他感其言意味深长,顿时失去虎豹之雄心,于是向老人拜师。 老人将长生秘诀、金丹火诀、青龙剑法,悉数授于他。第二天告辞时,老人为其指明归途,钟离权走了一会再回头时,庄房已不见踪影。他感叹不已,遂往家而去。

钟离权一心想修道,刚好其兄钟离简也一向仰慕修道。于是二人辞别家人,去华山三峰寻道。二人来到华山三峰,结草为庐,勤于修炼,几年之内,却没什么长進。 一天二人出游,见一老人在填路,问其缘故。回答说:“今年收成不好,老弱的都来填沟补壑,年壮的都逃到外地去了。”钟离权叹息良久。回到山中,钟离权对其兄说:“饥馑遍地,民不聊生,实在是可怜。”钟离简答道:“济人利物,仁者之心。你会金丹之道,不用来救度这些灾民,这些道术又有何用呢?”钟离权说: “我可以试一试。”于是取来铜锡之类的金属,放了一些灵药,再用火来焚烧,铜锡皆成金子。于是钟离权把这些金子广布贫民百姓,有千百万家因此而保全性命。

后来,钟离权遇上仙人王玄甫。又遇华阳真人,传以太极刀法,火符内丹。一天,钟离权一人独游云山,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歇息。忽然石壁猛响一声,门户大开。 钟离权入其中,见一玉匣内有神仙秘诀。遂将秘诀放入怀中。当他一走出山洞,其石复合如初。数日后,他又回到华山三峰,按照神仙秘诀勤于修行。一天,忽见五色祥云布满屋子,仙乐阵阵,有仙鹤呼叫他说:“玉帝有命,命你回天宫,复你旧职。”于是钟离权把神仙秘诀授给钟离简,说:“兄长暂时留在这儿,不久我们必相会的。”,乘祥云仙去。

不久,钟离权骑着仙鹤来到三峰,告诉钟离简:“兄长你尘缘已满,不用再留在此山了。”二人同日升天,一起去度吕洞宾去了。


宇文(ㄩˇ ㄨㄣ?)。(Yǔ wén)

【历史来源】

起源于辽东,为南单于之后。魏晋时,北方鲜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从祖先葛乌菟起世袭为鲜卑东部大人(12部落首领)。后来有普回袭任大人,他在打猎时拾到一颗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自以为是天授神权,于是号称宇文氏(当地人呼天为宇,呼君为文,意即天子)。东晋时,宇文氏進据中原,号称宇文国,以宇文为姓。

【郡望】

1、赵郡:汉赵国在今河北邯郸一带。魏赵郡在今赵县一带,不包括邯郸等地。以后北魏赵郡、隋栾州赵郡、唐赵州赵郡均同。

2、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注:宇文复姓望族居太原(今山西省太原)、赵郡(今河北省赵县)。

【历史人物】

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 唐朝(?~642年) 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隋右卫大将军宇文述第三子,宇文化及之弟。

开皇末,以父勋封新城县公。大业中,历任尚辇奉卿、鸿胪少卿。唐高祖李渊为殿内少监时,为奉卿,与高祖李渊有深交。

李渊称帝,后归唐。从秦王李世民平宋金刚,以功复封新城县公。后迁秦王府骠骑将军。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以功進爵郢国公,迁中书侍郎、太子詹事。

太宗即位,任右卫大将军,殿中监,加金紫光禄大夫。贞观十六年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谥曰纵。 陪葬昭陵。


长孙(ㄓㄤˇ ㄙㄨㄣ)。(Zhǎng sū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北魏皇室沙莫雄,为拓跋氏所改。长孙复姓本为拓跋氏,为后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北魏道武帝拓跋?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英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小儿子什翼健就是拓跋?的祖父,拓跋?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长孙嵩后来位至太尉,封为北平王;他的侄子长孙道生屡建战功,位至宰相,封为上党王。拓跋嵩因有功于魏,世袭为王族大人。孝文帝时,以拓跋姓为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所以改姓为长孙氏。

