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与《离骚》(8):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齐光

童欣


【正见网2024年06月26日】

第二十六集、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齐光

这句跟大家一起念念,如果讲屈原可以作为结尾。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这是屈原写的,但是也是对屈原最好的概括。他的身体葬身鱼腹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天地同寿,就是两千年以后,我们还在这里和他進行心灵沟通,这不就是“与天地兮同寿”了吗?这不就是“与日月兮同光”了吗?两千年中他仍然在不断地感召着人,他也影响着那些明君、贤臣,那些人有他做榜样,就使社会安定、稳定,所以这也是屈原最好的写照,就是“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他人格的魅力。

当然还有屈原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一个叫“香草美人”传统,就刚才说的,明君用美人来形容了,香草来比喻贤臣。当然还有其它那些恶草、毒花,都是那些小人、奸臣、佞臣。所以中国文学就有了香草美人这个传统,影响后世各朝代,包括《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凌寒独自开的红梅,还有郑板桥的画竹等,中国人都特别注重这种以物喻人。当然《诗经》里面有“赋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兴起。一般说姑娘窈窕淑女,先说花特别漂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从美好的事物来兴起。比就是比喻,比德就是用美德来跟人联系起来,所以叫香草美人,这样留下了莲、松等很多的比喻。后世一般写的“美人”,不是现代的词义,古时都是形容内心完美的志士、聖贤。

还有一点就是屈原创造了这种新诗体,就是楚辞,那么楚辞非常灵活博大。楚辞又影响了汉赋。汉朝的大赋就是由《楚辞》演变出来的,《子虚》《上林》是大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的名篇。晋代左思写的《三都赋》引出一个成语“洛阳纸贵”,唐初王勃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闻名天下。屈原创造楚辞这种新诗体,表达他心中无限的美好,非常的容易,所以他用香草美人传统创造了新诗体。

屈原有他独特的语言。刚才咱们读了一些《离骚》,他里面有很多神话故事,气势非常恢弘。中国过去古代有非常多的神话,很多都失传了,但是因为屈原的文学作品,保留了许多,这都是非常大的功绩,留下的那些神话都是非常美好的。这就是屈原的伟大,也就是屈原的影响,当然文学作品又影响了他的人格,他的精神感召力量非常好的传达给后人。

屈原的至善至美咱们就讲到这儿了。咱们再回来讲端午节。 

圣贤美志

正道端阳天地广,美志屈平日月光。

九死不悔劝君民,十恶毒世新莲香。

第二十七集、端午节的风俗和特点 解粽节与赛龙舟

端午节,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都来划船找他,大家不愿意他的身体受到鱼虾伤害,所以就赶紧打捞他的尸体。因为底下有那种蛟龙,所以就往里面倒江米,还有这些鸡蛋什么的,希望蛟龙吃这个,不要伤害屈大夫的尸体。

有一个老人拿一坛雄黄酒,倒在江里面,要把蛟龙药晕了。大家捞了半天也没有捞到屈原,一会儿那个蛟龙因为被雄黄酒药晕了,就翻上来了,大家就把它拉上来,一看它的嘴角还有屈大夫的衣襟,大家都特别恨它,这样就把它的龙筋抽出来了。龙筋抽出来给小孩缠在手腕上、脖子上,这就是现在缠五彩丝线习俗的由来。后世,大家纪念屈原的时候都有龙舟比赛,因为救他着急,打着鼓要吓唬蛟龙,免得这些鱼虾伤着屈原,还要往江里倒吃的、倒酒,敲锣打鼓,都是为了保护屈原。

但是为什么后来变成粽子呢?开始并不是扔粽子,开始扔的是江米。后来在汉朝的时候,曾经屈原白天显聖了,他跟大家说,你们倒那些食物都被那些鱼虾吃了,他说要给他吃,就得用什么样的叶子包成那个粽子的样子,用五彩线系上,这些鱼虾都害怕,它们见到就跑了。原来那样祭祀屈原,他还没吃着,等于都让那些鱼虾吃了。汉朝有这个历史记载的,屈原白天显聖的,就告诉大家包粽子,这样就开始包粽子。开始把竹筒用粽叶给封上,用彩绳给系上。

到后来出现角黍,就像牛角似的。南方包粽子用竹叶,尤其用新鲜的竹叶,煮出来的粽子有清香,干了的竹叶就没有那种清香味了。北方没有竹子,所以就用芦苇的苇叶,因为苇叶比较窄,所以一般就用两三个叠起来。后来端午节就吃粽子、鸡蛋,端午还有立蛋的风俗,现在台湾等地还有这个风俗。我们也可以在家里比赛,就是立鸡蛋,看谁立的多。

刚才说有解粽节,大家都吃完粽子,比谁的粽叶长,是一个有意思的游戏。这不就是一种福气吗?亲朋好友吃粽子的同时可以玩游戏,比比谁的粽叶长,这不是很好玩吗?

