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10月01日】
【原文】
丙午,欢引军度河。魏主问计于羣臣,或欲奔梁,或云南依贺拔胜,或云西就关中,或云守洛口(1)死战,计未决。元斌之与斛斯椿争权,弃椿还,绐(2)帝云:“高欢兵已至!”丁未,帝遣使召椿还,遂帅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以五千骑宿于瀍西(3),南阳王别舍沙门(4)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众知帝将西出,其夜,亡者过半,亶、湛亦逃归。湛,深之子也。武卫将军云中独孤信单骑追帝,帝叹曰:“将军辞父母、捐(5)妻子而来,‘世乱识忠臣’,岂虚言也!”戊申,帝西奔长安,李贤遇帝于崤中(6)。己酉,欢入洛阳,舍于永宁寺,遣领军娄昭等追帝,请帝东还。长孙子彦不能守陕,弃城走。高敖曹帅劲骑追帝至陕西,不及。帝鞭马长鹜(7),糗浆(8)乏绝,三二日间,从官唯饮涧水。至湖城(9),有王思村民以麦饭壶浆献帝,帝悦,复一村十年。至稠桑(10),潼关大都督毛鸿宾迎献酒食,从官始解饥渴。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
【注释】
(1)洛口:洛水过巩县东而东北流入于河,谓之洛口。
(2)绐(音代):欺骗。
(3)瀍(蝉)西:瀍河西边。瀍河在今河南北部。
(4)别舍沙门:寄居僧人。沙门,梵语音译,意为勤修善法,止息恶行。也是僧人代称。
(5)捐:抛弃。
(6)崤(音摇)中:崤山之中,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六十里,西接陕县界,东接渑池县界,有东西二崤,故称二崤。
(7)长鹜(音勿):长时间乱跑。鹜,乱驰。
(8)糗浆:粮食和饮料。
(9)湖城:县名,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
(10)稠桑:即稠桑驿,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
【语译参考】
二十六日,高欢指挥部队渡过黄河。孝武帝向大臣询问计策,有的主张投奔南方梁朝,有的建议到南方依靠贺拔胜,有的说西入关中,有的要求坚守洛口决一死战,最后计策定不下来。
元斌之与斛斯椿争夺权利,他丢下斛斯椿回来,欺骗孝武帝说:“高欢的军队已经到了!”二十七日,孝武帝派遣使者召回斛斯椿,然后率领南阳王元宝炬、清河王元亶、广阳王元湛及五千名骑兵在瀍河西边宿营,寄居在南阳王舍下的出家人惠臻背着玉玺,手持千牛刀跟随着。大家知道孝武帝将要出发到关中去,当夜,逃亡的人超过一半,元亶、元湛也跑回洛阳。元湛是元深的儿子。武卫将军云中人独孤信单枪匹马追上孝武帝,孝武帝感叹地说:“将军你辞别父母、抛弃妻子儿女而来跟随我,看来“世道大乱时能够识别忠臣”,这句话,真是不假呀!”
二十八日,孝武帝西奔长安,在崤山中与李贤相遇。二十九日,高欢進入洛阳,住在永宁寺,派遣领军娄昭等追赶孝武帝,请他返回洛阳。长孙子彦无法守住陕城,弃城逃跑。高敖曹率领精锐骑兵追到陕城西边,没追上孝武帝。孝武帝快马加鞭,长途跋涉,又饿又渴,两三天里,跟随官员只能喝山涧的水充饥。到了湖城,当地王思村中的农民献给孝武帝一些麦饭和开水,孝武帝很高兴,免除全村十年的赋役。到了稠桑,潼关大都督毛鸿宾前来迎接,并献上酒食,跟随官员才算解除饥渴。
【研析】
高欢在当时是晋州刺使,因不满尔朱氏专政,遂攻洛阳,毒杀节闵帝,立元朗为孝武帝。但高欢野心太大,未能处理好与孝武帝的关系,致使孝武帝于天平元年(534年)逃往关中投靠宇文泰。高欢另立孝静帝,从洛阳迁都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由高欢任相。当年12月,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东西魏对峙的局面遂形成。
本文描述的就是孝武帝逃往关中的窘状,起先是无法抉择,该往何处去,等到决定西奔长安时,当夜,逃亡的人超过一半,连元亶、元湛也跑回洛阳。可见大家对他不怎么有信心,只有独孤信例外,不但未逃走,反而单枪匹马追上孝武帝,令人感叹“世乱识忠臣”,此时才真正看出,利己者与利他者,对人心做了最好的检验。逃亡途中,因怕被高欢追上,只好快马加鞭,长途跋涉,一路上又饿又渴,连同跟随官员只能喝山涧的水充饥。到了湖城才得到农民赠送食物,到了稠桑,毛鸿宾迎献酒食,才真正解除饥渴,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这段狼狈经历,定让孝武帝尝到人间的冷暖。可是他并未受到教训,在宫中失礼乱伦,又与宇文泰不合,终于喝酒时遇酖毒死亡。
【延伸思考】
1、失败的经验,若能视为教训,定可产生進步的动力,但若一错再错,将陷入无可救药的地步。请你就孝武帝为何只有短暂皇帝命评论之。
2、高欢一再的写信(四十几封)给孝武帝,但孝武帝一概不答复,遂立孝静帝。请你分析他们两人关系为何会如此僵?
3、乱世才能识忠臣,同样的,人与人之间利益面前不为所动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反思一下自己认识的人,他们究竟是属于哪一种人?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37)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十一册)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