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7月22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嫡后﹙1﹚嗣续﹙2﹚,祭祀烝尝﹙3﹚。
稽颡再拜﹙4﹚,悚惧恐惶﹙5﹚。
【读音练习】
嫡(dí) 后(hòu) 嗣(sì) 续(xù) ,
祭(jì) 祀(sì) 烝(zhēng) 尝(cháng) 。
稽(qǐ) 颡(sǎng) 再(zài) 拜(bài) ,
悚(sǒng) 惧(jù) 恐(kǒng) 惶(huáng) 。
嫡﹙ㄉㄧˊ﹚ 后﹙ㄏㄡˋ﹚ 嗣﹙ㄙˋ﹚ 续﹙ㄒㄩˋ﹚ ,
祭﹙ㄐㄧˋ﹚ 祀﹙ㄙˋ﹚ 烝﹙ㄓㄥ﹚ 尝﹙ㄔㄤˊ﹚ 。
稽﹙ㄑㄧˇ﹚ 颡﹙ㄙㄤˇ﹚ 再﹙ㄗㄞˋ﹚ 拜﹙ㄅㄞˋ﹚ ,
悚﹙ㄙㄨㄥˇ﹚ 惧﹙ㄐㄩˋ﹚ 恐﹙ㄎㄨㄥˇ﹚ 惶﹙ㄏㄨㄤˊ﹚ 。
【字词义解释】
﹙1﹚嫡后:正室元配所生的后代子孙。嫡,正也,指居于正位的妻子。古代崇嫡轻庶,只有嫡系的子孙才能继承祖先的基业。
﹙2﹚嗣续:子孙蕃衍继续不断。嗣,子孙。续,上下相连不断。
﹙3﹚祭祀烝尝:一年四时的祭礼。祭祀,以食物敬拜天地鬼神。烝尝,是古代四时祭祀的名称,根据周礼的记载,春祭曰祠,夏祭曰礿﹙音月﹚,秋祭曰尝,冬祭曰烝。因为千字文受可用字汇的限制,所以只能用烝尝二字代表一年四祭的意思,真是难为作者周兴嗣了。
﹙4﹚稽颡再拜:一而再的以头叩地。稽,稽首也,叩头至地,是古礼九拜中最敬之拜,其次是顿首。两者的差别在于头碰到地面时,停留的时间长短,长者为稽首,短者为顿首。颡,就是额头,发下眉上的部位。
﹙5﹚悚惧恐惶:戒慎恐惧,肃谨敬畏。悚,畏惧。惧,害怕、耽心。恐,严肃恭谨。惶,敬畏。其实悚、惧、恐、惶这四个字都是害怕耽心的意思,但在此文中不是指遭遇到恐怖的事耽心害怕,而是耽心害怕祭祀的典礼不周全,祭品不丰盛。连续把四个意思相通的字放在一起,除了受到字汇的限制外,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表达了子孙对祭祀的慎重与虔诚的心。
【译文参考】
正室元配所生的后代子孙蕃衍不断,他们继承祖先的基业,并且负责春祠,夏礿,秋尝,冬烝一年四时的祭礼,怀着戒慎恐惧的心来准备祭礼的一切,不能有所疏忽,在祭拜的时候,用最虔诚的心,向祖先行最敬礼。以头叩地,一拜再拜,以示不忘。
【文字的故事】
“嗣”是形声、会意的字,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从册从口司声,它的本义是作“诸侯嗣国”解,古代诸侯死了,就由他的儿子或弟弟继主国政,但是一定要由主持庆典的史官在祖庙宣读册命,并且接受册命上所记载的事项后,才能即位,所以从册从口。主其事的人古代称之为司,所以司在这一件事情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从司声。所以“嗣”这个字由司、口、册来组成不是非常贴切吗?
“祭”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金文中写作“ ”,小篆写作“ ”。这个字的在甲骨中出现,就表示“祭”是非常久远的行为,从字形变化来看,甲骨文中的祭有酒有肉﹙点形不一的小点象酒,U象肉﹚,可是在金文及小篆中只见到肉﹙斜月﹚不见了酒,变化很大,但是把酒或肉用手持之于前的意思没有改变,在小篆中祭从示从手﹙又﹚持肉,因此以手奉肉于神前就是祭。古人对于祭祀的重视,可从《礼‧祭统》中的“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吉、凶、军、宾、嘉﹚莫重于祭。”这段话认识到,在行为上则要求“君子之祭也,躬亲之,致其中心之诚,尽敬洁之道,以接至尊。”﹙《春秋繁露‧祭义》﹚,这种对祭祀慎重严谨的态度一直影响至今。
【深入思考与讨论】
曾子是春秋鲁国武城人,名参﹙音身﹚字子舆,孔子的弟子,事亲至孝,相传《孝经》为其所作。他把所学传给了子思,子思再传给孟子,所以在儒家学派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后世称他为宗圣。现在就介绍一篇〈曾子本孝〉的文章给大家,这是他对于孝的一些根本看法,他的论点值得大家深思。
这一篇文章一共有六段,第一段是说,忠﹙真诚与敬﹚是孝的根本。孝子就是不去做一些登高走低、轻举妄动、恶语伤人的危险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不但会危害自身安全,也让父母耽心受怕,所以不是孝子该有的。
第二段是说孝子能让坏话远离,谣言不再流传,大家都说好话,自己不说坏话,厌烦的话也就不会沾惹上身,这样父母亲的心情就会平静。
第三段是说孝子平日侍奉父母的一些原则,要心平气和,要脚踏实地,要亲近孝子,远离凶暴之人;出门在外,不要让父母耽心,不要争先恐后,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爱惜自己,也是不敢忘记在家挂念我们的双亲。
第四段是说孝子为人处事要爱人若己,要尊重他人,虽然父母亲不在了,还是要时时刻刻的想念他们,不要轻易改变他们的做法;对于父执辈要如同侍奉父母亲一样对待他们,还要学习朋友的好榜样,助成自己对父母亲的孝敬。
第五段是说明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标准,古代阶级制度非常明显,因此对孝的要求也不一样。君子是有才德的人,所以用德来劝谏父母的过失纔是孝。士是古代的知识分子,知道什么是德,因此要用德的标准去做父母交待的事,不要让父母亲失德蒙羞。而一般的庶民,因为能力有限,虽然已尽力去奉养,但内心总是觉得奉养父母的衣食不够丰盛,而有愧疚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孝的表现。至于做君王的人,要能够任用贤能的人,敬重有德行的长者,为国家百姓造福,不愧于社稷宗庙,纔是孝的表现。
第六段总结孝亲的原则,父母在世的时候以天理正路辅助他们,让父母生无愧疚,往生的时候以最悲哀的心情亲自去守候,祭祀的时候用最虔敬的心来祭拜,如果做到这样子,那就是真正的孝子了。
﹙1﹚读完〈曾子本孝〉这一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
﹙2﹚是否给父母好的衣食住行,听从父母的话,就是孝的表现呢?
﹙3﹚曾子认为“孝”在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要求标准,你的看法呢?
﹙4﹚你认为什么是孝?如何实践?
【附录】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音必﹚亦弗凭;不茍笑,不茍訾﹙音子﹚,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
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者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