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7月09日】
在07年5月12日登载的“诗歌评议”的一首诗稿评议后面,我们提到作者附有“与正见同修切磋”的一些问题,由于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我们将在下面作一简单的讨论。其中有些问题,估计还有不少同修也想问。即使没有这些问题的同修,认真读一下师尊关于诗歌创作的两段经文,也一定会很有收获。
我们将首先摘引师尊关于诗歌创作的两段经文,再引录作者的问题,并把问题中的观点、看法和建议逐条编码,按顺序讨论或者回答。对于作者问题中可以通过这两段经文解答的部分,我们就推荐作者阅读经文。
师尊关于诗歌创作的两段经文:
问:弟子以诗歌的形式写作、助师正法,请问师父,如何提高创意和写作能力?
师:其实我知道,大家是想说怎么样更能够有更大的智慧、在证实法中起到好的效果。如果你们有这样的基础就一定会写好,一点没有开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说,写唐诗,唐诗是什么样,宋词是什么样,元曲是什么样,首先得了解这些东西,然后你再试着写。作为大法弟子来讲,也许你真的想要这样做就能做好,一定会比别人起步快、成熟快,这也是肯定的。有几个大法弟子诗写得很快,不用费什么劲,想要写马上就写出来了。常人嘛,那他写作就很费力了,还要找找感觉,想想其它的办法。那作为大法弟子来讲,做什么事应该是很快的。放下更多自我的时候,证实法的智慧就会自然而出。
……
问:弟子经常以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为大法的网站写讲真象文章,有时为了表达证实法的内涵而没有严守诗歌的格律,这样做是否错了?为了准确的表达内涵而不必对格律墨守成规,这种认识对吗?
师:就是要破除这个规矩是吗?其实这正是现代人道德下滑后的想法,反传统、反正统的,这不是说你,我是从法上讲目前人类就是这样。实际上人类是在堕落,是在走向无知。中国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每一朝文化,就包括这个诗歌,唐诗、宋词、元曲也好,它们都是不同天体来结缘时所带来的给人的文化,所以你们要想写这样的东西最好还是遵守它的规矩。你说我就不喜欢押韵,不喜欢押韵现在有散文诗嘛,你就写散文诗好了,那个没有什么太多的需要遵守的,也是符合现代的形式的。其实我觉得那个诗读起来太白,没有内涵,古体诗还是嚼起来有味。
(《在亚太地区学员会议上的讲法》 )
(1)问:对于格律诗词,我个人认为这种形式在未来可能会不存在。未来即使存在也只能作为很少的一部分。
(1)答:现在还没到“法正人间”那一步,现在有的东西中,将来哪些会继续存在,我们没有能力去决定。按现在的情况去猜测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2)问:我不知道这种讲究“平平仄仄平平仄 ”的格式对一首诗能起到什么好的作用,是读来更朗朗上口呢?完全不是!反倒觉得历史上的一些民歌读来更有旋律。
(2)答:现在传的“格律诗”(唐朝叫“新体”),确实是音律比较和谐的一种形式。从唐朝定型后,一千多年来沿用至今,不能说古人和现代写格律诗的人对音韵的感觉通通都不对头吧?说它“完全不是”“朗朗上口”的,就未免太偏了。说“历史上的一些民歌读来更有旋律”,这是对的。虽然“格律诗”是和谐的,但不是所有和谐的形式都被“格律诗”包括完了。恰恰相反,有许多许多和谐的语音组合形式,都不在“格律诗”的框框里面。正因如此,我们不在同修中提倡学写“格律诗”,来稿中标记“格律诗”的作品,我们现在都一律取掉这种标记,不让人产生“格律诗”高人一等的错误印象。我们的态度是:能写、愿写“格律诗”的作者,尽管写,因为“格律诗”毕竟是一种音韵和谐的形式,而且结构比较简单;对于不会写“格律诗”的作者,我们主张听其自然,不受约束的写。但在审阅稿件时,音韵上实在值得改進的,我们按音韵和谐与否、而不完全按是否合“格律”,为作者作一些修改。
(3)问:《词韵简编》只能作参考、借鉴,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绝对的标尺。
(3)答:有押韵的要求,就得有个衡量的标准。标准不只一个,就得比较、斟酌,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一旦选定,就得遵照这个标准去判断和努力,低于这个标准的就努力改進,高于这个标准的(比如以《平水韵》为标准的)自然就悉听尊便,因为它肯定合乎《词韵简编》的要求。这样做不就是“参考、借鉴”吗?“把它当成唯一绝对的标尺”,这话从何说起呢?关于选择《词韵简编》作为目前我们用韵标准的理由,请参看06年10月9日的“诗歌评议”。
(4)问:按其书中的归纳,“春、新、臣”是同韵,今天我们读来已经不同韵了。又如按《词韵简编》,“飞、机” 是同韵,现在我们写诗时谁还这样压?
(4)答:“春、新、臣”现在仍然是同韵,请参《中华新韵》:“人文韵:平声”。就连“车”和“居”这两个读音很不相近的字,在上述韵书中也同属“居趋韵:平声”,这当然是考虑到历史原因和某些遗留的读音(“车”在象棋里还读“居”)。至于说“飞、机”现在不同韵,作者分押不同韵部就行了,别的作者要按旧韵押韵的可以使用。
(5)问:如果按过去要求的去压,会寸步难行,对这个问题大家基本没有什么异议。
(5)答:作者这样说就不对了。如果作者觉得用旧韵就“寸步难行”,那是作者在这方面没有下足够功夫。作者说“对这个问题大家基本没有什么异议”,这个“大家”可能是作者知道的人群。今后多交往些才思敏捷的诗人,看他们在联句中出口成章,韵字来得极快而又不错韵部,你就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了。
(6)问:更何况《词韵简编》是在恶党统治下出现的产物。
(6)答:作者此说,就很不妥当了。《词韵简编》就是清代普行于词林的《词林正韵》,只是把其中很少用的冷僻字删去了。凡是不用这些冷僻字的作者,那就和用《词林正韵》一模一样。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收到过诗稿是押这些冷僻字的。只是删去一些字,怎么说是“恶党统治下出现的产物”呢?
(7)问:人的口音是不断变迁的,在压韵方面,当然要随着它的变迁而变迁,这不是变异、败坏,而是正常的演变规则。
(7)答:不管怎样演变,总得有个标准来评判。人类的“发展”基本上是越滑越低。要有规矩和法则,否则下滑就更快。古体诗就因为有押韵、节奏和平仄的讲究,因此才被败坏得不是那样快。这一点,师尊的经文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8)问:我虽然写过一些律诗,但在我心里,我不认可它。
(8)答:这是作者的权利。如前所述,我们不劝任何作者写“格律诗”和词、曲。但有作者愿意学,我们也愿意帮助。
谢谢来函讨论,希望作者和所有读者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