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4月29日】
*正见网2007年4月25日登载“诗二首:决择、纪念四・二五”:
“决择”:“恶党乱神州/文明被践蹂/黑帮登上大雅堂/善辈却成阶下囚/阻人得法路/此物是毒瘤// 九评剥画皮/巨石藏因由/三退勇士两千万/共产恶徒虚汗流/大潮逐浪高/法网在紧收//劝君快决择/三退定去留/不要犹豫失良机/退了才能获天庥/跟随邪党走/生命确堪忧”。说“善良的人”可用“良善”,形容词当名词用,而不说“善辈”。“巨石藏因由”已经公开了,就将“藏”改为“言”。因“庥”字较冷僻,替作者加了一个注。以后遇到冷僻或特殊用法的字、词,请作者们自己加注说明。
“纪念四二五”:“四二五上访/理智又平和/法徒反迫害/开人类先河”。末句的读法是3-2 或者1-4读,不合五言诗的读法(2-3读),因此改为“人类开先河”,用倒装句法。第一句也是3-2读,但因“四二五”是不可分割的三音词,就算特殊情况了。当然也可改为诗歌读法,但“上访”必改,也就和作者原意有区别了。
*正见网2007年4月25日登载“为播真理铸丰碑”:
原文:“末日人心少正信/邪魔挡道信仰摧/法轮大法在洪传/人性复苏道德回/神行世间担道义/华夏绽放亿万梅/金刚显圣京城处/追求真理铸丰碑”。题目即诗中最后一句,把原来的“追求”改为“为播”,因为大法弟子都是已经得法之人,真理在手不用再求,只是要让更多人得法,在播撒真理种子。“法轮大法在洪传”改为“法轮大法一传出”,强调大法一旦传出就有救人、度人的作用。
*正见网2007年4月25日登载“法鼓敲”:
原文:“多少迷糊多少醒,回首可堪七八年。岁月飕飕仿昨日,亿帆重重似蓬山。读书心净到灯昏,入定妙生觉夜寒。总知精進不精進,鼓声如锤敲胸间。”第三句“仿”字难解。因“飕飕”是说风,故改“仿”为“吹”。“读书心净”则心中清明,与“灯昏”之“景”不合,而且此行尾字以仄声为宜,改“到灯昏”为“昏灯亮”。“入定妙生”与“觉夜寒”也是同样的情况,故改“觉夜寒”为“寒夜残”。“总知精進不精進”中的“总”字语气不太对,改为“要”字好些。“鼓声如锤”和“鼓声”“敲”都有词语搭配的问题,而且此句除“鼓”字外全是平声字,改“鼓声”为“法鼓”,改“敲”为“在”,同时解决了词语搭配和声韵的问题。
*正见网2007年4月25日登载“诗二首:修心为重、自勉”:
原文:“修心至重:执著风雨多,精進救度乐。心可日月白,处处灭邪恶。”标题改为“修心为重”,“至”字不必要,也不好,作者和读者思之自明。“心可日月白”意义不确,改为“明心昭日月”。另一首“自勉”未加修改。
*正见网2007年4月26日登载“望乡”:
原文:“夜夜泪眼望苍穹,遥遥家园寂无声。悠悠世间万古事,渺渺散落星河中。恶世浑浑起腥风,男儿热血仍在胸。一朝求得真理在,不枉轮回走人生。”这首诗的问题是韵脚弄混了:“声、中、胸、生”加上首句入韵的“穹”,五个字分属“东、冬”和“更、青”两个不同的韵部(按“词韵简编”)。这个问题已经出现过好几次了。多数人不会弄混这两个韵,如果作者的地方话中这两个韵比较接近,就请多加注意。一般涉及到韵脚的修改,我们是尽可能回避的,因为韵脚的选字限制大,势必对作者原意有较大的改变。但这首诗的八句中已有四个尾字同韵:“穹、中、风、胸”,而且这相应的四句可以都调整到押韵行上来,因此修改如下:第一、二两句交换次序。第五句改为“岂惧浑浑恶世风”并作为第八句。第八句改为“不枉轮回到今世”并作为第五句。这样改后,除了第一句不入韵而又平声结尾这个小毛病之外,没有别的问题了。最重要的是,作者的原意基本上是完全保留下来了。
*正见网2007年4月26日登载“楼台晨曲”:
原诗共九个诗节,每节四句。第一节:“启轩晨风鼓/楼台望日出/彤云染晓雾/喷薄吐金乌”。“出”和“乌”两个韵脚按“词韵简编”是平仄不同的,因此改换第三、四句的顺序。第五节:“西南观花圃/秀园绿海铺/古亭飞檐翘/宝顶琉光浮”。两个韵脚“铺”和“浮”交换一下位置,因为“绿海浮”和“琉光铺”显然要合理些。第六节:“莺声楚楚娇/催耕谢布谷/晨练音乐喧/操剑又演舞”。“楚楚”不宜作“莺声”的象声词,改为“恰恰”(杜甫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余部分未作修改。
