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8月18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 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 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qiū xìng
秋兴
dù fǔ
杜甫
yù lù diāo shāng fēng shù lín,wú shān wú xiá qì xiāo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jiāng jiān bō làng jiān tiān yǒng,sài shàng fēng yún jiē dì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óng jú liǎng kāi tā rì lèi,gū zhōu yí xì gù yuán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hán yī chù chù cuī dāo chǐ,bó dì chéng gāo jí mù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ㄑㄧㄡ ㄒㄧㄥ?
秋兴
ㄉㄨ?ㄈㄨˇ
杜甫
ㄩ?ㄌㄨ?ㄉㄧㄠ ㄕㄤ ㄈㄥ ㄕㄨ?ㄌㄧㄣ?,
玉露凋伤枫树林,
ㄨ?ㄕㄢ ㄨ?ㄒㄧㄚ?ㄑㄧ?ㄒㄧㄠ ㄙㄣ。
巫山巫峡气萧森。
ㄐㄧㄤ ㄐㄧㄢ ㄅㄛ ㄌㄤ?ㄐㄧㄢ ㄊㄧㄢ ㄩㄥˇ,
江间波浪兼天涌,
ㄙㄞ?ㄕㄤ?ㄈㄥ ㄩㄣ?ㄐㄧㄝ ㄉㄧ?ㄧㄣ。
塞上风云接地阴。
ㄘㄨㄥ?ㄐㄩ?ㄌㄧㄤˇㄎㄞ ㄊㄚ ㄖ?ㄌㄟ?,
丛菊两开他日泪,
ㄍㄨ ㄓㄡ ㄧ?ㄒㄧ?ㄍㄨ?ㄩㄢ?ㄒㄧㄣ。
孤舟一系故园心。
ㄏㄢ?ㄧ ㄔㄨ?ㄔㄨ?ㄘㄨㄟ ㄉㄠ ㄔˇ,
寒衣处处催刀尺,
ㄅㄛ?ㄉㄧ?ㄔㄥ?ㄍㄠ ㄐㄧ?ㄇㄨ?ㄓㄣ。
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河南人,祖籍杜陵(赕西长安),杜审言之孙,官至左拾遗。生于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卒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忧国爱民,为人忘己,有仁者悲天悯人的胸怀,被尊为“诗圣”。诗作大多描述安史之乱前后人民的苦难,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也称“诗史”。诗风沉郁,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合称“李杜”。
【注释】
(1)玉露:秋天晶莹如玉的露水。
(2)凋伤:凋落枯萎。
(3)巫山:位于四川省重庆市巫山县,山形如“巫”字,有十二峰列于长江两岸,长江贯穿其中形成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巫,读音wú,ㄨ?,语音wū,ㄨ。
(4)巫峡:因巫山而得名,西起四川省巫山县,东至湖北省巴东县。为长江三峡中最险且最长的峡谷,两岸绝壁,水流湍急。
(5)萧森:萧条阴森。
(6)塞:边境的重要关塞。
(7)他日:往日。
(8)催:催促。
(9)刀尺:剪裁衣服的剪刀和尺。
(10)白帝城:位于四川省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山上,因在山上,又名石城。白,读音bó,ㄅㄛ?,语音bái,ㄅㄞ?。
(11)暮砧:傍晚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语译】
秋露使枫树林的枝叶凋零,巫山、巫峡的寒气凄冷阴森。长江流经巫峡时波浪翻涌,江水滔天,边塞上风起云涌,阴沉之气连接地面。丛生的菊花二度开放,我不禁如往日般流下眼泪,孤独的船只系在岸上,有如我心系家园的心情。各处人家正在赶制冬衣,黄昏时分,高处的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诗中有话】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的好友严武去世,失去依靠的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大历元年(766年),已经五十五岁的杜甫来到夔州(四川重庆奉节),当秋天来临,举目所见秋日的景象,让历尽沧桑的杜甫倍觉凄凉,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秋兴〉八首,也是杜甫一生心力的总结,时代的苦难,心系家国的忠诚皆包含其中,诗中可见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历来被公认为文学艺术的精品。这里选录的是〈秋兴〉的第一首。
当时蜀(四川)中军阀连年混战,吐蕃侵扰蜀地。晚年多病的杜甫流落至荒僻的山城,眼见枫叶凋零,巫山峡谷萧瑟凄寒,更感到寂寞悲哀。面对巫峡的波浪滔天,边塞风云翻涌,恰如杜甫波澜壮阔又动荡不安的心情。离开成都后,杜甫因病暂居云安,次年病情转好,又来到夔州,这两年看到秋菊开了两次,却还未能出峡,忍不住再度对菊掉泪,那是思乡的眼泪,也是忧国忧民的眼泪,系于岸边的孤舟就有如自己一心为国,心系长安的忠诚。秋天人们忙着为出征的子弟赶做寒衣,裁衣前先要把衣料捣软,所以这白帝山城处处传来急切的捣衣声。
杜甫受兵灾所阻,滞留夔(kuí,ㄎㄨㄟ?)州白帝城,这时人们正急着做冬衣给征战的亲人,诗中也体现了杜甫对时局混乱时百姓的同情。杜甫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总是能够关怀周围苦难的人们,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与他的仁政思想背道而驰,然而在他的诗中常能见到他的仁爱精神,甚至困境中互相救助的善念。肃宗干元二年(759),杜甫投宿石壕村(今属河南省),目赌乱状写下的〈石壕吏〉(注),正是战乱中百姓苦不堪言的真实写照,官吏强行征兵,造成“有吏夜捉人”的实情,这户人家三个儿子出征,两个刚战死,官吏晚上还要来拉人,老翁赶紧翻墙逃走,家里只剩未改嫁的媳妇和还在吃奶的孙子,老妇为保全家里仅剩的老弱妇孺,自请到战地为兵士煮饭,当晚就被带走了,半夜隐约听到悲泣的声音,天亮后杜甫只能和老翁告别了。诗中平实却又深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的同情、百姓的善良,夹杂着杜甫对人民欲哭无泪的心痛和无奈。
和诗中的老妇相同,杜甫也有着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精神,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果天下寒士都能宽广高大的房屋可以遮蔽风雨,就算自己冻死在破房子里也满足了。由此更可了解他诗中所说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生忧国忧民的杜甫,悲伤国家衰败,民无宁日,虽然身老且病,但心系故国、一心为民的赤诚始终没有改变,也因此杜甫深受后代世人的敬仰,尊他为“诗圣”了。
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