还有刚才说那个就是拴五彩线,给孩子手腕上、脖子上拴,还有香包。端午节,也叫龙舟节。龙舟为什么受欢迎呢?因为是夏天,夏天其实大家运动运动才好。但是运动,你要街上跑还热,水上就凉快,大家在水上赛龙舟,又凉快,又运动了,旁边人在水边上看看这个划船比赛也凉快。所以夏天跟运动也有关系,跟这种清凉有关系。其实夏天刚才说人有火,有瘟气,所以划船的时候,把这些毒气、瘟气就散出去了,夏天的节日习俗有的跟运动有关系。

第二十八集、有艾不杀的故事

咱们再说一下菖蒲节,菖蒲和艾草。先讲个有艾不杀的故事。唐末黄巢起义,要灭邓州全城。大家都逃命,黄巢巡视时发现一个大嫂抱着大的孩子、领着小的孩子,很奇怪,一问大的是别人的孩子,黄巢被大嫂感动了,她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那么珍惜,这样考虑别人,完全为别人着想的精神,连黄巢这样杀人不眨眼的人都感动了,所以对她说:你们家插上艾草,就不杀你们家了。

没想到这位大嫂还更善良,告诉全城每家都插了艾草,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人都遵守承诺,只要插艾草的人家就不杀。河南邓州全都插上了,怎么办?黄巢带着队伍就撤了。大家想想黄巢这样一个人,说话还要算数,让人感慨。端午节我们也要讲有艾不杀,其实是有爱不杀。真正有爱心的人,自有天佑。很多预言说现在要大淘汰,淘汰谁?不是淘汰那些心中没爱的恶人吗?

这就又说到恶日和恶月,咱们从毒的角度来说,就是夏天万物都容易增长,那些蚊虫蛇蝎也容易长。那么怎么办?所以就有香包,一个艾草和菖蒲本身有香气,所以插艾草、菖蒲。还有一个菖蒲像剑一样,菖蒲的外形像剑,所以那些邪的东西也怕这个。因为菖蒲像剑一样,他们当做剑。艾草,咱们知道针灸,针是拿针扎,治病。这个灸字底下有个火,就是拿艾草揉成小团,艾球,往那个穴位那儿按着,塞穴位那儿点燃,这叫灸,说针灸针灸,实际上拿艾草,叫艾灸,用艾草揉成小团,把它搁在穴位上一点火,一烧,这叫灸,针和灸是两个事,不是一个事,灸,就是艾灸。所以端午节要插艾草和菖蒲,驱毒驱邪。

还有一个就是戴香包,刚才说什么是瘟疫,因为它是瘟疫,所以这些香草本身就有祛病、祛瘟疫的作用。有人提起零三年萨斯病的时候,什么瘟疫流行?萨斯、手足口,今天人们不重视那些预防。萨斯的时候,萝卜都值多少多少钱一斤了,还有的买醋熬,板蓝根也值钱了,买了那么多,断档了。有人提议,中国古代注重这个,一人发个香包就会好,香包装上那些香草,那些东西本身就卫护人的正气,有驱邪的作用。今天就是人心不正,人心不正的时候就容易染瘟疫,就是没有内贼引不来外鬼。我们一起读一首诗:

有“爱”不杀

暴凶临邓州,灭顶灾难救。各人顾自家,快逃莫停留。

大嫂实奇怪,抱大牵小幼。黄巢问其故,舍己留人后。

闻言似有泪,大爱感恶酋。敬爱嘱插艾,有艾无须愁。

奔走告全城,家家艾皆有。守信弃城去,大德天必佑。

古为今镜鉴,信艾切莫丢。心有真善忍,祸消洪福久!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