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安史之乱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8月10日】

【原文】

安禄山(1)专制三道(2),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3)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4)后作乱。会杨国忠(5)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禄山由是决意遽(6)反,独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密谋,自余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秣马厉兵(7)而已。会有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诈(8)为敕书(9),悉召诸将示之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10)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众愕然(11)相顾,莫敢异言。十一月,甲子(12),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13)、奚(14)、契丹(15)、室韦(16)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17)。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18)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19);诸将皆引兵夜发。(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

【注释】

(1)安禄山: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本姓康,随母嫁突厥人,故改姓安。安禄山懂九种番语,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收为养子,立下许多战功。因多次击败奚、契丹進犯,得到玄宗信任,后来成为东北边军的首领。
(2)三道:平卢、范阳及河东三个地区的节度使。
(3)上:皇上,此处指唐玄宗。
(4)驾然:皇上驾崩(过世)。
(5)杨国忠: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唐玄宗时期的权臣,杨贵妃的堂兄。
(6)遽:急忙、紧迫。
(7)秣(音默)马厉兵:喂饱牲口磨利兵器,积极做好作战准备。
(8)诈:欺骗,假造。
(9)敕:帝王的诏令。
(10)讨:征伐。
(11)愕然:受惊而失神的样子。
(12)甲子:初九。
(13)同罗:位于外蒙古库伦西之部落。
(14)奚:位于滦河上游之部落。
(15)契丹:位于辽河上游之部落。
(16)室韦:位于黑龙江省之部落。
(17)范阳:北京。
(18)平卢:辽宁省朝阳县。
(19)大同:山西省朔县。

【语译参考】

安禄山身兼三个地区的节度使,阴谋叛变已将近十年,但因玄宗待他不薄,所以想等到玄宗死后再叛变。杨国忠因为和安禄山不合,多次向玄宗指控安禄山要谋反,但玄宗不相信;杨国忠多次故意做出激怒安禄山的事情,希望能让他马上谋反以便取信于玄宗。安禄山于是决定举兵叛变,只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以及将军阿史那承庆等人密谋,其他的将领都不知情,他们只是觉得奇怪为何从八月以来,多次宴请士卒,喂饱战马,磨利兵器,准备打仗。此时有入朝奏事官从京师回来,安禄山就假造皇上的诏令,召来全部将领并告诉他们说:“皇上有密诏给我,让我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你们应该听从指挥随军行动。”大家听了都很惊愕,彼此你看我我看你,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十一月初九,安禄山所率领的军队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部落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叛变。命令范阳节度副使贾循留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留守平卢,别将高秀岩留守大同;其余的将领都率兵在夜间出发。

【研析】

节度使之制度是由唐睿宗所创建,唐玄宗为防御边疆,共设置了十个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掌军权,后来权力扩大至兼管民政及财政,以致于最后造成节度使跋扈的局面。“安史之乱”即为地方节度使发动反抗中央的叛乱。玄宗后期,贪图享乐,爱听阿谀逢迎的话,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沉溺于声色,应该才是导致“安史之乱”的最主要原因。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及史思明所发动的反抗唐中央的叛乱。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范阳,第二年称帝,国号大燕,后来并攻占长安,迫使玄宗逃往四川。757年,他被儿子安庆绪杀死。759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称燕帝。2年后,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直到763年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自杀,叛乱才被平息。“安史之乱”为期有8年之久,叛军所到之处,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除重创北方经济,亦削弱中央集权的势力,是唐朝由强盛到衰败的转折点。唐玄宗前后期的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二者形成强烈对比,可说是历史上得贤则安,失贤则乱的一个典型事证。

【延伸思考】

1、唐玄宗前期,任用贤能之士,开创了开元盛世。后期,则因贪图享乐,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而导致“安史之乱”,重创唐朝的国力。从这段历史,你体会到哪些道理?
2、发动“安史之乱”的二位人物,安禄山及史思明二人,最终都是被自己的儿子所杀。看到这段残酷的历史发展,你有何感想?

【参考书目】

1、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修订本)(第4册) 建宏出版社
2、《图说中国历史 》(京中玉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