*正见网2007年4月26日登载“千古缘”:
原文:“浩浩中原一舞台,上下五千皆精彩。忠奸善恶、恩怨情仇从中摆。盛演不衰,问为何而来?// 宙宇茫茫广天外,天地三界转轮开。万事万物、佛道神魔为法来。千古续缘,世间广传开。”上节末句“问为何而来”是1-4读,是宋词里某些五言句的读法,与诗句的2-3读不同,因此改为“问尔为何来”。下一句“宙宇茫茫广天外”,“广天”一词系自造,没有必要,改为“九霄”。
原稿是三首诗。其中“践约”: 历尽万劫下凡尘,助师正法救众生。纵有万魔阻,何惧展风流! //誓约亿载天上知,今朝世间显神姿。大法弟子天地舞,辉煌写就乾坤史。” 请注意,“尘”和“生”不相押,只是近韵。“流”字就完全脱韵了。而且“何惧展风流”内涵也不太好,“展风流”当然是谁也不怕的。“姿”和“史”平仄不同,最好改为平仄相同的韵脚(比如把“史”改作“诗”)。另一首“报恩歌”没登,也不好修改。
*正见网2007年4月26日登载“看神韵”:
原文:“冥冥机缘已天定/意犹未尽看神韵/迷中醒见万古世/幸运众生得真福”。最后一句完全脱韵,改为“众生得福真幸运”。第三句尾字应是平声字(诗押仄声韵,第三行不入韵),故改“世”为“前”。
*正见网2007年4月27日登载“故乡”:
原文:“一去亲人千万载,再来玉宇几多长。生生世世轮回苦,日日天天反复伤。苦海无边终见岸,人间有事总不常。佛恩浩荡开天路,大法慈悲返故乡。第二句中“几多长”不太确切到底是指时间还是空间,但因为第一句中已明确指的时间,第二句假定为指空间应当是最合理的。为了避免读者不解或误解,改“几多长”为“路悠长”。“人间有事总不常”一句,改“总不常”为“只平常”,因为在修炼人看来,人间的事都是些平常小事。改“开天路”为“开天宇”,更近实际,且气势更大、形象更壮观。原诗基本合律,“人间有事总不常”一句改后就完全入律了。所差者只是中间两联在最后三字上对得不太工整,但最后两句对仗工整、气宇轩昂,写得好。
作者在来稿后面附有几个问题,这里顺便作答。针对上次“诗歌评议”中对“法中吟:救度”的评议,作者说:
“释迦”是用了一个比喻吧。师父在一次讲法中,说过这样的话(不是原话):……我造就了千百万个敢于走真理之路、不畏生死的耶稣、释迦牟尼……。还在一次讲法中说过(不是原话):其实你们所作的和当年释迦牟尼那些大觉者所做的没有什么两样……。可能这样用比不合适吧,只是想和您说明一下。
作者原诗“披肝沥胆穿风雨,苦口婆心有释迦”,不是把弟子比作“释迦”。如果是比喻,作者可以说“苦口婆心仿释迦”或者“苦口婆心似释迦”,读者就不误会了。
评议对“法中吟(二首):看小、看大”里的句子“法中看邈渺”说:“邈渺”一词属新造,表示“远”“水势浩茫”,而作者这里要表示“微小”,因此改为常用词“微眇”。作者说:“渺”字也有“渺小”之意吧。
这个问题提得好,涉及到文字内涵的选择和形象思维的运用等诗歌写作中较深的问题,这里不可能讲彻底,只稍加解释,起个提示作用,愿作者多思,有所收获。诗人选词时,许多词都选用其本义,而不是延伸后的意义。主要原因之一是,便于形象的构造。词的本义多从具体事物而来,也就有具体形象。延伸后的意义往往更抽象,形象性就差。比如“渺”,原指“水势浩茫”,即水面广大,与“小”相反。但水面似无尽头,远方的物体就显得小而不清楚,因此“渺茫”(远而不清楚)和“渺小”(远而显小)的延伸意义就出来了。当作者用“邈渺”时,又重新强调了一次“远”的内涵,但作者本意不是说“乾坤”远看就显得小,而是说在法中看,就相对见小,因此这里不宜用“邈渺”。从形象上看,“邈渺”给你一幅远景图:“乾坤”很远,看起来小而不清楚;而“微眇”给你一个近景图:“乾坤”小得你要仔细才能看到。善用形象思维的人,读诗时看到的是一幅幅图画(诗作者不能运用形象思维时不一定都有图画),构图上有甚么问题,一下就看出来了,用不着这样费力的解释。而且就是解释对了,看不到图画的人还是不得要领。冒昧提醒大家一句,如果你读诗时看不到图画,只在文字层面走,就不妨有意锻炼自己、找回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方法是:读完一首诗后,掩卷闭眼,努力把诗中一切有具体形象的词还原为图画,再把词汇代表的图画用句子串成更大的一幅图画,这就是“意象”,最终按一定的思维线索把意象摆设为一幅全景,这就是“意境”的图画形式。