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9月24日】
漆雕(ㄑㄧ ㄉㄧㄠ)。(Qī diāo)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漆雕氏是周代吴国的开国国君太伯的后代,有些以漆雕为姓。春秋时期的鲁国出现过不少漆雕此姓,其中还是孔子的弟子。这些人的后人中便以漆雕作为姓氏。只是,漆雕复姓逐渐演变成单姓漆氏。
2、以技艺职业为姓。漆雕最早出现时是职业称谓,是那些油漆装饰工的古称。他们的后代便以祖先的职业或技艺的名称中得姓。
【郡望】
1、蔡郡:秦国时把蔡、沈二国之地置为三川郡。汉代时改为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今汝南)。隋唐改为蔡州(曾名豫州),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汝南县。
2、鲁郡:汉改薛郡为鲁国,治鲁县(秦以今山东省曲阜为鲁县)。晋为鲁郡。北齐为任城郡。又隋有鲁州鲁郡,唐有兖州鲁郡,虽辖有曲阜(隋改鲁县为汶阳,继又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堂号】
三贤堂:春秋时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有漆姓之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唐、宋、明等朝代对他们均有封赐。为纪念漆雕氏三贤人,漆雕姓故以“三贤”作为堂号。
【历史人物】
○漆雕开:公元前540―?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蔡国人,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
《史记》记载,他曾随孔子学习《尚书》,一次孔子叫他去做官,说:“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他答曰“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愿做官。孔子听后很高兴。《公冶长》亦有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
漆雕开是孔子弟子,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为人谦和而有自尊,博览群书,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他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比孔子小十一岁,孔子对其像兄弟一般。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膝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舆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漆雕子”。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乐正(ㄩㄝ? ㄓㄥ?)。(Yuè zhèng)
【历史来源】
以职官职为姓。周朝时有管理乐队的官职叫乐正,司掌音乐声律,后代子孙以此为荣,便以祖上的职官命姓。
【郡望】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啁(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历史人物】
乐正子春:(生卒年待考),鲁国人。战国早期曾子门下著名弟子。他推广了曾子的孝悌学说,为后世所推崇。
壤驷(ㄖㄤˇ ㄙ?)。(Rǎng sì)
【历史来源】
出自于春秋时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春秋时期,秦国上啁有个人叫壤驷赤。他从秦国来到鲁国,向孔子学习礼制。壤驷赤很用功读书,而且有才气,做诗做文章样样出色。壤驷赤可能是秦国贵族中的一支姓氏,但此后就不再见有人被史书记载。而此姓之后改成单姓壤。根据《姓氏考略》资料上记载,“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以壤驷赤之壤为单姓。”
【郡望】
1、天水郡:亦称上啁,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啁(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2、秦郡:晋置,初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旋移上啁(今天水市)。民国度州,以州治为天水县。
3、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历史人物】
壤驷赤,姓壤驷名赤,字子徒,秦国人,长于读书。《家教.弟子解》作“幅驷赤,字子从”。他是孔子的弟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身通六艺,以诗礼化被西垂。与颜、曾、闵、冉诸贤同为孔子入室弟子。陇上儒学三贤之一。
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北征伯”;明嘉靖九年,改封为“先贤壤子”;清又改称为“壤驷子”。
公良(ㄍㄨㄥ ㄌㄧㄤ?)。(Gōng liáng)
【历史来源】
以祖名为姓。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代,陈国公子名良,人称公子良,于是后人就以他的爵位与名合称得公良为姓。春秋时代,公子良的后代公良儒去鲁国向孔子求学,作为孔子的学生受人尊重,后人就以公良为姓。
【郡望】
1、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相当于现在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雎县一带地区。
2、东郡:秦置,治濮阳(今河南省濮阳西),辖境包括鲁西及豫东北。隋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由滑州改名,并非今山东之兖州。
【历史人物】
公良孺,孔子弟子,春秋时代的陈国人。他为人长贤,有勇力。他不只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还曾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救过孔子的性命。孔子在离开陈国时路过浦国,去会见一个姓公孙的人,因为孔子说出了自己的政见,得罪了许多权贵,被一些人围攻,后被浦人扣留。在情况非常危急时,公良孺驾着五乘私车跟从孔子,说:“过去我跟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吾与夫子又再罹难,我宁斗死!”于是拔剑而出,与众人一道,准备同浦人大战,浦人害怕,就放了孔子,一个个都被吓跑了。公良孺的此番表现,岂非正是孔子主张的“勇者无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