2、出自于北魏之前有长孙氏。根据《汉书.艺文志》和《孝经》上记载,有长孙顺之长孙氏说二篇,西汉时期已有长孙氏。

【郡望】

济阳郡:汉济阳县在今河南省兰考东北,西晋在此曾置济阳郡,南迁后废。济阳县在唐初并入冤句县。
 
【堂号】

霹雳堂:隋朝时候,长孙晟18岁即为司卫上士。突厥南侵。向皇帝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了若指掌,拜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突厥怕他,听到他的弓声,说是霹雳,故长孙氏的堂号有“霹雳堂”之称。

【历史人物】

长孙皇后

有人用“上马能战 下马能谋”、“嫁给了绝世帝王”、“一代贤后”来形容长孙皇后短暂的一生。也有人评价说,唐太宗大治天下,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媳妇。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成为唐太宗。长孙王妃成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 应验了“坤载万物”的预言。做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像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朝政。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对她十分器重,常与她谈起一些国家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很有见地,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的谋臣贤士。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 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唐太宗深受其益,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太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坚持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气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干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像,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加倍。永嘉长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长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回宫后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此后,长孙皇后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 “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为国。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慕容(ㄇㄨ? ㄖㄨㄥ?)。(mù róng)

【历史来源】

1、源自于汉朝慕容氏,以寺庙名称为姓。

2、源自于高辛氏,慕容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姓。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直到西晋时,慕容?占领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他的儿子慕容?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到十六国时期,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郡望】

1、敦煌郡:汉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即甘肃省敦煌市。

2、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 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堂号】

辽东堂:慕容?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历史人物】

慕容恪

慕容恪,字玄恭,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名将、大臣。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人。鲜卑族。前燕主慕容?之子。智勇兼备,善于用兵。从15岁起随父征战,临机多奇谋,常获胜。

前燕慕容?五年(338年)五月,后赵主石虎率兵数十万攻前燕,慕容?坚守燕都棘城,与赵军相持旬余。后乘赵兵引退之机,命慕容恪率2千骑于晨出击。石虎见诸门若有师出,大惊,遂弃甲溃逃。恪乘胜追击,大败之,斩获3万余人。十二月,鲜卑首领段辽密与前燕谋覆后赵军,慕容恪奉命率精骑 7千于密云山(今河北省承德北)设伏,大败后赵将麻秋所部3万人,歼其大部。

八年,拜渡辽将军,镇平郭(今辽宁省盖州西南),屡破敌兵,使其畏惧,不敢来攻。前燕慕容俊四年(352年)四月,奉命率军攻冉魏,追至廉台(今河北省无极东北),10战皆败。但仍激励将士奋战,令部将佯败诱魏军至平地,自率主力为中军,选善骑射者5千人,以铁锁联马结成方阵抵挡魏军冲击,两侧骑兵伺机夹攻,大败魏军,擒魏主冉闵(见廉台之战)。

元玺三年(354 年)四月,拜大司马、 侍中、大都督、录尚书事,封太原王。四年十一月,率部往广固(今山东省青州西北)攻内附于东晋的镇北将军段龛。五年正月,引兵渡河(黄河),大破龛军,進围广固。为减少伤亡,采取围而不攻,待其疲竭再歼之策,在广固周围筑高墙,挖深堑,并堵塞五龙口,引渑水灌城。十月,城中柴、粮皆尽,段龛不得已率众出战。慕容恪挥军冲杀,大败段龛。龛无法突围,率残部复入城,旋出降。

慕容恪治军不尚威严,专用恩信,爱护部属,军营外松内紧,敌至莫能近。建熙元年 (360年),燕主慕容俊卒,太子慕容.ゼ痰畚唬?∥??祝?Ωㄓ字鳎?苌愠??J倍??嗍??贾髡懦嘶?デ把啵??魑鞔蠼??肝氯衔??饺葶∩性冢?豢赏??c「ㄕ?诩洌?把嗾?治榷ǎ??律弦灿蟹⒄梗?季萘硕??坪右阅稀⒒此?员钡墓愦蟮厍?9??66年,恪病卒。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